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日归家洗客袍?银字笙③调④,心字喷鼻香⑤烧。流光随意马虎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
注释:
①吴江,滨临太湖东岸的吴江县。
②秋娘渡和泰娘桥,分别是吴江的一个渡口和一座桥梁的名称。“秋娘”和“泰娘”是唐代著名歌女。
③银字笙:嵌银字标明音高的名贵的笙。
④调,调节。
⑤心字喷鼻香,制成心字形的著名的盘喷鼻香。
首句“一片春愁待酒浇”,直抒胸臆,辟空而来,确定了这首词的情绪基调。春天引发的愁绪浩瀚无际,像火苗从心头窜起,只有等待酒水来浇灭了。“愁”,本是无形的感情,词人将它作为可以计量的有形的物件来描写,在“愁”的前头加了数量定语“一片”,这“愁”不是一点,而是连绵成片,沉重而广大。“江上舟摇,楼上帘招。秋娘渡与泰娘桥”是破题之句。“秋娘渡与泰娘桥”是吴江景物,与“江上舟摇”一起呼应“舟过吴江”的词题。“楼上帘招”呼应首句“酒”字,正是思饮之时,恰见酒帘飘荡。此时的景象是“风又飘飘,雨又萧萧”。“风又飘飘,雨又萧萧”利用互文见义的修辞手腕,“飘飘”描写风雨的形态,“萧萧”描写风雨的声音。“又”,表现遭遇风雨之常。这是词的上片。
词的下片,利用悬想的修辞手腕描写词人归家的愉悦。“何日归家洗客袍?”虽是问句,却更深层次地揭示了词人“春愁”的内涵的繁芜。词人的哀伤不仅是因春有感,而且为思归不得。悬想中的归家的愉快,词人用欢畅的句子来表现,“银字笙调,心字喷鼻香烧”,演奏华贵的嵌银的笙,点燃好看的心型盘喷鼻香。“银字笙调,心字喷鼻香烧”是“调银字笙,烧心字喷鼻香”的倒装句。在美好的想象中,忽然词人一声嗟叹,“流光随意马虎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词人的思绪又回到了词的首句“春愁”。人的情绪还沉浸在美好的留念中,光阴却已经不知不觉地跑得老远。你看,春天的樱桃已经红熟了,芭蕉用它的深绿发布夏天的到来。这回答了“春愁”的由来,同时表现了词人对付消逝了的美好事物的无奈。“流光随意马虎把人抛”,拟人;“红了樱桃,绿了芭蕉”以物候的变革表现光阴的流逝,把抽象的“流光”写得形象可感。“流光随意马虎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是随处颂扬的名句,蒋捷因之而被称为“樱桃居士”。全词思绪飘荡,但总没有离开“春愁”这个全词的诗眼。
词人为了表现连绵来袭的深奥深厚的愁绪,综合利用了递进和陪衬的修辞手腕。从递进来看,表现的是哀伤的层层递加。“一片春愁待酒浇”,正当词人为愁而思酒之时,忽然见到“楼上帘招”当是一喜,而词人却“江上舟摇”,不能上楼畅饮,思酒而不得,其愁愈甚。“秋娘渡与泰娘桥”听其名而知当年是繁华的冶游之地,如今词人孤舟经由,重生落泊的伤感。而此时“风又飘飘,雨又萧萧”,凄风苦雨进一步催发了词人的愁绪。这让人想到了李清照的词句“者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二是利用陪衬的修辞手腕,表现愁绪的浓重。陪衬有正衬和反衬。先说正衬。“风又飘飘,雨又萧萧”用凄风苦雨正面陪衬愁情。再说反衬。“秋娘渡与泰娘桥”、“银字笙调,心字喷鼻香烧”,情与景反差强烈,因此乐景反衬哀情。清王夫之《姜斋诗话》说:以哀情写乐情,则倍增其哀乐。
这首词在遣词造句上十分讲究。全词12句,除“一片春愁待酒浇”直接抒怀、“何日归家洗客袍”敘事、“流光随意马虎把人抛”感怀外,其它句子都是利用白描手腕进行实景描写,一幅一幅可感的画面让读者身入其田地感想熏染词人的情怀。词人善用动词,让人看到的是一幅一幅活动的画面。“一片春愁待酒浇”,“浇”字把词人对酒渴望表现的十分强烈。“江上舟摇”,“摇”字不仅写出舟行的动感,而且写出了词人的飘泊感。“风又飘飘,雨又萧萧”,“飘飘”让人感想熏染到风情雨势的逼迫。“流光随意马虎把人抛”,“抛”字不仅把“流光”人格化,而且“流光”离人而去的动态写得十分断交,把“随意马虎”表现的十分逼真。
这首词写愁,表面上是写恋春之愁,离家之愁。联系词人的出生,可以更深刻地领会这首词的“愁”的卜思想内涵。蒋捷,宋末元初阳羡(今江苏宜兴)人,南宋咸淳十年(1274)进士,先世为宜兴大族,南宋覆灭,深怀亡国之痛,隐居不仕,其气节为时人所重。此词大约作于宋亡后,其时作者隐居于苏州一带,飘泊于太湖之滨。词人因失落国而失落家,飘泊江湖,孤舟托身。因此词人对家的怀念,也是对国的热爱,是对故国山河的深深的爱恋。当心中美好的事物失落去往后,爱之愈深,愁之愈甚。这正是词人愁涌心头,重重叠叠,无尽无际的缘故原由。
中国传统首重气节,蒋捷的爱国情怀值得尊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