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绸之路由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曾七次到过中国)于 1877 年提出,此后,各种著述层出不穷,关于丝绸之路的观点也有所拓展,如海上丝绸之路、草原丝绸之路、西南丝绸之路等。
丝绸之路实在并不是一条明确的路,只是一个通道,或是一个互换带。
这个通道是东起中国、西达欧洲、连接欧亚大陆的交通带。
丝绸之路的路线、兴衰、物品互换、浸染及影响等,都值得不断地深入磋商和研究,这也是我们本日探索“丝绸之路经济带”的一份必要的历史资源。

一、丝绸之路到底有几条路线?

李希霍芬提出的丝绸之路紧张是指欧亚之间的一条陆路通道(后被称为沙漠绿洲丝绸之路), 中途经由亚洲腹地,在干旱的沙漠、戈壁和高原中由绿洲相连而成。
而中间又有分道,如从西安出发经河西走廊到敦煌后,就在新疆境内分为南、中、北三道,个中南、中两道到喀什又汇成一道,翻越帕米尔高原后进入中亚地区。
通过乌兹别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土库曼斯坦等为主的中亚两河流域,到达伊朗高原,然后再到达地中海沿岸。
实在,这一起线在中国古籍《隋书·裴矩传》中已有记载,虽然有所不同,但大体相似。

最早提出海上丝绸之路的或可以算是法国汉学家沙畹,1903年,他在其《西突厥史料》书中说到丝绸之路可分为陆路和海路两条。
1968年,日本三杉隆敏出版《探索海上丝绸之路》。
而在中国,陈炎是最早关注和研究海上丝绸之路的学者, 他于1980年正式提出、而后又揭橥了一系列关于海上丝绸之路的文章。
至于海上丝绸之路的详细走向,则包括意大利、希腊、土耳其、埃及、阿曼、巴基斯坦、印度、斯里兰卡、泰国、马来西亚、印尼、文莱、菲律宾、中国、韩国和日本等国。

关注国丝  一文Vol3 丝绸之路鲜为人知的历史细节

图1 李希霍芬丝绸之路舆图

关于草原丝绸之路的提出,目前没有一个较为明确的说法。
西方学者更多地将其称作草原之路,实在便是一条天然的草原通道。
由于在欧亚大陆的地理环境中,北亚遍布寒冷的苔原和亚寒带针叶林,中亚又有崇山峻岭和戈壁沙漠,只有在北纬40度至50度之间的中纬度地区,才有利于人类的东西向交通。
而这个地区恰好便是草原地带,向西可以连接中亚和东欧,向南超越阿勒泰山可以连接新疆,向东南则可通往中国的中原地区。

阅读延伸——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关于丝绸之路路线的五次稽核

关于丝绸之路的路线,最有影响力的应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丝绸之路项目——“丝绸之路的整体研究:对话之路”。
这是自 1988 年开始历时 10 年的大型学术活动,共进行了五次稽核:1990年从西安到喀什的沙漠丝绸之路,1990-1991年从威尼斯到大阪的海上丝绸之路,1991年中亚草原丝绸之路,1992 年蒙古游牧丝绸之路,以及1995年尼泊尔佛教丝绸之路。
除了佛教这一小段亚洲国家之间的通道外,别的的便是沙漠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及草原丝绸之路(中亚草原丝绸之路和蒙古游牧丝绸之路刚好是一条草原丝绸之路)。

图2 UNESCO五次稽核舆图

二、中国境内的丝绸之路有几条?

关于中国境内的丝绸之路,中国学者徐苹芳在《考古学上所见中国境内的丝绸之路》文章中提到四条,一是汉唐两京(长安和洛阳)经河西走廊至西域路,这是丝绸之路的主道,它因通过新疆的塔克拉玛兵戈壁和中亚的多少沙漠地区而被称为丝绸之路的沙漠路线;二是中国北部的草原丝绸之路;三是中国四川、云南和西藏的西南丝绸之路;四是中国东南沿海的海上丝绸之路。

从欧亚大陆上的东西文化互换通道来说,现在较为公认的丝绸之路有三大路线:沙漠绿洲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和草原丝绸之路。
真正完全描述三条丝绸之路的学者要数著名中外交流史专家黄时鉴,他于1991年为中国丝绸博物馆展厅绘制了一幅网络式的丝绸之路全图,此图黄时鉴有专文论述,经他赞许收录在赵丰主编的《中国丝绸通史》中。

图3 黄时鉴丝绸之路舆图

图4 新版黄时鉴丝绸之路舆图

西南丝绸之路,从四川进入西藏,过尼泊尔而到达印度,或经大理而入缅甸。
但此后它又可以分为两路,一起可以北上到达中亚,融入沙漠丝绸之路,另一起南下连通海上丝绸之路。

阅读延伸——海上丝绸之路形成的一个缘故原由

海上丝绸之路形成的一个主要缘故原由是阿拉伯人的海上航行技能,包括造船技能、帆船驾驶以及对海洋知识的积累。
同时,人们对海洋知识的进一步理解和航海工具的创新,特殊是指南针的运用和舆图的绘制,使得海上丝绸之路的航行更加顺畅。

三、最早的丝绸之路是哪条路线?起源于何时?

丝绸之路是在世界文明发展的背景下形成的。
从目前来看,丝绸之路的形成与发展可以分成三个大的阶段,以草原丝路为主的青铜时期到早期铁器时期,以沙漠和绿洲丝路为主的战国汉唐期间和以海上丝路为主的宋元明期间。

早在五千年前,欧亚大陆上的古代文明格局已经初步形成,古埃及、古巴比伦、古印度和古中国四大文明古国分布在目前亚洲的紧张区域,在欧洲则是米诺斯-迈锡尼文明,这一期间,人们对草原险些一无所知。
当全体天下进入青铜时期后,这些文明的区域都相对集中,在中间则是文明的过渡地带,而文明的交往选择了最为方便的草原路子依赖游牧民族来进行。

于是,人们对辽阔无垠的草原民族开始有所理解。
他们的活动地域,就在欧亚草原之上,从东到西,都有他们活动的身影。

虽然草原丝绸之路的很多贸易细节已不清晰,但其结果却十分明显,我们可以在希腊文献中读到大量的关于丝绸的记载。
维吉尔在《田园诗》 中写道:“赛里斯人从他们那里的树叶上采集下了非常纤细的羊毛”。
老普林尼在其《自然史》一书上生动地描述了赛里斯人和他们向树木喷水冲刷下树叶上的白色绒毛,并用此完成纺线和织造这两道工序。
直到包撒尼雅斯(公元2世纪)开始,人们才知道丝绸来自一种叫蚕的昆虫,但他在《希腊志》中对蚕的描述却近似于蜘蛛。

四、沙漠绿洲丝绸之路何以在汉朝兴盛、到唐朝衰落?

2000多年前,东西方分别发生了两件重大的事,对丝绸之路沙漠线的形成造成了巨大的影响。
在西侧是亚历山大东征和罗马帝国的兴起,在东方则是汉武帝期间的张骞通西域。

公元前336年,亚历山大征服并统治了全体希腊。
然后,他又开始了对东方的征战,歼灭了强大的波斯帝国军队,盘踞了印度的大部。
但亚历山大去世后,曾经被他盘踞的地皮就被他的部将分裂成了多少国家。

从汉武帝开始,位于东方的汉朝国力逐渐壮大,一方面他们与匈奴正面作战,另一方面也联合其他部落围攻匈奴。
公元前139年,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但张骞一出西域就被匈奴人所囚禁,多少年后逃回长安。
公元前119年,张骞再次前往西域。
这次,张骞偕同副使、将士等三百余人,携带牛羊万头、金币帛数千万从长安出发,在到达乌孙(今之新疆)后派副使、帮手客岁夜宛、康居、大月氏、大夏等国(大宛相称于费尔干纳,康居相称于撒马尔罕,大月氏也在中亚地区,大夏位于阿富汗和巴基斯坦一带)。
这样,一条在沙漠戈壁里行走、 通过一个个绿洲连起来的丝绸之路就基本形成了。

一旦通道形成,大家都开始利用这一通道。
丝绸之路沿途的国家或部落之间的青鸟使、贩子、僧人等都开始行走在这条通道上。
由国家主导的军事力量也开始管理和掩护丝绸之路的畅通。
如汉代在西北地区的军事屯田,修建的长城一贯到敦煌一带。
而唐代的版图更为辽阔,四大都护府的建立,各处边关的运作,都在极力保护和经营着丝绸之路。
这种情形一贯到阿拉伯兴起,特殊是在高仙芝一战之后,唐代放弃了对丝路的经营,中亚落入伊斯兰的手中,沙漠绿洲丝绸之路逐渐衰落。

图5 张骞出使西域路线图

五、大量的南海沉船中为什么载的是瓷器而不是丝绸?

从中唐开始,中国西部逐渐分裂成多少势力范围,中原朝廷无力掌握丝绸之路。
与此同时,中国经济重心的南移,沿海港口的成熟,东南地区的出海贸易变得十分生动。
唐朝于显庆六年(661年)在广州设置市舶司,广州成为中国海上贸易的主要港口。
由于广州港外商云集,以是又在广州设蕃坊,专供外商居留。
天下各地的贩子们通过海路,前来购买中国的丝绸,同时也带来世界各地的商品,从晚唐到宋元,海上丝绸之路十分兴盛。

唐宋之际海上丝绸之路的兴盛可以从大量的南海沉船看出。
1998年,属于唐晚期到五代初的黑石号沉船在印尼勿里洞岛海疆附近出水,个中中国瓷器就达到67000多件。
2003年,印尼爪哇附近海疆又创造时属五代的井里汶沉船,个中更有数万件浙江越窑瓷器。
此外,中国海疆中也创造大量南宋沉船,若有名的南海1号属于南宋初年,华光礁1号属于南宋中期。
这些沉船上的创造虽然没有丝绸,但并不解释当时不存在丝绸。
考古学家在南海一号上创造了一个空舱,但中国丝绸博物馆科研职员采取基于免疫学事理的丝绸微痕检测技能,在舱底泥沙中创造了丝绸的残留物,解释这一舱内当时曾装载了丝绸。
海上通道在隋唐时运送的紧张大宗货色还是丝绸,而到了宋元期间,瓷器的出口逐渐成为紧张货色,因此,人们也把它叫作“海上陶瓷之路”。

图6 根据唐代贾耽记载所绘海上丝绸之路图

六、中国丝绸在北欧维京期间的瑞典遗址中创造

无可否认,丝绸在沙漠丝绸之路上霸占着绝对的主导地位。
目前创造的最早丝绸实物是战国期间的织锦和刺绣,出土在阿勒泰山北侧的巴泽雷克和乌鲁木齐附近的阿拉沟一带,解释了早期沙漠和草原之路的连接。

图7 俄罗斯巴泽雷克墓地出土中国刺绣

‍‍汉唐之间的丝绸大多数出自甘肃和新疆。
特殊是在敦煌,无论是汉代的烽燧遗址还是莫高窟藏经洞的唐代宝藏,都是丝绸之路的主要见证。
在叙利亚的帕尔米拉也创造了中国的丝绸,这是一个罗马期间的遗址,其风格与中国境内创造的汉锦完备一样。
到唐代前后的中国丝绸乃至还在北欧挪威和瑞典维京期间的遗址中创造,这些丝绸无疑是被人们转运到那里的。
‍‍

图8 叙利亚帕尔米拉创造的中国汉锦

图9 瑞典比尔卡出土的中国几何纹绮

‍‍丝绸在海上的创造虽然没有实物,但佐证材料很多。
印度尼西亚的天下文化遗产婆罗浮屠是9世纪东南亚的最大佛教造像群,个中也有着仿照织锦的图案,显然是唐代的联珠团窠织锦纹样。
在12至13世纪的印尼佛像中,也有大量球路纹样与宋代前后盛行的球路纹锦相同。
‍‍

图10 印尼婆罗浮屠石刻团窠纹锦图案

阅读延伸——丝路之毛在丹麦遗址创造

在新疆塔克拉玛干大沙漠东侧的大罗布泊地区留置着一处孤独的小河墓地,这里出土了大量距今3500-4000年前的毛织物。
稍迟于这一期间的羊毛织物创造更多。

事实上,草原丝绸之路的西端一贯可以到达更迢遥的北欧地区。
丹麦的许多遗址出土了大量毛织物。
通过比较,北欧和新疆地区的毛织物有很多相似性。

图11 丹麦出土的青铜时期毛织衣饰

七、大量泰西布通过海上丝绸之路传入中国

棉的起源地无疑是在南亚次大陆,在印度河流域的摩享朱达罗遗址中,已经创造了棉织物。
在汉晋期间,棉布从北印度一带通过沙漠绿洲丝绸之路向中国西北地区传播。
新疆一带的汉晋期间墓地中基本都有棉布出土,最为有名的一件是尼雅遗址的蜡染棉布,其上有提喀女神、赫拉克利斯等希腊化艺术造型。
到唐代,棉花在新疆已得到栽培,并在敦煌一带得到纺织。

对付棉布来说,更为主要的道路是海路。
宋赵汝适《诸蕃志》常常提到海上丝绸之路上棉布的贸易,不过,当时东南亚一带不仅有棉布贸易,而且棉纺织生产也已十分发达。
元代黄道婆在海南黎族学到棉纺织技能、再传播到松江一带的故事就解释了东南亚棉纺织生产的发达。
明朝黄省曾在《泰西朝贡典录》中也提到了东南亚各国对中国的贡物中有很多纺织品,个中大部分都是棉布,如芜蔓番纱、红印花布、油红绵布、圆壁花布、番花手巾、番花手帕、兜罗绵被、苾布、泰西布、缠头布等,种类十分丰富。

阅读延伸——丝路之棉:泰西布

泰西布,是指来自海上丝绸之路的棉纺织品,这一名词首见于元代,赵孟頫就曾收到僧人晋之送他的泰西布。
更故意思的是,泰西布还在江西明墓中有所出土。
益宣王朱翊鈏墓中出土了一块写有墨书“泰西布”的棉布,可能是目前所知唯一有明确依据的明代入口棉布。
此外意大利人利玛窦在明末北上觐见明神宗时,也带去了“大泰西布与葛布共五匹”。

图12 元赵孟頫致晋之尺牍

八、丝绸不仅是一种商品,还是一种货币

丝绸之路,自然是一条经济贸易的通道,所有东西方的商品都可以通过这条通道进行交流。
这种交流,使得丝路沿途的人们生活上得到极大的丰富。

实在,丝绸在丝绸之路上扮演的角色不只是一种商品,而且是一种货币。
很多大宗贸易便是用丝绸作为货币进行交易的,特殊是牲口和奴婢,当时敦煌和吐鲁番一带的马价一样平常在15匹练旁边,较次的在10匹练旁边,而奴婢的买卖价格有时可达40匹练。

用丝绸作为货币的另一个好处是丝绸不会贬值。
丝绸之路沿途,特殊是在中国的西北地区流利着波斯银币、铜币和丝织品三种货币。
据我们对吐鲁番文书的研究,唐武周年间(690年前后)和天宝期间(745年前后)的55年间,银币与丝织品之间的兑换率一贯是一匹练换十文银,而铜钱则从一文银换32文铜贬值到一文银换46文铜,贬值约30%。
很显然,相对来说,绢练对付中西诸方来说具有公认的代价,具有较高的信誉,因此,它在丝路沿途可以作为硬通货来利用。

阅读延伸——丝绸之路为何又被称为玉石之路、陶瓷之路、喷鼻香料之路?

丝绸之路是一条经济贸易的通道,所有东西方的商品都可以在此进行交流。
在草原丝路期间,青铜、玻璃、羊毛、小麦以及玉石的传播;到沙漠之路时,则是大量的丝绸、黄金、银器、玻璃、美酒;到海上丝路时,各种布匹、喷鼻香料、瓷器、染料等都在这里得到交流。
以是,有一些学者提出了不同称呼,如玉石之路、陶瓷之路、喷鼻香料之路等,但都不全面。

九、带去的是丝绸和物品,带来的则是民族的领悟

在早期的丝绸之路上,和亲和青鸟使是部落间的常见联结办法,无论是昭君出塞,还是文成公主,还是张骞出塞,带去的是丝绸和物品,带来的则是血缘上的领悟。
一个著名的例子便是传丝公主,据《大唐西域记》载:“昔者此国,未知桑蚕,闻东国有之,命使以求。
时东国君秘而不赐,严敕关防,无令桑蚕种出也。
瞿萨旦那王乃卑词下礼,求婚东国。
……命使迎妇而诫曰:我国素无丝绵桑蚕之种,可以持来,自为裳服。
女闻其言,密求其种,以桑蚕之子,置帽絮中”。
于是蚕种就这样传入了瞿萨旦那(今新疆和田一带)。

同样是由于丝绸的贸易,大批贩子和商队的来往也带来了民族的领悟。
如丝路上最大的做生意部落粟特人,长期住在丝绸之路沿途,在碎叶、喀什、和田、敦煌、长安、太原、大同等地形成了巨大的聚落。
近年在太原、西安等地创造的虞弘墓、安迦墓等都解释了粟特人在各地的散布。
由于其长期在外,他们与外族通婚或交往,乃至崇奉不同的宗教,因此也带来了民族领悟。

由海路而来的阿拉伯贩子也是如此。
他们居住在中国东南沿海的港口,特殊是广州和泉州。
广州一地,在唐末已有几十万外商居留,而泉州一地,在宋元时达到极盛。
13至14世纪的叙利亚人阿伯尔肥达、威尼斯旅行家马可·波罗和摩洛哥旅行家伊本·巴都他等,都在他们的游记中描述“刺桐港”(泉州港古称)的繁荣景象,誉称它是天下最大的商港之一,乃至涌现了“回半城”的状况。
这些居民有着不同的宗教崇奉,匆匆使不同的宗教得以传播,如摩尼教、拜火教、佛教、基督教等。
随着宗教的传播,民族的领悟也变得更为方便。

图13 丹丹乌里克出土的传丝公主画版

十、养蚕技能从中国传到欧洲,用了4个世纪

丝绸之路是文化互换之路,这个中包括科技、艺术、生活等各个方面。
在科技互换方面,自然有地理学、天文学、数学、物理、化学、农业、医药、交通等的互换,也有如造纸、印刷、指南针、炸药等四大发明的著名技能,丝绸之路的艺术也无处不在,如音乐、舞蹈、壁画、丝绸、金银器、陶瓷、绘画等。

纺织材料的互换紧张表示在毛、丝、棉的传播上。
养羊、羊毛利用和加工的技能传播很早, 可能在青铜时期已经基本完成。
但养蚕技能的西传则紧张在2至6世纪之间。
2至3世纪,养蚕技能传入西北地区,以是在新疆有了蚕茧的创造和传丝公主的故事,而养蚕技能传入中亚,该当是在4至5世纪间,导致了粟特锦和波斯锦的兴盛。
养蚕技能传入小亚细亚,该当是在6世纪初。
据泰奥法纳(750-817年)先容:在查士丁尼(483-565年)统治期间,一位波斯人曾在拜占庭先容过有关蚕虫的起源问题,这是中国养蚕技能传入欧洲的最早记载。
棉纺织生产技能则至迟在唐朝已传入中国西北,到元代则传遍中原大地。

阅读延伸——一件织锦领悟丝绸之路沿途各种艺术风格

青海都兰出土的红地簇四云珠日神纹锦最能反响丝绸艺术的互换。

这件织锦图案领悟了丝绸之路沿途的各种成分,驾车出行的太阳神题材是欧洲的产物,驾车所用的有翼神马乃是希腊神话,联珠纹则是波斯的特色,太阳神的指模和坐姿则是弥勒菩萨的形象,华盖和莲花座等也是佛教艺术中的道具,而织入的汉字“吉”和织造技能则明显来自中原。

这算得上是一件领悟了地中海、南亚、东亚三大纺织文化圈艺术风格的代表作。

图14 青海都兰出土太阳神织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