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种古人并不随意马虎常常见到的海洋生物,“鲸”是如何进入诗歌的?唐宋诗歌中“鲸”意象经历了若何的发展和变革?本文拟通过稽核李白、杜甫、韩愈、苏轼、陆游五位著名墨客的干系作品,对上述问题略作探析。比较较而言,陆游诗中“鲸”意象的涌现最为频繁,内涵也最为丰富,值得我们特殊关注。
一、“鲸”意象探源
不同于鲂、鲤等鱼,早期“鲸”的定义和指向相比拟较模糊。先秦期间人们对鲸的认识紧张集中在两点:一是体型巨大,二是生活在海中。无论是《左传》中的“鲸鲵”还是诸子笔下的“吞舟之鱼”都带有光鲜的感情色彩。一方面人们对鲸感到恐怖、厌恶,以其喻不义之人;另一方面又对这能在大海中清闲畅游的庞然大物感到艳羡,以此寄托自己的宏愿大志。这种繁芜抵牾的情绪生理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的动物崇拜,由于无法征服,原始人在恐怖生理的支配下会对一些动物产生敬畏与崇拜的生理。
《史记• 秦始皇本纪》中亦有海中巨鱼的记载。大鲛鱼是方士蓬莱求仙的阻碍,始皇梦中与之征战的海神也以大鱼蛟龙为候,这又为“鲸”意象增长了一丝神秘色彩。此外,秦始皇建筑的皇家园林中不仅涌现了蓬莱假山,还涌现了鲸的石刻。秦始皇求仙的故事一贯为后人津津乐道,鲸与蓬莱神话之间也因此有了关联。
两汉至魏晋期间对鲸的外面特色及生活习气有了较为详细的描述。由唐至清,人们对鲸的理解逐渐加深,明清期间,随着航海技能的发展,沿海地区的渔民节制了捕鲸的方法,地方志中有不少出海捕鲸的记载。除了经史文籍中对鲸的记载,唐以前的文学作品中也不乏鲸的描述:首先是突出鲸体态的巨大。其次是强调鲸的神性与神秘。曹植《洛神赋》描写了鲸与神女同行的场景洛神拜别时有文鱼警卫,六龙驾车,鲸鲵在车旁腾跃。文鱼和龙都是传说中的动物,鲸鱼与这类动物同现,展现出它的神秘莫测。
二、李、杜诗歌中的“鲸”意象
“鲸”意象进入诗歌要追溯到魏晋期间,然而这一期间此类诗歌数量极少,直至李白,“鲸”意象才第一次被大量利用,“鲸”意象在太白诗中之表现,尤具兴味。庄子《逍遥游》中借鲲鹏表现了物质上和精神上的绝对自由,太白诗中鲲鹏则成为远大志向的象征,展现了追求实现人生代价的一种飞行精神。
众所周知,神仙玄门对李白诗文的创作有极为深刻的影响,李白不仅有长期求仙学道的经历,还创作了大量干系诗歌,个中“鲸”意象常作为通往蓬莱仙山的障碍涌现。天宝中,玄宗耽于求仙,李白不赞许劳民伤财的求仙之举,作诗讽之。李白笔下,巨大的鲸鱼是通往蓬莱的紧张阻碍,使得求仙的路途更加困难,为整首诗蒙上了一层哀伤的色彩。
稍晚于李白的杜甫,在其诗歌中,对付“鲸”意象也有创造性的利用。杜甫极大地扩展了“鲸”意象的利用范围。作者认为仅仅学习六朝那些纤巧的诗句是无法超越古人的,只有拥有雄浑的才力和阔大的气概才能写出好诗。“掣鲸碧海”不仅形象地描述出阔大的诗境,还表达了作者的诗歌审美方向。这种用法为后人接管,韩愈《调张籍》:“刺手拔鲸牙,举瓢酌天浆”同样用征服鲸鱼来写才力之厚。
以安史之乱为界。李杜诗中的“鲸”意象发生了一次比较明显的变异。安史之乱以前,李白诗中的“鲸”意象紧张与个人空想干系,虽然也写到战役场面,但用法比较多样。安史之乱爆发后,李白诗中的“鲸”意象类型发生了很大变革,常与虏、君王等词同现,明显指向安史叛军,与“鲸”干系的动词剪、诛、讨等,表明作者希望尽快平定叛乱的心情。杜甫诗中“鲸”意象的利用也存在同样的情形,在安史之乱前和平定叛乱后,“鲸”意象的类型多种多样,有的以鲸喻志,有的以鲸写饮酒,有的以鲸论诗,然而在安史之乱期间,则基本都指叛军。
安史之乱爆发后,李、杜两位大墨客不谋而合地以“鲸”喻安史叛军,诗中的“鲸”意象类型由多样变为单一,关注的焦点由自身转向对外,表示出强烈的时期性,这也是李杜关心时政,心系国家的表示。
三、陆游诗中的“鲸”意象论析
李杜之后,韩愈和苏轼在继续古人的根本上略有创新,“鲸”意象的利用情形近似于安史之乱前的李杜诗歌。韩愈诗中常用钓鲸指实现政治空想。
对李、杜推崇备至的宋代墨客苏轼,欣赏李白不慕权贵、洒脱豁达的脾气。苏轼诗中的李白常作为骑鲸的主体涌现。“鲸”意象是神仙玄门、蓬莱神话中的范例意象,经由后人的加工创作,成为了谪仙李白的坐骑。与其他墨客比较,陆游用“鲸”最多,他笔下的“鲸”意象呈现出承前启后的特色:一方面,广泛接管借鉴古人的用法,与饮酒、空想、归隐、论诗等主题结合;另一方面,进一步拓展了“鲸”意象的利用范围, 以“鲸”喻异族侵略者为其独占。
陆游爱饮酒也爱写饮酒诗,他有59首含“鲸”意象的诗,个中近一半都与饮酒有关。与“鲸”意象干系的诗句虽然化用杜甫《饮中八仙歌》,但却并非千篇一律地重复再现,而是同中有异。
有的诗句中豪饮与文采一同涌现,如《思蜀》:“奇句着迷闻鬼泣,巨觥如海看鲸吞。”《夜饮示坐中》:“纵酒長鲸渴吞海,草书瘦蔓饱经霜。”有的诗将“鲸吸百川”与诗仙李白相联系,如《吊李翰林墓》:“饮似长鲸快吸川,思如渴骥勇奔泉。”有的诗中“鲸”与青年期间或往昔繁荣联系,如《病后暑雨书怀》:“止酒亡聊还自笑,少年豪饮似长鲸。”一些晚年的诗中“鲸”意象则多了一丝颓唐的意味,如《春初骤暄一夕梅尽开嫡大风花落成积戏作》:“年年烂醉万梅中,吸酒如鲸得手空。”《秋怀》:“灯下书如蚁,花前饮似鲸。”由于外部环境、心境的变革,陆游饮酒诗中的“鲸”意象也表露出不同的意味。他继续了以“鲸”喻豪饮的写作传统,这是陆游长于学习的表现。
“鲸”象征一种自由精神,表现墨客摆脱现实的局促苦闷,自由追求民气抱负的希望。实在陆游诗中自由象征之“鲸”并不多,墨客更常用“鲲”这一同类意象。墨客希望自己如鲲鹏一样,在广阔的天地中自由地施展才华。如《次韵和杨伯子主簿见赠》:“鲲鹏自有天池著,谁谓太狂须束缚?”《自讼》:“年少宁知道废兴,摶风变革羡鲲鹏。”《杂感五首以不爱入州府为韵 • 其三》:“鹏鲲九万里,此岂汝所及。”这些诗句中的“鲲”,都是墨客对自由精神的神往与追求。
陆游的《七月一昼夜坐舍北水涯戏作》作于绍熙二年,墨客罢官后回到了山阴老家。此时墨客已经六十六岁了,面对日益激烈的政治斗争,难免心生倦意。诗中描写了墨客酒半醒时所见的美景,夏夜凉风习习,月上疏林,天上群星残酷, 寂静无声,面对此景,墨客归隐的心思加倍强烈,“斥仙岂复尘中恋,便拟骑鲸返玉京”表现出对官场的厌恶和避世归隐的欲望。同类型的“鲸”在陆游诗中有很多,如《月下独坐》:“回顾人间尘土恶,骑鲸聊驻水精宫。”《梦中游禹祠》:“长歌忽遇骑鲸客,唤取同朝白玉京。”这些诗句中,神仙坐骑之“鲸”紧张作为分开现实天下的媒介涌现,表明墨客心存高洁,不愿与众人同污的态度,“骑鲸”是陆游归隐情结的表示。
陆游对“鲸”意象的发展紧张表示在以“鲸”喻异族侵略者。鲸鱼自古被认为是海中凶兽,诗中常以征服鲸鱼来塑造人物的大胆形象。《诗经 • 郑风 • 大叔于田》中“襢裼暴虎,献于公所”用徒手搏虎表现猎人的勇猛,“斩鲸”、“脍鲸”等诗句则以征服海中霸主来描述勇者形象,与其有异曲同工之妙。如庚信《拟连珠四十四首 • 其一》:“斩长鲸之鳞,截飞虎之翼。”李白《赠张相镐二首 • 其一》:“诸侯拜马首, 猛士骑鲸鳞。”
除了自身的动物意义,鲸还可以象征叛乱之人。李杜在安史之乱期间大量利用“鲸”意象指代叛军, 这些诗句中“鲸”的意义与“鲸鲵”一词的含义基本同等。相较于前代墨客,陆游成长于民族抵牾尖锐的两宋之际,他笔下的“鲸”每每与反攻袭击并据有中原、迫使宋室南渡的金国相联系。如《泛三江海浦》:“醉斩长鲸倚天剑,笑凌骇浪济川舟。”《题四仙像》:“反虏鲸鲵世共仇,汉公勋业过伊周。”试看下面一首诗:
悲歌流涕遣谁听?酒隐人间已半生。但恨见疑非节侠,岂忘小忍就功名。江湖舟楫行安往,燕赵风尘久未平。饮罢别君携剑起,试横云海剪长鲸。
这首诗作于淳熙三年五月,陆游因主和派的攻击而被撤职,墨客规复中原的空想再一次落空,他在杜甫草堂附近开辟菜园,躬耕于此。《野外剧饮示坐中》开头就奠定了悲哀的基调,蹉跎岁月已半生,又因小人的攻讦而罢职,只能安慰自己“小忍就功名”。政治上的失落意触动了墨客规复中原的苦处,虽然“燕赵风尘久未平”,但是报国无门,只能“试横云海剪长鲸”。从这首诗可以体会到作者无奈中夹杂着焦灼和怫郁的感情,“剪长鲸”与沙场杀敌、实现规复空想紧密相连。
再看另一首诗《剑客行》。这首诗作于淳熙四年,作者塑造了一个身手高绝的剑客形象,他不仅有锐利难当的宝剑,武功也十分高超,能斩海中长鲸,杀鲸后喷涌而出的鲸血能使海水变色。这段关于斩鲸的描写颇为血腥,不禁让人想到沙场杀敌无数、血流成河的环境。诗中“长鲸”显然与现实中侵略中原的金国密切干系。
四、结语
本文通过稽核历代经史文籍,对“鲸”意象入诗入赋的情形进行了梳理。我们创造“鲸”意象入诗的缘故原由紧张有二:一是鲸鱼自身形体巨大、行踪诡秘,给人们留下了巨大的想象空间;二是加诸其上的蓬莱神话的想象极大地丰富了“鲸”意象的内涵。唐宋期间,“鲸”意象频繁涌现于各大墨客笔下,由于墨客道格互异,表现的侧重点也不同:李白多用蓬莱神话之“鲸”;杜甫致力于扩展“鲸”意象在饮酒诗、论诗诗等其他类型的诗中的利用;韩愈偏爱以“鲸”喻政治空想;苏轼将“鲸”作为李白的坐骑描述;陆游之“鲸”类型最多,由于“鲸”与“金”读音附近,故陆游诗中以“鲸”喻外族侵略者的征象,显得尤为突出。
诗言志,诗歌抒写的是人生的体验和感悟。“鲸”意象的背后显示出的是深刻的文化背景与文化内涵,最为突出的一点是政治时势的变革极大地影响了诗中“鲸”意象类型的转变,安史之乱、靖康之变直接影响了李杜和陆游诗中的“鲸”意象的利用,表示出强烈的时期性和现实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