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民气换民气,八两换半斤。
每个人都该当懂得戴德,也要长于换位思考,自己决意不做的事情,也要照顾其他人的感想熏染。
古代有一位墨客,就碰着过让自己铭记生平的事情。
下面分享唐代才子的一首七律,开篇就才思敏捷,颈联更是千古名句。

上湖南崔中丞

唐代:戎昱

山上青松陌上尘,云泥岂合得相亲。

唐代才子的一首七律开篇就才思敏捷颈联更是千古名句

全球尽嫌良马瘦,唯君不弃卧龙贫。

千金未必能移性,一诺从来许杀身。

莫道诗人无感激,寸心还是报恩人。

戎昱是唐代墨客,他登进士第后,曾游历于各个幕府,虽然担当过刺史,但不久又被贬,晚年流寓异域而终。
题目中提到的崔中丞指崔瓘,唐代宗大历初年,崔瓘为潭州刺史兼御史中丞,充湖南都团练不雅观察处置使。

《唐才子传》里记载,戎昱在湖南时,为崔瓘所赏识,要将自己的女儿许配给他,但是他又不喜好戎昱的姓氏,于是希望他改姓则订议。
戎昱闻之,作此诗以谢云。

首联就尽显才思敏捷,作者用青松比喻崔瓘的掌上千金,却把自己贬低为“陌上尘”,还用“云泥”二字,比喻彼此的地位高下悬殊。
言下之意,自己人微言轻、身份卑贱,不敢高攀这桩亲事。

作者没有直接赞颂那位大家闺秀如何闭月羞花,又若何知书达理;也不说自己如何四处流落、出息未卜,而是采取了精妙的比喻,表达自己与对方无法门当户对,可谓才华卓越。

墨客说到这里,害怕崔大人误解自己清高孤傲,于是颔联又化用典故,进一步进行阐明。
出句暗用伯乐相马的故事,作者以良马自喻,以讽众人之不贤愚。
对句的“卧龙”,比喻隐居的俊杰。
《三国志・诸葛亮传》中徐庶曾对刘备说:诸葛孔明者,卧龙也。

作者在此并非纯挚针砭时弊,也委婉地赞颂了崔大人长于慧眼识人。
作者如此一番陈述,传达出自己有满腹才华;“尽嫌、不弃”的比拟,也让对方感想熏染到墨客对他的尊重和崇敬,实在是高妙的表达办法。

颈联是千古名句,“千金未必能移性,一诺从来许杀身。
” 作者说自己秉性难移、一诺难改,纵然千金使令、刀剑相逼,也绝不会放弃自己的姓氏。

移性,有些诗评家作“移姓”,这是在附会崔瓘欲使戎昱改姓订议之事。
实在作者虽然有些言辞激切,却与改姓之事无涉。
同时“千金”又呼应之前的良马,坐实了自己的才华。

作者说出如此侠肝义胆的话语,虽然心中高兴无比,但也怕对方感到寒心,于是结尾两句更显理智和蕴藉,“莫道诗人无感激,寸心还是报恩人。
”作者诚挚地说自己非常感激崔大人,更希望有机会报答他的恩典。

虽然一桩姻缘未能如愿,但是墨客的才智一定更让对方敬佩。
而作者也会感谢大人的知遇之恩,更会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彰显出非凡的品质。

戎昱的这首七律技法高妙,蕴藉隽永,更彰显出墨客的耿直秉性。
作者在开篇采取了形象的比喻,看似自我贬低,实在却更能打动对方。
颔联犹如双镜互摄,既赞颂了崔大人慧眼识珠,又暗指自己具有非凡之才,才能博得对方的赏识。

颈联直抒胸臆,丝毫没有隐晦和弯曲言辞,彰显出墨客的铮铮铁骨。
他甘心贫乏生平,也绝不更名改姓。
末了两句又表现出才子体察入微,不忘却给人台阶下,以是说此诗实乃不可多得的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