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能雄/文
小说《红楼梦》的作者是一位诗词大家,同时又通达字画,他以诗词衬托故事的情境,刻画人物的内心情绪,又以画家笔法来谋篇布局,描摹人物。小说作者在书中借林黛玉、薛宝钗等人之口,阐述自己的诗词创作理念。而喷鼻香菱学诗的经历,从入门到精通,分为三步走,三层境界,每一个学诗阶段都有不同的领悟,这是很多诗词爱好者要经历的学诗过程。
喷鼻香菱专门向黛玉求教写诗,林黛玉讲解了诗词格律方面的知识,让喷鼻香菱先熟读《王摩诘全集》。喷鼻香菱阅读了王维、杜甫等墨客的作品,肚子中装有千百首古诗,脑海中就储存了丰富的词汇,行笔作文就有了诗化的措辞。林黛玉以“咏月”为题,限“十四寒”的韵部,让喷鼻香菱写一首七律。喷鼻香菱前后写了三首咏月的律诗,有些类似于学画的三个步骤,先勾勒事物的大体轮廓,再仔细描摹敷色,末了再达到诗情画意的境界,这代表着学诗的三层境界。
一、写形阶段,用各种辞藻形容面前的事物和景致。喷鼻香菱接到这个咏月的作业题目后,如痴如醉,一边不雅观赏夜景,一边苦思诗句,好不容易写出第一首处女作:
月挂中天夜色寒,清光皎皎影团团。
墨客助兴常思玩,野客添愁不忍不雅观。
翡翠楼边悬玉镜,珍珠帘外挂冰盘。
良宵何用烧银烛,晴彩辉煌映画栏。
这首诗平铺直叙,喷鼻香菱用了多个形容词描述月夜之景,就像画家用羊毫逐一勾勒失事物的形状轮廓,只管即便把它描摹得逼真形象。初学者在遣词造句上会模拟诗文范本的写作规则,这正如我们小时候刚学写作文时要阐述事宜发生的韶光、地点、起因、经由、结果,统统都按部就班地去阐述。喷鼻香菱的首句“月挂中天夜色寒”,描述了诗中的韶光,以及玉轮所处的位置;第二句“清光皎皎影团团”,进一步描写光影缥缈之景;第二联“墨客助兴常思玩,野客添愁不忍不雅观”,喷鼻香菱表达自己不雅观赏月色的欣喜之情,并想象村落野之人的愁绪;第三联“翡翠楼边悬玉镜,珍珠帘外挂冰盘”,喷鼻香菱用“玉镜”和“冰盘”两个词形容玉轮的形状,描述出月儿光洁明净的样子;第四联“良宵何用烧银烛,晴彩辉煌映画栏”,喷鼻香菱再一次惊叹月明如昼,照映庭院。
这首诗在写景状物方面来讲还是挺生动形象的,但行文过于拘谨,受条条框框的规矩限定,这是很多初学者常见的问题。因此林黛玉点评喷鼻香菱的诗说:“意思却有,只是措词不雅观观,皆因你看的诗少,被他缚住了……只管放开胆子去作。
二、设色阶段,用幽美华美的辞藻细腻地描述失事物的色彩和质感。相对付写形阶段,设色又更进了一层,作者由远及近,由整体简写到细节描摹。如果说写形阶段还只是白描勾勒,那么设色阶段则是用丰富的色彩层层渲染失事物的形神。如果说写形阶段还只是一张黑白相片,那么设色阶段则是缤纷绚丽的彩色照片。
喷鼻香菱沉浸在诗词的乐趣中,逐日废寝忘食,在行走坐卧之时都想着平平仄仄,她一字一句地反复考虑,力求精益求精,终于创作出第二首诗来:
非银非水映窗寒,试看晴空护玉盘。
淡淡梅花喷鼻香欲染,丝丝柳带露初干。
只疑残粉涂金砌,恍若轻霜抹玉栏。
梦醒西楼人迹绝,余容犹可隔帘看。
这首诗比上一首诗提升了一个层次,喷鼻香菱没有按老套的路数一板一眼地描写月光,文笔空灵清新,更多的是存心灵去体会月光的质感。她在诗的开头用了“非银非水”四个字,描写月华洁白如银,倾泻似水,又非银非水,月之柔美只能融会。喷鼻香菱在颔联里用“使女欲染”、“柳露初干”来表现月光温顺素淡、晶莹湿润。
喷鼻香菱在颈联里着重描述月光的颜色,就如一层淡淡白粉涂抹在石阶上,又似清晨的白霜轻覆于栏杆上,光芒如金似玉。月色是如此美好,即便残夜梦醒,仍旧可以隔着窗帘欣赏到玉轮沉着安详的余容。
整首诗文辞幽美,感情细腻,喷鼻香菱自以为是一首佳作。只是雕琢堆砌的痕迹太过明显,就如浓妆艳抹的美女,失落去了自然之美,因此林黛玉评价说这首诗固然难得,但“过于穿凿”。薛宝钗的见地和林黛玉差不多,她说:“不像吟月了,月字底下添了一个‘色’字倒还使得,你看句句倒是月色。”也便是说喷鼻香菱用精工细笔去描述月光之色彩,纵然绘制出一幅唯美动人的画面,也只是一张高像素高清晰的彩色图片而已。诗歌立意不明,缺少了作者的情绪思想,诗歌就短缺了灵魂。
三、寄情阶段,以景喻情,托物言志,作品中既要有诗情画意,也要有思想内涵。喷鼻香菱在林黛玉、薛宝钗的指示下,调度创作思路,重新酝酿诗句。她又听探春说凡是会作诗的人都可以画入《大不雅观园行乐图》中,她受此勉励,更加下苦功学诗,白天黑夜用饭睡觉都在苦思冥想诗句。功夫不负有心人,喷鼻香菱在梦中苦吟,偶得佳句:
精华欲掩料应难,影自娟娟魄自寒。
一片砧敲千里白,半轮鸡唱五更残。
绿蓑江上秋闻笛,红袖楼头夜倚栏。
博得嫦娥应借问,缘何不使永团圆。
喷鼻香菱的这首诗与前两首相比,意境更匆匆进了一层,冲破了之前纯挚写景状物的窠臼,在自然景物中融入作者的内心情绪。整首诗虽是在咏月,却处处洋溢着思亲思乡之情,作者把玉轮也拟人化了,授予它人性情绪。第二句“影自娟娟魄自寒”,玉轮皎洁俏丽,但它和寂寞的美人一样形单影只,一股凄清之意迎面而来。接下来颔联“一片砧敲千里白,半轮鸡唱五更残”,喷鼻香菱化用李白“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的诗境,以捣衣女思念戍边的丈夫这个典故,来寄托自己的望月思亲之情。
她在颈联里把思念之情进一步升华,“绿蓑江上秋闻笛,红袖楼头夜倚栏”,此时在秋风瑟瑟的江上,渔夫正听着悠悠的笛声,想起身中的亲人,而喷鼻香菱则倚栏而立,思绪绵绵,她感怀出生,惦记亲人。既然是咏月之诗,喷鼻香菱在思绪翩翩之余,仍不忘在结句中提到玉轮,她借问嫦娥:缘何不使永团圆?明月的圆缺,人间的离散,总有诸多无奈,何况是喷鼻香菱这样自小就被人拐卖的女子呢,出生未明,亲人模糊的脸庞只能依稀涌如今梦中。
这首诗情景交融,虚实结合,喷鼻香菱没有浓墨重彩地描述景物,也没有一味地抒怀,而是在景和情中找到一个交汇点,让读者从写景的笔墨中就能想象到诗中人物的情绪氛围,也能从写情的笔墨中遐想到“月魄清寒”、“万户捣衣”、“秋江闻笛”、“红袖倚栏”等景致。
林黛玉和薛宝钗等人都是离乡背井之人,她们读到喷鼻香菱的诗,产生了心灵共鸣,都赞赏这首诗“不但好,而且新巧故意趣”。喷鼻香菱的这三首诗正是写诗的三层境界:写形阶段是第一层境界,到设色阶段匆匆进一层境界,再到寄情阶段又提升到了第三层境界。大多数写诗之人只止步于前两层境界,真正能做到情与景完美交融的墨客很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