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苏轼

宁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

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

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医。

於潜僧绿筠轩  〔宋〕苏轼 宁可食无肉

旁人笑此言,似高还似痴。

若对此君仍大嚼,世间那有扬州鹤?

[译文]

我甘心餐桌上没有肉,也不愿寓所中短缺竹子
短缺肉类食品顶多令人瘦削,而缺少竹子则会使人生出俗气。
身体瘦弱尚能规复健壮,人的俗气却是难以根治。
或许有人会笑我的不雅观点,既以为它颇有哲理又显得有些古怪。
在翠竹环抱中大快朵颐,世间之事每每难以兼得,就犹如“腰缠十万贯,骑鹤上扬州”的嘉话般难得。

[理解感悟]

《於潜僧绿筠轩》是北宋文学家苏轼的一首诗,通过描述对竹子的喜好,表达了墨客高洁的情操和对清雅生活的神往。

诗的首句“宁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直接点明了墨客的代价不雅观,他认为精神上的知足比物质上的享受更为主要。
竹子在此不仅是自然界的植物,更是墨客精神寄托的象征,代表着高洁、坚韧和清雅的品质。

“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进一步阐述了这一不雅观点。
墨客认为,没有肉吃虽然会让人身体瘦削,但这只是暂时的;而如果没有竹子的陪伴,人的心灵就会变得庸俗,这是无法挽回的。
这里“俗”与“不俗”的比拟,强调了精神境界的主要性。

“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医。
旁人笑此言,似高还似痴。
”这几句诗表现了墨客对世俗意见的淡然态度。
他知道自己的辞吐可能会遭到旁人的嘲笑,认为他既高傲又痴呆。
但墨客并不在意这些,他坚持自己的崇奉和追求,认为清雅脱俗的品质是无法用物质来衡量的。

“若对此君仍大嚼,世间那有扬州鹤?”这是墨客的反问和感慨。
他想象着如果有人一边欣赏着竹子这样的高洁之物,一边却大嚼着肉食(象征着世俗的享受),那么这样的人又怎能同时拥有如“腰缠十万贯,骑鹤上扬州”那样完美无缺的空想生活呢?这里既是对那种既想追求物质享受又想保持精神高洁的人的讽刺,也是墨客对空想生活状态的一种神往和追求。

《於潜僧绿筠轩》不仅展现了苏轼对竹子这一自然之物的深厚情绪,更通过这一物象表达了他对清雅脱俗生活的神往和对世俗意见的淡然态度。
这首诗以其深刻的哲理和幽美的意境,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的一朵奇葩。

#夏日生活打卡季##东坡的诗词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