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三更归梦三更后。
落灯花棋未收,叹新丰孤馆人留。
枕上十年事,江南二老忧,都到心头。
——元·徐再思《水仙子·夜雨》
夜,深奥深厚而寂静,只有那点点秋雨,不紧不慢地敲打着窗外的梧桐叶,这雨,不仅落在了梧桐上,更落在了我的心头,激起层层荡漾,让我在这异域的夜晚,再次陷入了深深的思乡之情。
“一声梧叶一声秋”,这点滴的秋雨啊,此时是如此的清晰,又是如此的凄清。每一片落叶,都像是我心中的一个结,越积越多,越缠越紧,让我难以呼吸。
“一点芭蕉一点愁”,雨打芭蕉的声音,更是将这份愁绪推向了极致。那雨点,仿佛是直接打在了我的心上,让我感想熏染到了前所未有的孤独与悲惨。
夜深了,我试图在梦中探求家的温暖,但“三更归梦三更后”,那美好的梦境总是被无情的现实所冲破。
醒来后,只有那盏孤灯与我相伴,灯花垂落,仿佛是韶光的眼泪,在无声地诉说着岁月的沧桑。棋局未收,它悄悄地躺在那里,就像是我心中的那份顾虑,永久也无法放下。
“叹新丰孤馆人留”,我独自留在这异域的旅社里,四周的统统都是那么的陌生,那么的冷漠。我感叹自己的命运多舛,为何要让我承受这份孤独与无奈。我的思绪犹如这秋夜的雨,绵绵不绝,难以停歇。
这十年来的点点滴滴,犹如电影般在我的脑海中回放。我阔别家乡,阔别亲人,为了生活而奔波繁忙。而自己也一事无成,流落在外,还要让父母为儿担忧,实属不该,难以名状的心情,总以为愧对双亲。
但每当夜深人静之时,那份对双亲的思念便如潮水般涌来,让我无法入眠。他们的担忧与顾虑,犹如这秋雨一样平常,滴滴落在我的心头,让我心痛不已。
这首曲子细腻地抒写了旅人的离愁别绪。情景交融,言短意长。起三句鼎足对,妥善自然,没有一点造作的痕迹,见出作者的功力。
中间段点出痛楚根源,由感而发,语淡味浓。各种情景均古已有之,文人骚客早已描写尽致,在作者笔端却自有一番滋味。
【02】
残雪凝辉冷画屏,落梅横笛已三更,更无人处月胧明。
我是人间惆怅客,知君何事泪纵横,断肠声里忆平生。
——清·纳兰性德《浣溪沙·残雪凝辉冷画屏》
残雪缠结着清冷的光辉映照在屏风上,使得上面的图画仿佛也变得冷凝起来。此时耳畔传来了《落梅花》的笛声。
这送别的笛曲还在呜咽,此时已是三更时分,月色朦朦胧胧,沉夜寂寂。
我是那人间满怀惆怅的匆匆过客,我理解自己,为何会涕泪横流。情到深处,在这断肠声里,我回顾自己坎坷的平生,眼泪簌簌而落。
这是一首抒发人生感慨的词。上阕通过“残雪”“画屏”“落梅”“横笛”“月胧明”等意象,勾勒出一种既清且冷、既孤且单的意境,表达了“众人皆醉我独醒”的孤独寂寥之感。
下阕紧接着抒写“我是人间惆怅客,知君何事泪纵横”的感喟,是词人闻笛起意,自伤出生的嗟叹。全词遵照了先景后情的传统,景致凄清,情绪深切,读来颇令人动容。
大家争读饮水词,纳兰心思有谁知?纳兰容若生平,看似鲜衣美食,大富大贵,实在也为情所困,因情而伤,终极英年早逝。
“我是人间惆怅客,知君何事泪纵横,断肠声里忆平生”非常悲戚,是纳兰内心凄苦之情的真实写照。
在那康乾盛世里,在安乐升平的背景下他手拈着翠翘,在月下花前,大漠天涯,低声吟唱着忧伤,然后转身拜别,只给我们一个伤感的背影。
【03】
汉上繁华,江南人物,尚遗宣政风骚。
绿窗朱户,十里烂银钩。
一旦刀兵齐举,旌旗拥、百万貔貅。
长驱入,歌台舞榭,风卷落花愁。
清平三百载,典章人物,扫地俱休。
幸此身未北,犹客南州。
破鉴徐郎何在,空惆怅、相见无由。
从今后,梦魂千里,夜夜岳阳楼。
——宋·徐君宝妻《满庭芳·汉上繁华》
开篇即以伟大的历史视角,概述了往昔宋朝三百年的和平与繁荣,以及文化、制度、精彩人物等统统美好事物,在战乱中被无情摧毁,一语中的,道尽家国兴亡的沧桑巨变。
这首词把国仇家恨融为一体,而以国仇为先。整篇词写国亡的苦痛,仅下片后半部分由国及家。
封建社会一弱女子不但忠于爱情,誓去世靡他,而且对国家的沦亡沉痛不已,可谓胜男子多矣。
“汉上繁华”至“十里烂银钩”,概括了汉水、长江至金陵杭州一带人杰地灵,保留着北宋徽宗时的文采风骚。
“绿窗朱户,十里烂银钩”,以小喻大,画出了江南的花柳繁华。这样的锦绣江山,“一旦刀兵举,旌旗拥,百万貔貅。”长驱直入,结果是“歌楼舞榭,风卷落花愁。”
元兵过处,如疾风之扫落叶,江南脂粉一洗而空。“清平三百载,典章文物,扫地俱休。”
宋朝三百年旁边文化,全被毁坏中断。字里行间,作者含多少悲愤。没有国也就没有家,这时才提到了个人遭遇。
这里既是指生不相见去世相从,千里迢迢魂相随。又是指国家沦亡后,越鸟依南枝情绕梦牵不离故土。
首先表现对南宋江山易主的悲痛。再者表现在“幸此身未北,犹客南州”的深情。本来国家已亡,率土之滨莫非元土了,但是究竟临安是故国京都,即令自己成了亡国奴,成了被掳的囚徒。
被押在临安也稍可自慰。“幸”字为不幸之中的万幸的“幸”,字句间透露出年夜难不死的繁芜情绪。
读了这首词,不禁使人想起“君在城头树降旗,妾在深闺那得知。十万貔貅尽解甲,更无一个是男儿。”
难道这首诗里不也透露这种弦外之音吗?汉上江南,整日歌舞升平。一旦大兵临境,如摧枯拉朽,真是“更无一个是男儿”。
“破鉴徐郎何在?”这里用了一个典故,南朝徐德言与陈后主妹乐昌公主结婚。陈亡,二人分离,各执破镜的一半。后终于相见,坠欢重拾。
此处用“破鉴”比喻夫妻分离,难以重圆,暗示徐君宝已遭不幸,而她作为遗孀,只能独自面对无尽的思念与哀愁。相见无望,唯有空留惆怅,深切表达了对亡夫的怀念与自身孤苦无依的境遇。
如今与丈夫团圆完备失落望了,只有一去世。从今后“销魂千里,夜夜岳阳楼。”她决心让自己的梦魂超过千山万水,夜夜飞往岳阳楼,与亡夫的灵魂相会,表达了超越死活的情绪纽带和永恒不变的爱恋。
古代的女子平时不得到场国事,然国破家亡之后,每每又把罪过都推到女人身上,为昏君解脱。
读了这首词,徐君宝妻的年夜方非歌,霜节雪操,一股凛然之气,能不使入元而俯首称臣者汗颜!
【04】
壮岁旌旗拥万夫,锦襜突骑渡江初。
燕兵夜娖银胡觮,汉箭朝飞金仆姑。
追往事,叹今吾,东风不染白髭须。
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雇主种树书。
——宋·辛弃疾《鹧鸪天·有客慨然谈功名因回顾少年时势戏作》
我年轻的时候曾经带着上万人的军队、跟随我一同渡江的都是穿着锦衣的精锐的骑兵。
金人的士兵就算是夜里都十分的警觉,晚上随时都准备着箭袋,和忱着测听器睡觉。
而我们汉人的军队一大早向仇敌发起了剧烈的进攻,万箭齐发射向仇敌的老巢。
追忆着往事,不免感叹如今的自己,东风也不能把我的白胡子染成玄色了。
你看吧,我大概要把那长达几万字能平定金人的策略,拿出来,拿去跟东边的人家换来种树的书了。
一个“文能提笔安天下,武能立时定乾坤”的人,生平壮志难酬,又初心不易。他以英雄的姿态出场,心里怀着改天换地的年夜志壮志,结果却过着“草”一样平常可有可无的人生。
年轻时带领的“旌旗”和“万夫”那在千军万簇拥护之下驰骋疆场的大胆青年啊,打起仗来那是有条有理,光从气势上都能吓得敌军退避三尺。
退隐下来的自己,每每想到过去都不由的感叹青春不再,年光时间易逝。这里饱含了多少岁月与挫折,又有多少不甘年迈,言外有壮志尚未彻底泯没之意。
“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雇主种树书”,这两句以最光鲜、最范例、最生动的形象,突出词人的空想与现实的尖锐抵牾。突出他生平的政治悲剧,将之前的感慨引向更深刻、更沉痛的高度。
辛弃疾齐心专心怀着一片报国之心南渡归宋,满怀希望地皮算为宋杀敌建功,但却不被高宗重用,亦不采纳他的平戎之策,长期被闲置不用,使他壮志沉没,无法一展怀抱,倒不如向人换来种树书,还有一些生产上的实用代价。
这是词人无奈的自我讽刺,于诙谐深奥深厚中流露出牢骚悲愤。心伤刺骨,沉郁苍凉,令人扼腕。
【05】
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唐·陈陶《陇西行四首·其二》
唐代自安史之乱往后,国事衰落,战役频仍,边疆不断遭受少数民族陵犯和骚扰。陈陶所处时期,战乱之惨酷频仍,已臻极致,遂有感而作此诗。
唐军将士誓去世横扫匈奴不平不挠,五千身穿锦袍的精兵战去世在胡尘。真可怜呵那无定河边成堆的白骨,还是少妇们梦中相依相伴的丈夫。
征夫戍边,思妇念远的春闺怨,是古典诗词的热门题材。日思夜梦,也是表现闺情闺怨的惯用手腕。
金昌绪《春怨》诗的女主人公唱出:“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以梦到辽西欢会外子来补充现实的心灵空虚,抚慰人性的正常渴求,正是让我们不胜酸楚。
然而,较之犹将“无定河边骨”当作“春闺梦里人”的还在“梦”中的思妇而言,她又成了值得倾慕的工具了,由于她的“春闺梦里人”毕竟还是个大活人,只管远在辽西,但有朝一日或可活生生地回到她的身边。
这首诗里,现实中已是抛骨“无定河边”的孤魂野鬼,在他妻子的心目中、美梦中,仍旧是意惹情牵、音容栩栩的外子,她朝朝暮暮痴情地守着他、等着他、盼着他,期望他凯旋归来,欢聚团圆,而他却永久也不能重回她的身边,只能在“望乡台”上作深情的关心……这个中的悲剧意味是何等浓郁何等深长。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这一强烈比拟式的对仗句,从生与去世、真与幻、欲望与现实的截然相悖中撞击出的悲剧之声,世世代代震荡着读者的心灵。
它虚实相对,宛若电影中的蒙太奇,用意工妙,反响了唐代长期的边塞战役给公民带来的痛楚和灾害,诗情凄楚,吟来潸然泪下。
俗话说,一将功成万骨枯,此言可谓至理名言。疆场征战,人命如草芥,每每一场大战过后,伏尸数万,血染千里。
史籍上短短几笔,就记载了一场战役。然而,这场战役对本事儿的影响,是一辈子都说不完的。
无定河边横卧的白骨,曾经是血肉男儿,他们曾为人父,为人夫,或为人子。如今,他们再也回不去了,徒留远方亲人一辈子思念。
【06】
谁道闲情抛掷久?每到春来,惆怅还依旧。
日日花前常病酒,不辞镜里朱颜瘦。
河边青芜堤上柳,为问新愁,何事年年有?
独立小桥风满袖,平林月牙人归后。
——五代十国·冯延巳《鹊踏枝·谁道闲情抛弃久》
是谁说闲愁可以抛却好久?为什么心底总是萦绕着一缕说不清、道不明的愁绪?
抹不去,忘不掉。每每春来,心底的闲愁便会泛滥成灾。原来,惆怅一贯都在,只不过是有时浓、有时淡罢了。
什么叫做闲情呢?便是空闲下来时,无缘无端涌到心里来的一种情愫。不是因详细的人、事、物,便是一种莫名其妙的淡淡的哀伤。
词人说,他不要这样无缘无端的伤感!
他要努力把这个闲情抛弃!
可是,这无来由的惆怅,它又回来了!
无法摆脱,再多挣扎都是徒劳。
为了消解这种惆怅,他每天在花前饮酒。
春日里的繁花,残酷至极。他想到的却是这些花终有一天会凋落飘零。
不知为何,这饮酒赏花的闲雅乐事,却时常让他以为惆怅万分,整日里病恹恹的。
对着铜镜,发觉自己曾经红润的脸颊,竟清瘦了不少。
可他依旧日日饮酒,彷佛怕有一天,花谢了,连同着所有的美好都会消逝不见。
“花前饮酒”、“朱颜对镜”都是赏心乐事,可遇着“病”字和“瘦”字,就有颓废消沉之感。
词人借酒消愁,不惜损耗容颜,日日如此,可见其愁绪难消,无能为力。
春天来了,你看那河边上,青草生、柳条绿,不久后,便会芳草萋萋、杨柳依依。
如此美景,词人看到的不是苏生的喜悦,而是芳草、杨柳带给他的闲愁。
他暗自斟酌,为何年年都会新添一片忧闷?四季循环,草木兴废。他的闲愁,在春天里复苏,常年有,常年新。
他一个人,站在小桥之上,风寒袭人。宽大的衣袖被风吹起,鼓鼓胀胀的。
就这么悄悄地站着,直到月上林梢,夜色渐起,行人也都回家去了。
他一个人还站在那里。远处,一弯月牙挂在树梢,那一排排的树木,在暗淡的月光下,影影绰绰。
四下里寂静无声,万物静默,只有时时时吹来的风,掀起衣袖,还有他那久久不能平复的愁思。
白日里“花前病酒”,夜晚里“独立小桥”,他就这样昼夜咀嚼着“闲愁”。
在那个血雨腥风、波云诡谲的朝代,大家自危,越是美好的东西,就越让人以为不真实。
这“闲愁”,来源于词人对美好不能长久,命运无法把握的无力之感。
这首词以细腻、敏锐的笔触,描写闲情的苦恼不能解脱。词的上阕开门见山,首句用反问的句式把这种既欲抛掷却又不得忘却的“闲情”提了出来,全体上阕始终紧扣首句提出的繁芜抵牾的心情回环反复,表现出词民气坎感情的痛楚纠结;下阕进一步抒发这种与时常新的闲情愁绪,词人把这种迷惘与困惑直接以疑问的形式揭诸笔端,真率之极。
全词措辞清丽流转,感情深致蕴藉,写尽了一个“愁”字,隐含着绵远纤柔、无穷无尽的情意与思绪。
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作者所有,如有欠妥,联系我立即删除
#长文创作勉励操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