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张晓龙、阿曼
国庆黄金周,吐鲁番博物馆人头攒动。这座新疆第二大博物馆展出的“满满干货”,吸引着大批游客慕名而来。
吐鲁番位于天山山脉南麓,是古丝绸之路重镇。当地年均降水量只有16毫米,蒸发量却高达3000毫米。干燥酷热的景象特点,帮助大量宝贵文物穿越千年保存至今。
吐鲁番博物馆讲解员阿依努尔·艾尼说,馆内“镇馆之宝”集中在文书、干尸与犀牛化石三大类。
左券、籍帐、私人信札……吐鲁番博物馆馆藏的大批文书之中,一份“小学生作业”尤为宝贵。
唐景龙四年(公元710年),西州高昌县宁昌乡厚风里公立学校(“义学”)一名12岁的自费生(“私学生”)卜天寿,按照当时政府规定的“全国传授教化大纲”,手抄了几种最紧张的教科书《论语郑氏注》和《千字文》,并在末了凭影象缮写了当时的“盛行歌曲”——《十仲春三台词》,还即兴创作了6首五言绝句诗。
1200多年后的1969年,卜天寿的这份“作业”出土于阿斯塔那墓地。文物考古专家先容,从文献学角度看,《论语郑氏注》在唐往后就失落传了,虽然自20世纪以来在敦煌、吐鲁番等地出土了不少《论语郑氏注》残本,但卜天寿的抄本是个中保存较好且最长的卷子,为古代民间书法艺术儒家经典研究供应了宝贵资料。
吐鲁番是天下上堪与埃及媲美的干尸出地皮。阿依努尔·艾尼说,和埃及通过添加防腐剂等方法保存木乃伊不同,吐鲁番的干尸是在分外景象、土壤环境下自然形成的。
出土于吐鲁番洋海古墓的萨满巫师干尸是吐鲁番博物馆收藏的一具保存较好的干尸。
萨满巫师是侧身屈肢埋葬,距今有2500多年历史。巫师年事约40多岁,衣着华美,额头上有海贝装饰的毛绦带,耳朵上有耳环,脖子上挂着绿松石和玛瑙组成的项链,脚上挂着铜铃,身披皮大衣。巫师手上拿着一柄带把铜斧和一根鞭子作为法器。
类似萨满巫师这样的干尸,为今人勾画出古代人们生产、生活及社会状况,也为人类学、历史学、考古学乃至病理学等多学科研究供应了丰富资料。
吐鲁番博物馆另一件“镇馆之宝”是俏丽巨犀化石,这是我国创造的唯一完全的巨犀骨架。
这副巨犀化石是1993年在修建兰新铁路复线过程中、在吐鲁番东部的飞跃火车站创造的。巨犀化石体长约9米,高约5米,活着时体重约30吨。俏丽巨犀生活在距今2400万年前的渐新世,是陆地上曾经生存过的最大哺乳动物。
专家剖析称,大约2000万年前,青藏高原急剧隆起,吐鲁番盆地逐渐变干,适宜巨犀生存的森林草原环境逐渐被荒原取代,造成俏丽巨犀在渐新世末期灭绝。
据吐鲁番博物馆统计,近年来,参不雅观博物馆的游客稳定在50万人次∕年,个中包括日本、韩国、美国、英国等十几个国家的外国游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