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情试探期,生理奇妙,患得患失落。
当代男女尚且如此,何况古人?为了互通款曲,巩固关系,情网中的人儿险些是八仙过海,各显其能。

音 乐

音乐,无形无质,并不能作为信“物”,但是在传情达意方面最富有传染力,是超越国界的措辞,多少人一曲定情,以是可算作一种分外的信物

高山流水觅知音,只求找到那个能听懂的人。
否则,弹得再高妙,无人欣赏,无人理解,岂不是更大的悲哀?一代名将岳飞就曾经慨叹 :“欲将苦处付瑶琴,知音少,弦断有谁听?”

中国传说中,由音乐结缘的最早的一对家眷,应是弄玉和萧史。
春秋时期,秦国萧史善于吹箫,其声音美妙清远,犹如凤凰鸣叫。
秦穆公把女儿弄玉嫁给他,并特意为他们修建了凤楼。
萧史便在这凤楼之上,教弄玉吹箫。
夫妻合奏,乐声美妙无比,居然真的引来了凤凰飞临。
于是,弄玉乘凤,萧史乘龙,双双飞升。

你为送TA什么而抓耳挠腮之际前人已优雅奥妙地诉尽心意

关于琴挑,最有名的还当属司马相如的一首《凤求凰》。
绿绮琴和《凤求凰》,成为后代琴挑的必备良器。

花 笺

弹琴毕竟是少数人才能精通的技艺,写字则没有过高难度。
以是,书信传情是最普遍的办法,在花笺上写诗表达爱慕,更是饱读诗书的古人最常用的手段。

所谓花笺,即有花色纹样的笺,是利用分外工艺专门制作的纸或绢。
历代特种笺纸的名号非常多,根据记载,有金花五色绫笺、十色笺、金沙纸、杂色流沙纸、彩霞金粉龙凤纸、绫纹纸、青白笺、苏笺、销金花白罗纸、泥金银云凤罗绫等。

由于花笺精美文雅,闺阁中人尤其喜好。
花笺也不能算是信物,但是它承载的信息最多,也是赠予实物时必备的传情书息争释书。
《墙头立时》《王娇鸾百年长恨》等故事中,男女主人公都是笺书往还的。

与花笺最合适的,自然是美文。
才子佳人用生花妙笔,精心结撰幽美的诗歌、骈文,写于新奇的花笺之上,真是赏心悦目,存心良苦。

元代王实甫的杂剧《西厢记》历经各种剧种的搬演,可谓家喻户晓。
它渊源于唐代元稹所作的传奇小说《莺莺传》。
而《莺莺传》,据宋代人考证,便是墨客元稹的亲自经历。

唐代贞元年间,张生投止于蒲州普救寺,适逢军队作乱,他借助朋友之力,保全了寺内人和财物的安全。
同样寄寓在寺内的崔氏寡妇非常感激,让女儿莺莺出面拜谢张生。
张生一见惊艳,魂梦颠倒地只求一亲芳泽。

他私下里拜托莺莺的婢女红娘,得到红娘的指示,说莺莺善于诗文,可以先作情诗以乱其心。
张生大喜,急速写成春词二首,交给红娘,当天是仲春十四。

晚上,红娘就带着彩笺来见张生,彩笺上是莺莺所写的一首诗《明月三五夜》:“待月西厢下,迎风户半开。
拂墙花影动,疑是美男来。
”在这场发生于西厢的艳遇中,诗笺起到了关键的推动浸染。

珠 宝

在确定恋爱关系的过程中,仅仅几页纸、几句情话是不足的,“玉珰缄札何由达”(李商隐),情书还要附送礼物,更显得郑重其事。
送什么礼物好呢?玉轮可以代表你的心,但是你不能把玉轮摘下来。
常见的爱情信物要么贵重,要么实用,要么有象征意义,知足其一便是合格的礼物了。

在爱情信物当中,珠宝的运用历史相称悠久,从古至今,都是情人相赠的上上之选。
由于其形状都雅、代价昂贵,送与心爱之人,表达承诺和喜好,十分得当。
直到本日,中外民俗依然崇尚以珠宝定情、缔结婚约。

(一)成全品

成全品,是最富有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的贵重礼物。
玉有“仁义礼智信”的美德;质地坚实,犹如感情之稳定;代价宝贵,不忍轻弃,适宜长久保存;绝不变质,亦不贬值,又不像金银那般炫目和俗气,与感情的温顺、温润正相匹配……成全品,也成为古人心目中最佳的爱情信物。

木 瓜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
匪报也,永以为好也。
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
匪报也,永以为好也。
投我以木李,报之以琼玖。
匪报也,永以为好也。
(《诗经·卫风》)

你送我木瓜、木桃、木李,这份心意我深深感怀,我乐意与你永久相好,只有美玉才能表达我的志诚。
以是,琼琚、琼瑶、琼玖,并不是代价相称的回报,而是郑重的盟誓信物,对爱人做出的担保。

(二)首饰

同样是挽发,一支金钗可能还不如一段荆条好用。
荆条各处都是,取之不尽,人们仍旧费尽心思去琢磨金银珠宝。
可见,首饰不是必需品,而是与爱情一样,都是人生的奢侈品。
没有首饰,没有爱情,也可以活着。
但是,精彩的首饰更能辉耀身体,美妙的爱情可以使生命燃烧。

男子头饰紧张是簪和冠,以实用为主。
女子头饰除了簪,还有钗、步摇、胜、珠花、栉、勒子等。
古人留发,无论男女,都得借助簪子来整理头发,须臾不可离,又由于簪子的样式简洁玲珑,男女均适用,插在发髻里,还比较蕴藉,成为相赠频率最高的首饰信物。

据《西京杂记》记载,汉武帝宠爱李夫人,曾经亲密地取下她的发簪,来搔自己的头皮。
在心爱的女人面前,他放下帝王之尊,家常化的小动作格外温馨。
故后世把簪子昵称为搔头。

和乐天春词新妆宜面下朱楼,深锁春光一院愁。
行到中庭数花朵,蜻蜓飞上玉搔头。
(唐·刘禹锡)

日常用品

古人的爱情信物更看重情意,并不拘泥于一定的形式,很多日常实用的小物件也都是赠送佳品。

(一)铜镜

女为悦己者容,铜镜与闺阁的关系自然是密不可分的。
汉魏六朝期间,民间就有以青铜镜为信物的习俗。

汉代铜镜上多铸有铭文,或四字,或八字、十二字等,常见寄托相思意的内容,如:“见日之光,常毋相忘”;“大乐未央,长相思,愿毋相忘”;“与天无极,与地相长,欢快未央,长毋相忘”等。

“坠欢重拾”并非只是个传说,可能是曾经盛行的民俗。
据考古创造,洛阳烧沟一座汉代同穴异室墓,两个墓室各出土半面铜镜,合起来恰为整镜。
该墓应为夫妻合葬墓。

破镜的做法大大启示了后来人,很多定情信物被一分为二,作为异日相见的凭据。
如“钗留一股合一扇”,《长恨歌》里便是这么处理的,仙界的杨贵妃把当年定情物金钗、钿合各分一半,交付羽士带往人间,送给唐明皇,约定再相逢。

铜镜被美称为菱花。
“妆镜菱花暗,愁眉柳叶颦”(骆宾王),这女子妆台之上的主要器物,照亮了多少红颜,又照彻了多少幽幽苦处。

(二)喷鼻香囊

古代贵族及士大夫阶层有熏喷鼻香、佩喷鼻香的习气,可使体味清洁,心神愉悦。
盛放喷鼻香料的喷鼻香囊一样平常是丝织品制成的小袋子,可以佩戴在身上,也可以装饰于床帐之上,如“红罗复斗帐,四角垂喷鼻香囊”(《孔雀东南飞》),还可以悬挂于车辇之内,那便是宝马喷鼻香车了。

喷鼻香囊是主要的配饰,男女均随身佩戴。
把随身喷鼻香囊赠予给心上人,便是自然而然的行为了。
安史之乱中,杨贵妃命丧马嵬驿。
收复长安后,已经成为太上皇的李隆基秘密派中官(寺人)去迁葬。
中官创造贵妃的尸首肌肤消释,胸前的喷鼻香囊却相对无缺,就带回去献给明皇。
李隆基将这只喷鼻香囊珍藏在怀袖之中。

与喷鼻香囊类似的还有荷包。
喷鼻香囊专门盛放喷鼻香料,而荷包相称于用场扩大化的喷鼻香囊,用来携带随身的小件物品,不仅仅是喷鼻香料,银钱、吉祥物乃至喷鼻香茶、槟榔、钥匙都可以放。

《红楼梦》中,宝玉的饰物被“抢”,惹恼了林黛玉,她以为宝玉把自己做的荷包也给别人了,一赌气,铰破了正在做的喷鼻香囊。
宝玉急忙辩白,从贴身的红袄襟上解下来黛玉送的荷包。

也莫要怪林黛玉小心眼儿,做成一个喷鼻香囊或荷包,一针一线,配色织样,细周详密,的确费尽心思。
知心人再不珍惜,这番心血岂不空费?

(三)丝帕

丝帕在日常生活中的地位开始显著,彷佛是从元代开始的。
元代朝野高下均有递帕的礼俗,逢冬至、元日,相互赠予、交流手帕,以示喜庆。
递帕也用于祝贺生日,比如天子会赏赐给大臣“寿帕”。
民间习俗中,以手帕作为信物也风行起来。

明代冯梦龙选辑的《山歌》中有一首《素帕》:“不写情词不写诗,一方素帕寄心知。
心知接了颠倒看,横也丝来竖也丝,这般苦处有谁知?”丝,谐音思。
丝帕本身就蕴含相思之意。

(四)绣鞋

女人裹足起源于五代期间,明清两朝极为盛行,脚越小越美,越瘦越好,把康健的双足缠成病态的畸形。
这实在是对女性美的一种极度哀求,尽可能地消泯女人的独立性,刻意突出柔弱、无力、娇媚的特色。
走动不便的裹足女人,从生理上到身体上,终于成了完完备全的男性附庸。

清代民间小调还有《红绣鞋》,唱词轻佻,被看作淫词艳曲。

绣鞋是身体的延伸,与之同等性子的还有亵服、头发、指甲等,把它们当作信物来交流,其象征意义都是身体交流,表达要结合成一体的亲密。

花 草

众人皆知,唯有玫瑰最能表达爱情。
中国古人却没有这么拘泥,在他们眼中,一草一木俱含情,都可以作为信物。
折花草相赠,就成为古典诗词中常见的浪漫行为。

芍药、木瓜、桃、李、握椒等都是《诗经》里涌现的植物礼品。
楚辞当中也有很多相赠花草的描写,如“搴汀洲兮杜若,将以遗兮远者”(《湘夫人》),“折芳馨兮遗所思”(《山鬼》)等。

能当面相赠固然好,间隔远的时候,折一枝时新的花儿寄去,把春天封在信笺里。
南朝乐府《西洲曲》开篇即是:“忆梅下西洲,折梅寄江北。
”把江南的春意寄给江北的爱人。

与古典爱情最干系的花草,还要数小小的红豆。

红 豆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劝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唐·王维)

听说有戍边的战士去世在疆场,其妻接到噩耗,在树下痛哭而亡。
这种树就被称作相思树,树上所结的红豆也成为相思的象征,因其晶莹艳丽,常被古人镶嵌在首饰和物品上。
“玲珑骰子安红豆,入骨相思知不知?”(温庭筠)

王维以红豆入诗,首创了一个传统,其后的墨客词人们以红豆代指相思,成为常见意象。

“都道是金玉良缘,俺只念木石前盟。
”花花草草,满目活气,俱是天地间的精灵。
古人重视花木喷鼻香草,何尝不是自然天性的流露呢?

转载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if_RDfuLZBJUx8sWfWVKkQ

转载于:中华书局1912 [节选自《爱情·信物》(中国文化丛书·书礼传家)一书第五章《互通款曲、巩固感情的信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