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蝶恋花》手稿

我失落骄杨君失落柳,

杨柳轻飏直上重霄九。

问讯吴刚何所有,

蝶恋花答李淑一不押韵毛泽东就这样吧改不了

吴刚捧出桂花酒。

寂寞嫦娥舒广袖,

万里长空且为忠魂舞。

忽报人间曾伏虎,

泪飞顿作倾盆雨。

一九五七年仲春,杨开慧的好友李淑一把她写的纪念柳直荀的一首《菩萨蛮》词寄给毛泽东,毛泽东写了这首《蝶恋花.答李淑一》答她。

一年后,毛泽东这首《蝶恋花·答李淑一》随着《毛主席诗词十九首》的问世,广为传唱,而在台湾的胡适也读到了这首词,在其日记中写道:

“瞥见大陆上所谓‘文物出版社’刻印的毛泽东《诗词十九首》,共九页。
真有点肉麻!
个中最末一首即是‘全国文人’大捧的《蝶恋花》词,没有一句通的!

这个评论让人大跌眼镜,“没有一句通的”这个点评也让人们不知道这位新文化运动的先驱究竟是想说什么,不过在其后面的日记中找到了答案:

“我请赵元任看此词押的舞、虎、雨,如何能与‘有’韵字相押。
他也说湖南话也无此通韵法。

原来是指毛主席这首词的韵不符合格律哀求。

赵元任,这位中国当代措辞学和当代音乐学的先驱,如此说,自然是肯定了这首词的格律是有问题的,那么作为作者的毛泽东会不知道这个问题么?

实在 毛泽东作为近当代,古诗词作者中的俊彦,其诗词的思想性、艺术性无人能及,当然也包括对诗词格律的熟稔。
故而对这首词,早有注明:“高下两韵,不可改,只得仍之。

毛泽东为什么说这首词“高下两韵”呢?我们看看《蝶恋花》这个词牌的格律。

“蝶恋花”,原唐教坊曲名,关于此词来源说法不一,近代词学大家龙榆生在《唐宋词格律》列“蝶恋花”为仄韵格,注明:“双调,六十字,高下片各四仄韵。

词学大师龙榆生

这也是词学界的普遍共识,并以南唐冯延巳《蝶恋花·六曲阑干偎碧树》为正格,我们看一下冯延巳这首词:

六曲阑干偎碧树。

杨柳风轻,展尽黄金缕。

谁把钿筝移玉柱,

穿帘海燕双飞去。

满眼游丝兼落絮。

红杏开时,一霎清明雨。

浓睡觉来莺乱语,

惊残好梦无寻处。

此处不看平仄问题,只看词的押韵,冯延巳这首词的韵脚字树、缕、柱、去、絮、雨、语、处都在《词林正韵》第四部,属于同韵。

《词林正韵》,作者是清代的戈载,戈载依据古人作词用韵的情形,将平、上、去三声分为十四部,入声为五部,一共是十九个韵部。

“蝶恋花”词牌还有两个变体,一个变体是词中句子的平仄与正格有别,另一个变体是上阙四韵平仄错韵互押,而毛泽东这首《蝶恋花.答李淑一》词的韵脚字柳、九、有、酒、袖、舞、虎、雨,都是仄声,但是却是属于不同的韵部:柳、九、有、酒、袖属于《词林正韵》第十二部有、宥通押,而舞、虎、雨则属于《词林正韵》第四部。
况且,这首词不是高下阙换韵,而是从第六个韵脚字换的韵,确实严格意义上说是不押韵的,有人也强作过阐明:ou和u都有个u,是押韵的,这就有点扯了。

那么,明知道这首词不押韵,毛泽东却为之而不所动呢?答案一定是不舍本逐末。

诗词等文学作品的本身是为了表意,而不是为了强行押韵,且千年不变,不然也不会有那么多的变体了。

毛泽东用过的词牌很多都有变体,《沁园春》除了正格,还有六种变体;《菩萨蛮》除了正格,还有两种变体;《卜算子》除了正格,还有六种变体......

这些词牌,都不以一种格律存在,不都是在表意根本下的变通么?为什么《蝶恋花.答李淑一》就弗成了?

至于有说内容不通,纯属无稽之谈。

诗词歌赋者,以意象言情,此词中的杨柳、重霄九、吴刚、桂花酒、嫦娥、广袖、伏虎、倾盆雨等衔接自然,以浪漫主义气质表达了对曾经的战友柳直荀和妻子杨开慧的怀念和崇高敬意,歌颂了革命先烈死活不渝的革命情怀。

同时也以人间伏虎告慰先烈,并以先烈视角“泪飞顿作倾盆雨”这一艺术夸年夜,形象而满怀激情地表现了英烈的激动之情,使英烈终于感到心灵得到了美好的告慰。

人们爱崇毛主席的诗词,不是由于肉麻,是由于古代那些墨客词人作品固然有神品、妙品,但很多都是文人士大夫的呻吟,而毛泽东诗词里有革命,有公民,却又离我们如此之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