黄侃(1886.4.3—1935.10.8),字季刚、禾子、幼子、季乔,号运甓、量守居士,湖北省蕲春县青石镇大樟树人,中国近代著名措辞笔墨学家、音韵训诂学家、 国学大师。父云鹄,清进士,曾任四川盐茶道、署理按察使等职。黄侃生于成都,幼而敏慧,4岁就学,6岁随父返里,13岁丧父,14岁考取秀才。1903年考入武昌文普通中学堂,常与同学田桐、董用威(董必武)、宋教仁等谈论时政,畅谈革命。因讥学监李贡三不学无术被革职。1905年,湖广总督张之洞以“故人子”,帮助官费赴日本早稻田大学,同年加入中国同盟会。进章太炎在日本举办国学讲习所,师事章太炎,受小学、经学,为章氏门下大弟子。主持《民报》,黄入室执弟子礼,并为该报撰写《专一之驱满主义》、《哀贫民》等文多篇,宣扬反清民主革命,被取消官费留学报酬。
1908年春,生母周氏垂死,遄归侍母。值光绪天子、慈禧太后先后驾崩,蕲州高档小学举行“哭临”,学生田桓(同盟会员)不跪,堂长杨子绪悬虎头牌开除田桓学籍。黄闻讯立奔学堂,砸碎虎头牌,大骂杨子绪。后田桓带头剪辫子,又被悬牌记大过,黄二次砸掉虎头牌,手持大杖冲进堂长室,声称要打去世杨子绪,杨钻入床底。11月,丁忧营葬方毕,捕役至门,仓促复走日本。1910年秋,湖北革命党人函归举大事,归后即返蕲春,以联结改造“孝义会”为掩护,组织反清活动。向民众宣扬推翻君主制度,听众累数万,“黄十公子”名噪远近,次年于武汉参加共进会、文学社活动。不久赴河南豫河中学任教,因在讲台上宣扬革命被解职。7月份返汉,《大江报》主笔詹大悲置酒欢饮,黄为其撰《大乱者救中国之灵药也》,报出,江汉震撼,清廷捕詹等入狱。辛亥首义,武汉光复,詹出狱。黄随詹参加汉口军政府事情。时北军南扑,新军不支,黄同邑人返蕲春,一呼而行“孝义会”众3000人,拟先攻蕲州夺械援汉,不料田镇水军“围剿”,会众四散,黄绕黄梅县出走上海。
民国建立,黄在上海主理《民声日报》,为新政权欢呼。袁世凯窃国,他大为感愤。1913年冬,直隶都督赵秉钧慕名强邀至天津委以秘书长,黄勉强两月退返上海潜心学术研究。1914年秋应聘为北京大学教授。1919年后相继于武昌高师、中华大学、北京大学、东北大学、南京中心大学、金陵大学、山西大学等任教授,讲授词章、训诂及经史之学达22年之入。黄侃主见"为学务精"、"宏通严谨"。其所治笔墨、声韵、训诂之学,远绍汉唐,近承乾嘉,自成一家,多有创见。对付传统措辞笔墨学的研究,黄侃主见根据《说文》和古音研究来研读《尔雅》。黄侃治学重视系统和条理,建立黄氏古声学体系,用古声学理论研究笔墨训诂。强调从形、音、义三者的关系研究中国措辞笔墨学,以音韵贯穿笔墨和训诂。他对付上古声韵系统研究的紧张成果是:古声十九纽说;古韵二十八部说;古音仅有平入二声说等。1935年10月6日,黄侃由于饮酒过度,胃血管分裂,抢救无效,于10月8日去世。
黄侃去世时年仅五十岁,虽未出版任何著作,却成为海内外公认的国学大师。黄侃在《文心雕龙》、礼学、汉唐玄学等方面也都有独到的见地。学术之外,尤精古文诗词,文尚澹雅,上法晋宋。黄侃为学务精习,对付四史、群经义疏及小学基本著作都研读达十几遍、几十遍,对《说文》《广韵》尤为精熟,多有批注。
紧张著述有《训诂学讲词》、《黄侃治学杂记》、《文心雕龙札记》、《集韵声类表》、《尔雅略说》、《诗经序传笺略例》、《日知录校记》、《读汉书后汉书杂记》、《黄侃手批十三经》、《音略》、《声韵常规》、《说文略说》、《声韵略说》、《汉唐玄学论》等。现有《黄季刚诗文钞》等书行世,台湾出有《黄季刚师长西席遗书十四册》,后人称黄侃与章太炎、刘师培为“国学大师”,称他与章太炎为“乾嘉以来小学的集大成者”“传统措辞笔墨学的承前启后人”。
黄侃是辛亥革命的先驱之一,他的生平烙下无数时期潮流的印记:新与旧、激进与守旧、放荡不羁与谦逊严谨交织在一起。黄侃的性情中有不少这样的南北两极,看似相互排斥,实则抵牾统一。
狂狷,孤傲,疯子,绅士,好游历,好读书,好骂人,桀骜不驯,落拓不羁,脾气乖张,特立独行……黄侃留给后人一串关键词和趣闻轶事。黄侃像爱母亲一样爱中国的传统文化,这是他对国学的天然情绪。他喜好游山玩水,饮酒打牌,吟诗作字,但是有一条,无论若何玩,他对自己规定每天应做的作业是要做完的……就在去世前一天,虽吐血不止,他仍抱病点毕《唐文粹补编》,并披阅《桐江集》五册。被称为:
穿布衣“钉鞋”的教授。
内多欲而外仁义的大师。
未出版任何著作的大师。
他被称为国学狂人,生平结婚九次,被骂作无耻之尤的衣冠禽兽。
自画像
黄侃书法手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