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海(1475—1540),字德涵,号对山、沜(pàn,同“畔”)东渔父,明代西安府武功县武功镇人。
弘治十五年(1502),28岁的康海中了状元,任翰林院修撰,充经筵讲官。
正德五年(1510)八月,权倾朝野的宦官刘瑾被朝廷以“反逆”罪凌迟处去世。
35岁的康海由于是刘瑾的同乡,被列为余党,削职为民。
康海善写诗文,在文学史上被列为明朝“前七子”之一。

康海所著《武功县志》封面

回到家乡之后,康海常与朋友、户县的王九思在武功和户县一带,携带歌姬舞女畅饮,以创作戏剧、散曲、诗词为乐。
他建起了自家戏班,人称“康家班社”。
这个戏班演出的秦腔戏“年夜方悲壮,喉啭音声,有阳刚之美,有阴柔之情”,被称为“康王腔”。

康海的戏班十分红火。
演出的很多剧本是自己创作的,比较有名的是《中山狼》《王兰卿服信明忠烈》《杜子美游春》等剧本。
康海的继室张氏,出身乐户,能唱善舞,名振关中。
其戏班演员军队阵容强大,最为有名的是“随身四帅”金菊、小斗、芙蓉、采莲,比较有名的还有双蛾、小蛮、春娥、端端、雪儿、燕燕等,深受不雅观众喜好。
康家班演出的戏“歌有新词、舞有娇姿”,30年来红极家乡,对秦腔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康海不仅写剧本,还精通音律,善弹琵琶,被称为“琵琶圣手”。
康海在江苏扬州焦山弹奏琵琶后,倾倒不雅观众,后人遂将焦山改名“康山”,以示纪念。
康海生平致力于发展秦腔艺术,不仅建立了自己的戏班,还扶植周至县张于朋、王兰卿夫妇在康家班根本上组建了张家班(别号华庆班),不仅在周至、户县、眉县以及省境内一些地方演出,还曾随陕西盐商、木商到过江浙一带。
张家班在历史上活动长达500年之久,直到上世纪的50年代还在演出。
康海对秦腔艺术贡献巨大,他去世时,家有“借金百余”,而大小鼓却存有300多副。

明代状元康海为什么来千阳

康海生平好交游,足迹踏遍关中。
就目前所节制的资料看,他去过乾县、岐山、陇县、千阳、固原等地。
他来千阳,是由于会见兵部尚书翟銮后回家乡武功途经千阳的。

翟銮(1478—1547),字仲鸣,号石门,进士,比康海小三岁。
翟銮先后任吏部左侍郎兼学士、礼部尚书兼武英殿大学士、首辅(首席大学士,相称于宰相)等职务。
翟銮初在朝廷做官时,与康海有过交集,非常欣赏康海的才华,对康海被削职为民十分同情。
嘉靖十八年(1539)仲春,任兵部尚书兼右都御史(相称于本日堂防部部长、中心监察委员会副主任,副一品)的翟銮,以钦差大臣的身份,带领职员从东到西巡视北方九个边防重镇(辽东、蓟州、宣府、大同、太原、榆林、固原、宁夏、甘肃,合称九边)。
在到达固原前,他派人给康海送信,期望在固原与康海相见,以叙离去之情。
康海欣然答应。
中秋节,翟銮在固原与康海会面。
这时,翟銮61岁,康海64岁,相识时风华正茂,再见时双鬓染霜。
两人甚是高兴,一同不雅观看了康海写的《固原鼓楼记》石碑,进行了彻夜长谈。
由于翟銮公务在身,还要到嘉峪关去,只好依依惜别。

康海连忙往老家武功赶。
经由几天的奔波,他来到了千阳县城(地址在今冯坊河西),并住了一夜。
第二天清晨,他提笔写诗一首,名为《寄翟石门》:“今日千阳发,知当宿凤翔。
中秋亦何幸,同子浥清光。
巘(yǎn)外来旌节,云间下凤凰。
白头疏旷久,徙倚望原冈。
”这首诗歌描述了康海的行程,也写了自己会见翟銮的感想熏染,意思大致是这样:本日我从千阳出发,当在凤翔城住宿。
中秋节何等幸福啊,同您在一块度过了美好的光阴。
山外来了钦差大臣,云间下凡了飞行的凤凰。
我稀疏的白发听凭风儿久吹,还在徘徊回望着高塬和山岗。

第二年,康海放手凡间,享年65岁。
他的生平,文学造诣颇高,著有诗文集《对山集》、剧本《中山狼》、散曲集《沜东乐府》、杂著《纳凉余兴》、《春游余录》等,尤以《武功县志》最为有名,还为《凤翔府志》写了序。

该当说,康海来千阳不止一次。
但只是这次,他留下了一首美妙的诗歌,让千阳人加深了对状元康海美好的影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