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宽禅师,江户时期后期,(清乾隆二十三年,1758)出生于日本的越后国出云崎。幼名荣藏,后改孝文。
良宽禅师幼时受到良好的汉文化教诲,15岁旁边就读于汉学名家大森子阳的学堂“三峰馆”,习四书五经及老庄哲学。18岁在光照寺削发为梵衲。22岁韶光滑调皮寺国仙和尚来到越后,为其受戒,僧名良宽。后随国仙和尚在玉岛滑腻调皮寺修行,操理佛寺之余精研汉诗。34岁时,国仙和尚圆寂,他便云游四方。1831年卒于岛崎(清道光十七年)。
丑书还是禅意?良宽书法良宽和尚诗
(一)
生涯
囊中三升米,炉边一束薪。
谁问迷悟迹,何有名利尘;
夜雨草庵里,双脚等闲伸。
(二)
自来滑腻调皮寺,几度经冬青;
衣垢聊自濯,食尽出城阖。
门前千家邑,更不识一人;
曾读高僧传,为僧当清贫。
(三)
忆在滑腻调皮时,常叹吾道孤。
搬柴怀庞公,踏碓思老卢。
入室非敢后,晚参恒先徒。
自兹席散后,倏忽三十年。
山海隔中州,无人传。
怀旧终有泪,寄之水潺湲。
(四)
良也如愚道转宽,
腾腾任运谁得看?
为赠山行烂藤杖,
到处壁间昼寝闲。
良宽禅师生平,住草庵,行讨饭,孤独清贫而落拓清闲,迥出时伦。在物质生活极为清贫的草庵里,良宽禅师却能容膝易安,不改其乐。
隐士良宽的生活办法:袋里有米,炉边有柴,还要什么?
隐士良宽生活是清贫的,并不是一样平常意义上的贫穷,清贫即是选择最大略朴素的生活来表现自己的思想,也便是主动放弃多余的物质追求,在大略、朴素之中体验心灵的丰盈充足,追求广阔的精神空间以及“风雅”之境。袋里有米,炉边有柴,他便很知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