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我们就说一说唐诗中用词的讲究。
若是小美提杜甫,很多人可能会以为不具备代表性,毕竟诗圣对字句的推敲是唐代一流的。
以是小美这次说李白,为何?由于李白写诗不讲章法,天马行空,他的诗有文采,却并不会特殊讲工致度。

杜甫说李白写诗是“李白斗酒诗百篇”,可见其写诗时的不羁,他写诗绝不会像贾岛说的“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
可是就算是如此,李白的诗作也一样够讲究,这就足以解释唐代墨客对笔墨的敬畏。
我们来读一读李白这首《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涯流。

诗词大年夜会难倒39人的题故人西辞黄鹤楼中西辞到底何意

这首诗是写给孟浩然的一首七言绝句,如今年年入选教材。
在诗词大会的一期节目中,曾出过这样一道题:

从“古人西辞黄鹤楼”中“西辞”二字来看,作者的朋友要往哪里去?

A.向东去 B.向西去 C.辞别西方向黄鹤楼去

这道题的答案该当是A,百人团共有39人答错了,这要一首大家小学时就会背的诗,为何会错这么多?可见当年上学时,我们确实没有真正读懂它。
公元730年,孟浩然打算去广陵,也便是现在的江苏扬州。
李白得知后,亲自来到江边相送,而黄鹤楼也耸立在江边,以是才会有这么一首诗。

从方位上来看,相对付黄鹤楼所在的武昌,扬州便是东边,以是显然这“西辞”指的是向东而去。
以是说李白诗是很讲究的,哪怕是一个方位词,他都不会用错。
那么问题来了?为何非要用西辞,而不用东去或其它能直接点明是去东边的字眼?毕竟“西辞”二字确实是绕了一道弯,随意马虎让很多没有方向感的理解错。

实在这便是李白诗在意境上的讲究。
黄鹤楼是什么楼?它是一座赛诗楼,在古代文民气中它是有不一样的意义的。
崔颢的七言律诗《黄鹤楼》中曾写道:“前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就解释黄鹤楼是有典故的。
所谓“前人”指的便是传说中一位叫费祎的名人,他在黄鹤楼贺鹤而去,成了仙了。
那费祎贺鹤去的方向该当是哪里呢?毫无疑问就该当是西面,由于“西方”在佛教和玄门里都有分外的意义,不然取经也不会都说去西方取了。

李白避免用“东去”等字眼,而用“西辞”的说法,是很有想法的。
李白崇拜孟役夫,这西辞一用上,再接上“黄鹤楼”三个字,就让孟浩然此行有如神仙四处游历一样平常,洒脱而又有诗意。
事实上,这首送别诗中并虽有不舍,但却不哀也不伤。
第二句“烟花三月下扬州”就表示出了这一点,三月里的扬州正是草长莺飞的早春时节,在李白看来好友选择在这个时令前去,是很得当的,他是带着祝福来送行的。

看似很普通的“西辞”二字,实在有这么多讲究,古人写诗便是这么字字珠玑。
我们很多时候读古诗,总以为它们好美,但却时常说不出来到底美在哪里?实在美的地方便是这些不起眼的字眼,它们存在感不强,但却一字不可换。
把它们串联在一起后,就成了一首后世难以企及的千古名作。
我们对字句的讲究,对字眼的雕琢,便是让汉字耸立于天下文化丛林中一贯不倒的缘故原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