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人教版)

古诗词48首思维导图全学习

(想要原图请搜索微旗子暗记“cxl30956”添加作者)

一、曹植

小学语文人教版古诗词48首思维导图全进修

平生:曹植(192-232年),字子建,沛国谯县(今安徽省亳州市)人,曹操第三子,生前曾为陈王,去世后谥号“思”,因此又称陈思王,三国期间著名文学家。

作品:存《曹子建集》,代表作有《洛神赋》《白马篇》《七哀诗》等。

文学特点及地位:作为建安文学的代表人物之一与集大成者,曹植的诗以笔力雄浑和词采富丽见长,善用比兴,在两晋南北朝期间,被推尊到文章典范的地位,与曹操、曹丕合称为“三曹”。

《七步诗》(六年下)

曹植

煮豆持作羹,漉菽(lùshū)以为汁。

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

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诗意:煮豆来做豆羹,过滤的豆子做成汁。
豆杆在锅下燃烧,豆子在锅里哭泣。
豆杆和豆子本是从同一条根上成长出来的,为什么要相互煎熬逼迫得那么狠呢?

赏析:这首诗以萁豆相煎为比喻,控诉了曹丕对自己和其他众兄弟的残酷伤害。
这首诗之妙,在于奥妙设喻,寓意明畅。
豆和豆秸是同一个根上长出来的,就好比同胞兄弟,豆秸燃烧起来却把锅内的豆煮得翻转“哭泣”,以此来比喻兄弟相残,十分贴切动听。

二、贺知章

平生:贺知章(约659—约744年),字季真,晚年自号“四明狂客”、“秘书外监”,越州永兴(今浙江杭州萧山区)人。
唐代墨客、书法家。

作品:大多散佚,《全唐诗》录其诗19首。
个中《咏柳》《还乡偶书》比及处颂扬,千古传诵。

文学特点及地位:其诗文以绝句见长,除祭神乐章、应制诗外,写景、抒怀之作风格独特,清新洒脱,与张若虚、张旭、包融并称“吴中四士”。

1. 《还乡偶书》(二年上)

贺知章

幼年离乡老大回,乡音无改鬓[bìn]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诗意:我年少时离开家乡,到迟暮之年才回来。
我的乡音虽未改变,鬓角的毛发却已斑白。
家乡的孩童瞥见我,没有一个认识我。
他们笑着讯问我:这客人是从哪里来的呀?

赏析:贺知章在唐玄宗天宝三载(744年),辞去朝廷官职,告老返回故乡越州永兴(今浙江杭州萧山),时已八十六岁。
此时距他离开家乡已有五十多个年头了。
人生易老,世事沧桑,贰心头有无限感慨,于是写下了此诗,抒写久客伤老之情。

2.《咏柳》(三年下)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仲春东风似剪刀。

诗意:高高的柳树长满了翠绿的新叶,柔柔的柳枝垂下来,就像万条轻轻飞舞的绿色丝带。
这细细的嫩叶是谁的巧手裁剪出来的呢?原来是那仲春里温暖的东风,它就像一把机动的剪刀。

赏析:这首诗的构造独具匠心,先写对柳树的总体印象,再写到柳条,末了写柳叶,由总到分,条序井然。
在措辞的利用上,既晓畅,又富丽。

三、孟浩然

平生:孟浩然(689—740年),名浩,字浩然,号孟隐士,襄州襄阳(今湖北襄阳)人,唐代著名的山水田园派墨客,世称“孟襄阳”。
因他未曾入仕,又称之为“孟隐士”。

作品:有《孟浩然集》三卷传世

文学特点及地位:盛唐期间形成的以王维、孟浩然为代表的诗歌流派,又称田园诗派。
孟诗绝大部分为五言短篇,多写山水田园和隐居的逸兴以及羁旅行役的心情。

1.《春晓》(一年下)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诗意:春天睡醒不觉天已大亮,到处是鸟儿清脆的叫声。
回忆昨夜的阵阵风雨声,吹落了多少芳香的春花。

赏析:这首小诗,初读似觉平淡无奇,反复读之,便觉诗中别有天地。
它的艺术魅力不在于华美的辞藻,不在于奇绝的艺术手腕,而在于它的韵味。
整首诗的风格就像行云流水一样夷易自然,然而悠远深厚,独臻妙境。

四、王昌龄

平生:王昌龄 (698—757),字少伯,汉族,河东晋阳(今山西太原)人,又一说京兆长安人(今西安)人。
盛唐著名边塞墨客。

作品:有文集六卷,代表作有《从军行七首》《出塞》《闺怨》等。

文学特点及地位:其诗以七绝见长,尤以登第之前赴西北边塞所作边塞诗最著名,有“诗家役夫王江宁”之誉,又被后人誉为“七绝圣手”,与高适、王之涣齐名,时谓王江宁。

《芙蓉楼送辛渐》(六年下)

王昌龄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诗意:冷雨洒满江天的夜晚,我来到吴地,天明送走好友后,只留下楚山的孤影。
到了洛阳,如果有亲友向您打听我的情形,就请转告他们,我的心依然像玉壶里的冰一样纯洁,未受功名利禄等世情的玷污。

赏析:此诗那苍茫的江雨和孤峙的楚山,不仅陪衬出墨客送别时的凄寒孤寂之情,更展现了墨客爽朗的肚量胸襟和倔强的性情。
耸立在江天之中的孤山与冰心置于玉壶的比象之间又形成一种故意无意的照料,令人自然遐想到墨客孤介傲岸、冰清玉洁的形象,使风雅的构思和深婉的用意融化在一片清空明澈的意境之中,以是天然浑成,不着痕迹,蕴藉蕴藉,余韵无穷。

五、王维

平生:王维(701年或699年-761年),字摩诘,号摩诘居士。
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人,唐朝著名墨客、画家;唐肃宗乾元年间任尚书右丞,故世称“王右丞”。

作品:代表诗作有《相思》、《山居秋暝》等。
著作有《王右丞集》、《画学窍门》。

文学特点及地位:诗风清新淡远,自然脱俗,创造出一种“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诗中有禅”的意境;尤长五言,多咏山水田园,与孟浩然合称“王孟”,后人推其为南宗山水画之祖,有“诗佛”之称。

1.《玄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三年上)

王维

独在异域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诗意:独自离家在外地为他乡客人,每逢佳节来临格外思念亲人。
遥想兄弟们今日登高望远时,头上插茱萸可惜只少我一人。

赏析:此诗写出了游子的思乡怀亲之情。
诗一开头便紧切题目,写异域异土生活的孤独凄然,因而时时怀乡思人,碰着佳节良辰,思念倍加。
接着诗一跃而写远在家乡的兄弟,按照重阳节的风尚而登高时,也在怀念自己。
诗意反复跳跃,蕴藉深奥深厚,既朴素自然,又弯曲有致。
个中“每逢佳节倍思亲”更是千古名句。

2.《送元二使安西》(四年上)

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端人。

诗意:渭城清晨一场春雨沾湿了轻尘,客舍周围青青的柳树格外清新。
老朋友请你再干一杯饯别酒吧,出了阳关西路再也没有老朋侪。

赏析:此诗前两句写渭城驿馆风景,交待送别的韶光、地点、环境气氛;后二句转入伤别,却不着伤字,只用举杯劝酒来表达内心强烈深奥深厚的惜别之情。
全诗以洗尽雕饰、明朗自然措辞抒发别情,写得情景交融,韵味深永,具有很强的艺术传染力,落成之后便被人披以管弦,殷勤传唱,并成为流传千古的名曲。

3.《鸟鸣涧》(六年下)

王维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诗意:很少有人活动只有桂花无声地飘落,夜里一片安谧春日的山谷寂寂空空。
明月升起光辉照耀惊动了山中栖鸟,时时地高飞鸣叫在这春天的溪涧中。

赏析:此诗描述山间春夜中宁静而俏丽的景致,侧重于表现夜间春山的宁静柔美。
全诗紧扣一“静”字着笔,极似一幅风景写生画。
墨客用花落、月出、鸟鸣等活动着的景物,突出地显示了月夜春山的宁静,取得了以动衬静的艺术效果,生动地勾勒出一蝠“鸟鸣山更幽”的诗情画意图。
全诗旨在写静,却以动景处理,这种反衬的手腕极见墨客的禅心与禅趣。

六、李白

平生: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神仙”,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县),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墨客。

作品:有《李太白集》传世,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道难》《将进酒》《明堂赋》《早发白帝城》等多首。

文学特点及地位:豪迈旷达,清新洒脱,想象丰富,意境奇妙,措辞奇妙,浪漫主义,立意清晰;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

1.《静夜思》(一年上)

李白

窗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昂首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诗意:通亮的月光洒在窗户纸上,彷佛地上泛起了一层霜。
我禁不住抬开始来,看那天窗外空中的一轮明月,不由得低头沉思,想起远方的家乡。

赏析:此诗描写了秋日夜晚,墨客于屋内举头望月的所感。
诗中利用比喻、衬托等手腕,表达客居思乡之情,措辞清新朴素而韵味蕴藉无穷,历来广为传诵。

2.《赠汪伦》(二年上)

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诗意:李白乘舟将要离去远行,忽听岸上传来踏歌之声。
桃花潭水纵然深至千尺,也比不上汪伦送我之情。

赏析:此诗前两句描述李白乘舟欲行时,汪伦踏歌赶来送行的情景,朴素自然地表达出汪伦对李白那种朴实、诚挚的情绪;后两句先用“深千尺”赞颂桃花潭水的博识,紧接“不及”两个字笔锋一转,用衬托的手腕,把无形的情意化为有形的千尺潭水,生动形象地表达了汪伦对李白那份朴拙深厚的交情。
全诗措辞清新自然,想象丰富奇特,虽仅四句二十八字,却是李白诗中流传最广的佳作之一。

3.《望庐山瀑布》(二年下)

李白

日照喷鼻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诗意:太阳照耀喷鼻香炉峰生出袅袅紫烟,远了望去瀑布像长河悬挂山前。
仿佛三千尺水流飞奔直冲而下,莫非是银河从九天垂落山崖间。

赏析:其前两句描述了庐山瀑布的奇伟景象,既有朦胧美,又有雄壮美;后两句用夸年夜的比喻和浪漫的想象,进一步描述瀑布的形象和气势,可谓字字珠玑。

4.《望天门山》(三年上)

李白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诗意:天门山从中间断裂是楚江把它冲开,碧水向东浩然奔流到这里折回。
两岸高耸的青山隔着长江相峙而立,江面上一叶孤舟像从日边驶来。

赏析:全诗通过对天门山景象的描述,赞颂了大自然的神奇壮丽,表达了作者初出巴蜀时乐不雅观豪迈的感情,展示了作者自由洒脱、无拘无束的精神风貌。
作品意境开阔,气候雄伟,动静虚实,相映成趣,并能化静为动,化动为静,表现出一种新鲜的意趣。

5.《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四年上)

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涯流。

诗意:朋侪在黄鹤楼向我挥手告别,阳光明媚的三月他要去扬州。
他的帆影逐渐消逝在碧空中,只瞥见滚滚长江在天边奔流。

赏析:这是一首送别诗,寓离情于写景。
诗作以绚丽斑驳的烟花春色和浩瀚无边的长江为背景,极尽渲染之能事,绘出了一幅意境开阔、情丝不绝、色彩明快、风骚倜傥的墨客送别画。
此诗虽为惜别之作,却写得洒脱灵动,情深而不滞,意永而不悲,辞美而不浮,韵远而不虚。

6.《独坐敬亭山》(四年下)

李白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诗意:群鸟高飞无影无踪,孤云独去清闲清闲。
你看我,我看你,彼此之间两不相厌,只有我和面前的敬亭山了。

赏析:此诗表面是写独游敬亭山的情趣,而其深含之意则是墨客生命进程中旷世的孤独感。
墨客以奇特的想象力和奥妙的构思,授予山水景物以生命,将敬亭山拟人化,写得十分生动。
作者写的是自己的孤独和自己的怀才不遇,但更是自己的武断,在大自然中寻求安慰和寄托。

七、杜甫

平生: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也称他杜少陵、杜草堂,原籍湖北襄阳,后徙河南巩县,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墨客。

作品:约1500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大多集于《杜工部集》。

文学特点及地位:被后人称为“诗圣”,与李白合称“李杜”。
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期间,其诗多涉笔社会动荡、政治阴郁、公民疾苦,他的诗反响当时社会抵牾和公民疾苦,他的诗记录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巨变,表达了崇高的儒家仁爱精神和强烈的忧患意识,因而被誉为“诗史”。

1.《绝句》(二年下)

杜甫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上苍。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诗意:两只黄鹂在翠绿的柳枝间鸣叫,一行白鹭向湛蓝的高空里飞行。
西岭雪山的景致仿佛嵌在窗里,往来东吴的航船就停泊在门旁。

赏析:诗描写早春景象,四句四景,又融为一幅活气勃勃的图画,在欢畅通亮的景象内,寄托着墨客对光阴流逝、孤独无聊的失落落之意。

2.《江畔独步寻花》(六年下)

杜甫

黄四外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

留连戏蝶时时舞,清闲娇莺正好啼。

诗意:黄四外家花儿茂盛把小路遮蔽,万千花朵压弯枝条离地低又低。
眷恋芬芳花间彩蝶时时在飞舞,自由清闲娇软黄莺正好欢声啼。

赏析:这首诗记叙在黄四外家赏花时的场面和感触,描写草堂周围烂漫的春光,表达了对美好事物的热爱之情和写意之怀。
春花之美、人与自然的亲切和谐,都跃然纸上。

3.《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六年下)

杜甫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回籍。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诗意:剑门外忽传收复蓟北的,初闻此事分外欢畅泪洒衣衫。
转头看妻儿的愁云顿时消散,随便地整顿起诗书欣喜若狂。
日头照耀放声高歌痛饮美酒,妖冶春光陪伴着我返回故乡。
快快动身动身巴峡穿过巫峡,我穿过了襄阳后又直奔洛阳。

赏析:此诗作于唐代宗广德元年(763年)春。
当年正月史朝义自缢,安史之乱结束。
杜甫听到这,不禁惊喜欲狂,手舞足蹈,冲口唱出这首七律。
全诗情绪旷达,处处渗透着“喜”字,高兴淋漓地抒发了作者无限喜悦愉快的心情。
因此被称为杜甫“平生第一快诗”。

八、张志和

平生:张志和(732—774年?),字子同,初名长命,号玄真子,祖籍浙江金华。
三岁就能读书,六岁做文章,十六岁明经及第任官,后有感于官场风波和人生无常,在母亲和妻子相继故去的情形下,弃官弃家,随处为家。
唐肃宗曾赏给他奴、婢各一,称“渔童”和“樵青”,张志和遂偕婢隐居于太湖流域的东西苕溪与霅溪一带,扁舟垂纶,浮三江,泛五湖,渔樵为乐。

作品:著作有《玄真子》十二卷三万字,《大易》十五卷,有《渔夫词》五首、诗七首传世。

《渔歌子》(四年下)

张志和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小雨不须归。

诗意:西塞山前白鹭在自由地飞行,江岸桃花盛开,春水初涨,水中鳜鱼肥美。
渔翁头戴青色的箬笠,身披绿色的蓑衣,冒着斜风小雨,乐然垂钓,用不着回家。

赏析:这首词开头两句写垂钓的地方和时令。
这两句里,涌现了山、水、鸟、花、鱼,勾勒了一个垂钓的幽美环境,为人物出场作好了铺垫。
词的后两句写烟波上垂钓。
尾句里的“斜风小雨”既是实写景物,又另含深意。
这首词通过对自然风光和渔人垂钓的赞颂,表现了作者神往自由生活的心情。

九、张籍

平生:张籍(766—约830年),字文昌,唐代墨客,和州乌江(今安徽和县乌江镇)人。
汉族,先世移居和州,遂为和州乌江(今安徽和县乌江镇)人。
世称“张水部”、“张司业”。

作品:代表作有《秋思》、《节妇吟》、《野老歌》等。

文学特点及地位:张籍为韩愈大弟子,其乐府诗与王建齐名,并称“张王乐府”。

《秋思》(五年上)

张籍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诗意:客居洛阳城中,秋风引人相思。
想写一封家书,只是思绪万端,匆匆忙忙之间,如何写进情绪?信差刚要上路,却又被我叫住。
打开信封细看,是否还有遗漏。

赏析:此诗描写的是宦游在外的墨客,面对秋日的景物写家书时的思想活动及行动细节,真切细腻地表达了作者对家人的深邃深挚怀念。

十、白居易

平生:白居易(772-846年),字乐天,号喷鼻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师长西席,祖籍山西太原,生于河南新郑,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墨客。

作品: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文学特点及地位:唐代三大墨客之一,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措辞夷易普通,有“诗魔”和“诗王”之称。
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

1.《草》(二年下)

白居易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东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诗意:原野上长满茂盛的青草,年年纪岁枯萎了又苍翠。
原野上的大火无法烧尽,东风一吹它又活气勃发。
芳草的馨喷鼻香弥漫着古道,阳光照耀下碧绿连荒城。
又送游子远行踏上古道,满怀离情望着萋萋芳草。

赏析:此诗通过对古原上野草的描述,抒发送别朋侪时的依依惜别之情。
它可以算作是一曲野草颂,进而是生命的颂歌。
诗的前四句侧重表现野草生命的历时之美,后四句侧重表现其共时之美。
全诗章法谨严,用语自然流畅,对仗工致,写景抒怀水乳交融,意境浑成,是“赋得体”中的绝唱。

2.《忆江南》(四年下)

白居易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能不忆江南?

诗意:

赏析:诗为白居易晚年所作,追忆青年期间,漫游江南,旅居苏杭所感想熏染到的江南盛景。
用十几个字将江南美景跃然面前,令民气驰憧憬。

十一、刘禹锡

平生:刘禹锡(772—842年),字梦得,河南洛阳人,其先为中山靖王刘胜。
唐朝文学家、哲学家,有“诗豪”之称。

作品:有《刘梦得文集》,存世有《刘来宾集》,代表作有《陋室铭》《竹枝词》《杨柳枝词》《乌衣巷》等名篇。

文学特点及地位:刘禹锡诗文俱佳,阅读题材广泛,与柳宗元并称“刘柳”,与韦应物、白居易合称“三杰”,并与白居易合称“刘白”,哲学著作《天论》三篇,论述天的物质性,剖析“定命论”产生的根源,具有唯物主义思想。

《望洞庭》(四年下)

刘禹锡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诗意:洞庭湖上月光和水色交相融和,湖面风平浪静犹如未磨的铜镜。
远远眺望洞庭湖山水苍翠如墨,好似洁白银盘里托着一枚青螺。

赏析:此诗描写了秋夜月光下洞庭湖的幽美景致,表达了墨客对洞庭风光的喜好和赞颂之情,表现了墨客壮阔非凡的气度和高卓清奇的情致。
全诗选择了月夜遥望的角度,把千里洞庭尽收眼底,捉住最有代表性的湖光山色,轻轻着笔,通过丰富的想象、奥妙的比喻,独出心裁地把洞庭美景再现于纸上,显示出惊人的艺术功力。

十二、吕岩

平生:吕岩(“喦”),字洞宾,道号纯阳子,玄门主流全真派祖师,自称回道人,河东蒲州河中府(今山西芮城永乐镇)人。
吕洞宾是玄门中的大宗师。
目前玄门全真派北派(王重阳真人的全真教)、南派(张紫阳真人)、东派(陆潜虚)、西派(李涵虚),还有隐于民间的道门教外外传,皆自谓源于吕祖。

作品:《吕祖全书》,《吕祖诗集》(李涵虚辑),百字碑

文学特点及地位:自幼聪颖,十岁便能文,十五岁就能武,精通百家经籍。

《牧童》(五年下)

吕岩

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

归来饱饭薄暮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诗意:辽阔的草原像被铺在地上一样,四处都是草地。
晚风中隐约传来牧童断断续续悠扬的笛声。
牧童放牧归来,在吃饱晚饭后的晚霞时分。
他连蓑衣都没脱,就躺在草地上看天空中的圆月。

赏析:这首诗展示了一幅鲜活的牧童晚归休憩图,反响了牧童生活的宁静与闲适。
表达了墨客内心天下对阔别鼓噪、安然自乐的生活状态的神往。

十三、杜牧

平生:杜牧(803-约852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汉族,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
唐代精彩的墨客、散文家。

作品:故后世称“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

文学特点及地位:杜牧的诗歌以七言绝句著称,内容以咏史抒怀为主,其诗英发俊爽,多切经世之物,在晚唐造诣颇高。
杜牧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公众大杜“。
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

《山行》(二年上)

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仲春花。

诗意:波折的石头小路远远地伸至深秋的山巅,在白云升腾的地方模糊约约有几户人家。
停下马车来是由于喜好深秋枫林的晚景,霜染后枫叶那鲜艳的赤色赛过仲春春花。

赏析:此诗描述秋日山行所见的景致,展现出一幅动人的山林秋色图,山路、人家、白云、红叶,构成一幅和谐统一的画面,表现了作者的高怀逸兴和豪荡思致。
全诗构思新颖,布局风雅,于萧瑟秋风中摄取绚丽秋色,与春光争胜,令民气旷神怡,精神发越。

十四、李商隐

平生:李商隐(813-约858年),字义山,号玉溪(谿)生,又号樊南生,祖籍怀州河内(今河南焦作沁阳),出生于郑州荥阳(今河南郑州荥阳市),晚唐著名墨客,和杜牧合称“小李杜”,又与李贺、李白合称“三李”,与温庭筠合称为“温李”。

作品:李商隐的诗歌流传下来的约600首,个中以直接办法触及时政题材的占了相称比重。

文学特点及地位:李商隐的咏史诗有很高的造诣。
它们绝不是“发思古之幽情”的无病呻吟,也不同于古人那些托古以述怀的诗篇,而是着眼于借鉴历史的履历教训来指陈政事、讥评时世加以补充发挥,使咏史成为政治诗的一种分外形式。

《嫦娥》(三年下)

云母屏风烛影深,永夜渐落晓星辰。

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上苍夜夜心。

诗意:烛影深深映上云母屏风,银河逐渐沉没,晨星逐渐消逝。
嫦娥后悔寂寞,后悔偷吃灵药。
面对碧海蓝天,昼夜思念人间。

赏析:此诗咏叹常娥(即嫦娥)在月中的孤寂情景,抒发墨客自伤之情。
前两句分别描写室内、室外的环境,渲染空寂清冷的气氛,表现主人公怀思的感情;后两句是主人公在一宵痛楚的思忆之后产生的感想,表达了一种孤寂感。
全诗情调感伤,意蕴丰富,奇思妙想,真实动人。

十五、林杰

平生:林杰(831-847年),字智周,唐代墨客。
福建人,自幼聪慧过人,六岁就能赋诗,下笔即成章,又精书法棋艺。
去世时年仅十六岁。
《全唐诗》存其诗两首,个中《乞巧》是唐代墨客林杰描写民间七夕乞巧盛况的名诗。

《乞巧》(三年下)

林杰

七夕今宵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

家家蹊跷王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

诗意:七夕晚上,望着碧蓝的天空,就彷佛瞥见隔着“天河”的牛郎织女在鹊桥上相会。
家家户户都在一边不雅观赏秋月,一边乞巧(对月穿针),穿过的红线都有几万条了。

赏析:农历七月初七夜晚,俗称“七夕”,又称“女儿节”“少女节”。
是传说中隔着“天河”的牛郎和织女在鹊桥上相会的日子。
乞巧,便是向织女乞求一双巧手的意思。
乞巧最普遍的办法是对月穿针,如果线从针孔穿过,就叫得巧。
墨客在诗中并没有详细写出各种不同的心愿,而是留下想象的空间,表达了人们乞取智巧、追求幸福的心愿。

十六、王安石

平生:王安石(1021-1086年),字介甫,号半山,汉族,宋抚州临川(今江西抚州)人,北宋著名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改革家。
获谥“文”,故世称王文公。

作品: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存世。

文学特点及地位:在文学上,王安石具有突出造诣。
其散文简洁峻切,短小精悍,论点光鲜,逻辑严密,有很强的说服力,充分发挥了古文的实际功用,名列“唐宋八大家”;其诗“学杜得其瘦硬”,善于于说理与修辞,晚年诗风蕴藉深奥深厚、深婉不迫,以丰神远韵的风格在北宋诗坛自成一家,世称“王荆公体”;其词写物咏怀吊古,意境空阔苍茫,形象淡远纯朴,营造出一个士大夫文人特有的情致天下。

《泊船瓜洲》(五年上)

王安石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东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诗意:站在瓜洲渡口,放眼南望,京口和瓜洲之间只隔着一条长江,我所居住的钟山隐没在几座山峦的后面。
暖和的东风又一次吹绿了江南的野外,明月什么时候才能照着我回到钟山下的家里?

赏析:诗中首句通过写京口和瓜洲间隔之短及船行之快,流露出一种轻松、愉悦的心情;第二句写墨客回望居住地钟山,产生依依不舍之情;第三句描写了春意盎然的江熏风景;末了以疑问语气结尾,再一次强调了对故乡的思念。
全诗不仅借景抒怀,寓情于景,而且在叙事上也富有情致,境界开阔,格调清新。

十七、王不雅观

平生:王不雅观(1035-1100年),字通叟,如皋(现属江苏南通如皋)人,宋代词人,与高邮的秦不雅观并称“二不雅观”。

作品:代表作有《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临江仙·离杯》、《高阳台》等。

《卜算子 送鲍浩然之浙东》(六年下)

王不雅观

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
欲问行人去那边?

眉眼盈盈处。
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
若到江南遇上春,千万和春住。

释义:水像美人流动的眼波,山如美人蹙起的眉毛。
想问行人去哪里?到山水交汇的地方。
刚送走了春天,又要送你回去。
如果你到江南,还能遇上春天的话,千万要把春天的景致留住。

赏析:这是一首送别词,写的是春末时节送别朋侪鲍浩然,表达了词人送别朋侪鲍浩然时的心绪。
这首词以眼喻水,以眉喻山,设喻奥妙、情趣盎然,又语带双关,写得妙趣横生,在送别词中独树一帜。

十八、苏轼

平生:苏轼(1037-1101年),字子瞻、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眉州眉山(四川省眉山市)人,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 谥号“文忠” 。

作品: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潇湘竹石图卷》《古木怪石图卷》等。

文学特点及地位:苏轼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造诣。
文纵横恣肆;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年夜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 ;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若,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轼善书,“宋四家”之一;善于文人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

1.《赠刘景文》(二年上)

苏轼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正是橙黄橘绿时。

2.《饮湖上初晴后雨》(三年上)

苏轼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合适。

3.《题西林壁》(四年上)

苏轼

横算作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孔,只缘身在此山中。

4.《浣溪沙》(六年下)

苏轼

游蕲水清泉寺,寺临兰溪,溪水西流。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潇潇暮雨子规啼。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
休将白发唱黄鸡。

十九、陆游

平生:陆游(1125-1210年),字务不雅观,号放翁,汉族,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尚书右丞陆佃之孙,南宋文学家、史学家、爱国墨客。

作品:《剑南诗稿》85卷,收诗9000余首。
又有《渭南文集》50卷(个中包括《入蜀记》6卷,词2卷)、《老学庵条记》10卷及《南唐书》等。
书法遒劲旷达,存世墨迹有《苦寒帖》等。

文学特点及地位:其诗措辞夷易晓畅、章法整饬谨严,兼具李白的雄奇旷达与杜甫的沉郁凄凉,尤以饱含爱国激情亲切对后世影响深远。

《游山西村落》(四年上)

陆游

莫笑田舍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落。

二十、范成大

平生:范成大(1126-1193年 ),字至能 ,一字幼元,晚号石湖居士。
汉族,平江府吴县(今江苏苏州)人。
南宋名臣、文学家,谥号“文穆”,世称“范文穆”。

作品:著有《石湖集》、《揽辔录》、《吴船录》、《吴郡志》、《桂海虞衡志》等。

文学特点及地位:他从江西派入手,落后修中、晚唐诗,继续白居易、王建、张籍等墨客新乐府的现实主义精神,终于自成一家。
风格夷易浅近、清新妩媚。
诗题材广泛,以反响屯子社会生活内容的作品造诣最高。
与杨万里、陆游、尤袤合称南宋“复兴四大墨客”。

《四季田园杂兴》(四年下)

范成大

梅子金黄杏子肥,麦花洁白菜花稀。

日长篱落无人过,惟有蜻蜓蛱蝶飞。

诗意:一树树梅子变得金黄,杏子也越长越大了;荞麦花一片洁白,油菜花倒显得稀稀落落。
白天长了,竹篱的影子随着太阳的升高变得越来越短,没有人经由;只有蝴蝶和蜻蜓绕着竹篱飞来飞去。

赏析:这首诗写初夏江南的田园景致。
诗中用梅子黄、杏子肥、麦花白、菜花稀,写出了夏季南方屯子景物的特点,有花有果,有色有形。
前两句写出梅黄杏肥,麦白菜稀,色彩光辉光耀。
诗的第三句,从侧面写出了农人劳动的情形:初夏农事正忙,农人早出晚归,以是白天很少见到行人。
末了一句又以“惟有蜻蜓蛱蝶飞”来衬托村落中的寂静,静中有动,显得更静。
后两句写出昼长人稀,蜓飞蝶舞。

二十一、杨万里

平生:杨万里(1127-1206年),字廷秀,号诚斋。
吉州吉水(今江西省吉水县)人。
南宋著名墨客、大臣,与陆游、尤袤、范成大并称为“复兴四大墨客”,故学者称其为“诚斋师长西席”,谥号“文节”。

作品:杨万里生平作诗两万多首,传世作品有四千二百首,著有《诚斋集》等。

文学特点及地位:他创造了措辞浅近明白、清新自然,富有诙谐情趣的“诚斋体”。
杨万里的诗歌大多描写自然景物,且以此见长,被誉为一代诗宗。

1.《小池》(一年下)

杨万里

泉眼无声惜细流,树荫照水爱晴柔。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诗意:泉眼悄然无声是因舍不得细细的水流,树阴倒映水面是喜好晴天和风的柔柔。
娇嫩的小荷叶刚从水面露出尖尖的角,早有一只调皮的小蜻蜓立在它的上头。

赏析:这首诗中,作者利用丰富、新颖的想象和拟人的手腕,细腻地描写了小池周边自然景物的特色和变革。
第一句写小池有活水相通。
次句写小池之上有一抹绿荫相护。
第三句写小荷出水与小池相伴。
结句写蜻蜓有情,飞来与小荷为伴。
表现了墨客对大自然景物的热爱之情。

2.《宿新市徐公店》(二年下)

杨万里

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花落未成阴。

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诗意:在稀稀落落的竹篱旁,有一条小路伸向远方,路边的树上花已凋落,而新叶却刚刚长出没有形成树阴。
一个孩子奔跑着追捕一只黄蝴蝶,可蝴蝶飞到菜花丛中后就再也找不到了。

赏析:诗选取篱落、菜花、儿童、黄蝶等意象,利用细节描写,表明墨客对田园情怀的敏感度。
全诗措辞清新,形象光鲜,富有情趣。

3.《舟过安仁》(五年下)

杨万里

一叶渔船两幼童,收篙停棹坐船中。

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

诗意:一只渔船上,有两个小孩子,他们收起了竹竿,停下了船桨,坐在船中。
怪不得没下雨他们就伸开了伞,原来他们不是为了遮雨,而是想利用伞当帆让船提高啊。

赏析:这首诗浅白如话,充满情趣,展示了高枕而卧的两个小渔童的充满童稚的行为,其行为中透出了只有儿童才有的奇思妙想与聪明。
表示了两幼童的可爱与思维的敏捷。

二十二、朱熹

平生:朱熹(1130-1200年),字元晦,又字仲晦,号晦庵,晚称晦翁,谥文,世称朱文公。
祖籍徽州府婺源县(今江西省婺源),出生于南剑州尤溪(今属福建省尤溪县)。
宋朝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诲家、墨客,闽学派的代表人物,儒学集大成者,世尊称为朱子。

作品:朱熹著述甚多,有《四书章句集注》《太极图说解》《通书讲授》《周易读本》《楚辞集注》,后人辑有《朱子大全》《朱子集语象》等。
个中《四书章句集注》成为钦定的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标准。

文学特点及地位:朱熹是“二程”(程颢、程颐)的三传弟子李侗的学生,与二程合称“程朱学派”。
朱熹的理学思想对元、明、清三朝影响很大,成为三朝的官方哲学,是中国教诲史上继孔子后的又一人。

《春日》(三年下)

朱熹

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诗意:风和日丽之时游览在泗水之滨,无边无涯的风光让人线人一新。
谁都可以看出春的面貌,万紫千红,到处都是百花开放的春景。

赏析:此诗表面上看似一首写景诗,描述了春日美好的景致;实际上是一首哲理诗,表达了墨客于浊世中追求贤人之道的美好欲望。
全诗寓理趣于形象之中,构思运笔堪称奇妙。

二十三、辛弃疾

平生:辛弃疾(1140-1207年),原字坦夫,后改字幼安,号稼轩 ,山东东路济南府历城县(今济南市历城区遥墙镇四凤闸村落)人。
南宋豪放派词人、将领,有“词中之龙”之称。
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

作品:现存词六百多首,有词集《稼轩是非句》等传世。

文学特点及地位:其词艺术风格多样,以豪放为主,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
其词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典故入词,抒写力争规复国家统一的爱国激情亲切,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训斥;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

《清平乐 村落居》(五年下)

辛弃疾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
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诗意:草屋的茅檐又低又小,溪边长满了碧绿的小草。
含有醉意的吴地方言,听起来温顺又美好,那满头白发的老人是谁家的呀?大儿子在溪东边的豆田锄草,二儿子正忙于编织鸡笼。
最令人喜好的是小儿子,他正横卧在溪头草丛,剥着刚摘下的莲蓬。

赏析:此词描述了屯子一个五口之家的环境和生活画面,借此表现人情之美和生活之趣。
作者把这家老小的不同面貌和情态,以及他们的美好的田舍生活描写得有条有理,惟妙惟肖,活灵巧现,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表现出作者对屯子和安全静生活的喜好。
全词以白描手腕描述了屯子的乡乡俗气,呈现出一种清新宁馨的风格。

二十四、叶绍翁

平生:叶绍翁,字嗣宗,号靖逸,龙泉(今浙江丽水市龙泉市)人,宋墨客。
祖籍建阳(今福建建瓯)。
他长期隐居钱塘西湖之滨,又与葛天民相互酬唱。

作品:叶绍翁著有《四朝闻见录》,补正史之不敷,被收入《四库全书》。
诗集《靖逸小稿》、《靖逸小稿补遗》。

文学特点及地位:其诗措辞清新,意境高远,属江湖诗派风格。

《夜书所见》(三年上)

叶绍翁

萧萧桐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匆匆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诗意:萧萧秋风吹动梧叶,送来阵阵寒意,客游在外的游子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
忽然看到远处竹篱下的灯火,料想是孩子们在捉蟋蟀。

赏析:该诗以景衬情,动静结合,以梧叶声和风声衬出秋夜的寂静,还利用了比拟手腕,以儿童夜捉匆匆织的乐景反衬自己客居他乡的悲情。

二十五、翁卷

平生:翁卷,字续古,一字灵舒,乐清(今属浙江)人,南宋墨客。
工诗,为“永嘉四灵”之一,平生未仕。
以诗游士大夫间。
有《四岩集》、《苇碧轩集》。
清光绪《乐清县志》卷八有传。

《村落庄四月》(四年下)

翁卷

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

村落庄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

诗意:山坡野外间草木茂盛,稻田里的水色与天光相照映。
天空中烟雨蒙蒙,杜鹃声声啼叫,大地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
四月到了,没有人闲着,刚刚结束了蚕桑的事又要插秧了。

赏析:这首诗以清新明快的笔调,出神入化地描写了江南屯子初夏时节的旖旎风光,表达了墨客对村落庄生活的热爱之情。

二十六、于谦

平生:于谦(1398-1457年),字廷益,号节庵,汉族,浙江杭州府钱塘县(今杭州市上城区)人。
明朝名臣、民族英雄,追谥“肃愍”。
明神宗时,改谥“忠肃”。
有《于忠肃集》传世。
《明史》夸奖其“忠心义烈,与日月争光”。
他与岳飞、张煌言并称“西湖三杰”。

《石灰吟》(六年下)

于谦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点火若等闲。

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明净在人间。

诗意:石灰石只有经由千万次锤打才能从深山里开采出来,它把熊熊烈火的点火当作很平常的一件事。
纵然粉身碎骨也绝不畏惧,甘心把一身明净留在人间间。

赏析:此诗托物言志,采取象征手腕,字面上是咏石灰,实际借物喻人,托物寄怀,表现了墨客高洁的空想。
全诗笔法凝炼,一气呵成,措辞朴实自然,不事雕琢,传染力很强;尤其是作者那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和大无畏的凛然正气更给人以启迪和勉励。

二十七、纳兰性德

平生:纳兰性德(1655-1685年),叶赫那拉氏,字容若,号楞伽隐士,满洲正黄旗人,清朝初年词人,原名纳兰成德,一度因避讳太子保成而改名纳兰性德。
大学士明珠宗子,其母为英亲王阿济格第五女爱新觉罗氏。
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五月,纳兰性德忽然而逝,年仅三十岁(虚龄三十有一)。

作品:著有《通志堂集》、《侧帽集》、《饮水词》等。

文学特点及地位:纳兰性德的词以“真”取胜,写景逼真真切,词风“清丽婉约,哀感顽艳,格高韵远,独具特色“。

《长相思》(五年上)

纳兰性德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宅无此声。

诗意:跋山涉水走过一程又一程,将士们马一直蹄地向着山海关进发,夜已经深了,千万个帐篷里都点起了灯。
表面风声不断,雪花不住,扰得思乡的将士们无法入睡,在我温暖宁静的故乡,没有这般寒风呼啸、雪花乱舞的聒噪之声。

赏析:词作上片描写跋涉行军与途中驻扎,夹杂着颇多无奈感情;下片阐述夜来风雪交加,搅碎了乡梦,倍觉惆怅。
全词描写将士在外对故乡的思念,抒发了情思深苦的绵长心情。
措辞淳厚而意味深长,取景宏阔而对照光鲜。

二十八、:郑燮(郑板桥)

平生:郑板桥(1693-1766年),原名郑燮,字克柔,号理庵,又号板桥,人称板桥师长西席,江苏兴化人,祖籍苏州。
康熙秀才,雍正十年举人,乾隆元年(1736年)进士。
官山东范县、潍县县令,政绩显著,后客居扬州,以卖画为生,为“扬州八怪”主要代表人物。

作品:著有《郑板桥集》,代表作品有《修竹新篁图》《清光留照图》《兰竹芳馨图》《甘谷菊泉图》《丛兰荆棘图》等。

文学特点及地位:郑板桥生平只画兰、竹、石,其诗字画,世称“三绝”,是清代比较有代表性的文人画家。

《竹石》(六年下)

郑燮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诗意:牢牢咬定青山不放松,原来深深扎根石缝中。
千磨万击身骨仍坚劲,听凭你刮东西南北风。

赏析:这首诗是一首咏竹诗。
墨客所赞颂的并非竹的柔美,而是竹的刚毅。
这首诗借物喻人,作者通过咏颂立根破岩中的劲竹,蕴藉地表达了自己绝不随波逐流的高尚的思想情操。
全诗措辞朴实,寓意深刻。

二十九、袁枚

平生:袁枚(1716-1798年),字子才,号简斋,晚年自号仓山居士、随园主人、随园老人。
钱塘(今浙江杭州)人,祖籍浙江慈溪。
清朝乾嘉期间代表墨客、散文家、文学评论家和美食家。

作品:紧张传世的著作有《小仓山房文集》、《随园诗话》及《补遗》,《随园食单》、《子不语》、《续子不语》等。
散文代表作《祭妹文》,哀婉朴拙,流传久远,古文论者将其与唐代韩愈的《祭十二郎文》并提。

文学特点及地位:袁枚倡导“性灵说”,与赵翼、蒋士铨合称为“乾嘉三大家”(或江右三大家),又与赵翼、张问陶并称“性灵派三大家”,为“清代骈文八大家”之一。
文笔与大学士直隶纪昀齐名,时称“南袁北纪”。

《所见》(一年下)

袁枚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诗意:牧童骑在黄牛背上,洪亮的歌声在林中回荡。
忽然想要捕捉树上鸣叫的知了,就立时停滞唱歌,一声不响地站立在树旁。

赏析:此诗写了作者有时所见牧童骑牛唱歌想捕捉知了的一件小事,通过对牧童的动作神态变革的描写,表现了牧童天真活泼机警灵巧的性情和热爱大自然情趣的特点。
描述了一幅林中牧童一派天真快乐的画面,表达了作者对田园风光的喜好之情。
全诗通过对自然环境和社会生活的描写,直接抒发生活的感想熏染,看似闲情逸致,实则寄托情思,用语活泼自由、浅近明了。

三十、龚自珍

平生:龚自珍(1792-1841年),字璱人,号定盦。
汉族,浙江仁和(今杭州)人。
晚年居住昆山羽琌山馆,又号羽琌山民。
清代思想家、墨客、文学家和改良主义的先驱者。

作品:著有《定盦文集》,留存文章300余篇,诗词近800首,今人辑为《龚自珍全集》。
著名诗作《己亥杂诗》共350首。
多咏怀和讽喻之作。

文学特点及地位:他的诗文主见“更法”、“改图”,戳穿清统治者的腐烂,洋溢着爱国激情亲切,被柳亚子誉为“三百年来最高级”。

《已亥杂诗》(六年下)

龚自珍

九州生气恃风雷,

万马齐喑究可哀。

我劝天公重抖擞,

不拘一格降人才。

诗意:九州内活气勃勃要有风雷激荡,万马齐喑的沉闷局势实在可哀。
我劝告天公要重新把精神振作,冲破统统清规戒律去选用人才。

赏析:这是一首出色的政治诗。
全诗层次清晰,共分三个层次:第一层,写了万马齐喑,朝野噤声的去世气沉沉的现实社会。

第二层,作者指出了要改变这种沉闷,腐烂的现状,就必须依赖风雷激荡般的巨大力量。
暗喻必须经历波澜壮阔的社会变革才能使中国变得活气勃勃。

第三层,作者认为这样的力量来源于人材,而朝庭所该当做的便是破格荐用人材,只有这样,中国才有希望。
诗中选用“九州”、“风雷”、“万马”、“天公”这样的具有壮伟特色的主不雅观意象,寓意深刻,气势磅礴。

三十一、高鼎

平生:高鼎(1851~1861),清代后期墨客。
字象一,又字拙吾,仁和(今浙江省杭州市)人。
高鼎生活在鸦片战役之后,大约在咸丰年间,其人无甚业绩,其诗也多不合那个时期,一样平常人提到他,只是由于他写了一首有关放鹞子的《村落居》。
著作有《拙吾诗稿》等。

《村落居》(一年下)

高鼎

草长莺飞仲春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诗意:农历仲春,村落庄前后的青草已经逐渐萌芽成长,黄莺飞来飞去。
杨柳披着长长的绿枝条,随风摆动,彷佛在轻轻地抚摸着堤岸。
在水泽和草木间蒸发的水汽,犹如烟雾般凝集着。
杨柳彷佛都陶醉在这浓丽的景致中。
村落里的孩子们放了学急忙跑回家,趁着东风把鹞子放上蓝天。

赏析:《村落居》是清代墨客高鼎晚年归隐于上饶地区、闲居屯子时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
描述了一群活泼的儿童在大好的春光里放鹞子的生动情景。
这首诗落笔明朗,用词洗练。
全诗洋溢着欢畅的感情,给读者以美好的感情传染。

三十二、宋代佚名墨客

作者:关于这首诗的作者,有多种说法。
一说是唐代王维所作,但在王维的作品,或在《全唐诗》都没有此诗;一说是原为南宋僧人川禅师为注释佛教经典《金刚经》所作的偈颂诗的一部分;一说为宋代佚名墨客所作,如上海市一年级小学语文等教材中编入此诗时,作者一栏里即是“宋·佚名”。

1. 《画》 (一年上)

佚名

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

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

诗意:在远处可以瞥见山有青翠的颜色,在近处却听不到流水的声音。
春天过去了,但花儿还是常开不败,人走近了,枝头上的鸟儿却没感到害怕。

赏析: 此诗为墨客赞画之作。
短短二十字,有“声”有“色”,有“山”有“水”,有“花”有“鸟”,还有“人”。
特殊是用了几组反义词:远—近,有—无,去—来,以增加诗歌内容的张力和立体感、节奏感,收到了很好的艺术效果。

Hello,伙伴们

长按二维码就可以关注我们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