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解】
这首游览诗全篇以“望”字贯穿,前四句写望中所见,五、六句写望中所感,七、八句写望中所想,从而显示了感情与自然浩气沟通的生理过程。全诗遣词峻刻,雄奇伟岸;篇末用典,由望岳而生登临之想,表现青年杜甫不因文战失落利而气馁,高自期许,壮志凌云的大气。
登泰山而晓天下“的格言广为人知,而杜甫更能进一步的知道其出自《孟子。尽心》篇,而这正好是读透这首诗的关键。所谓”尽心“意思是尽其心而与天道相通。
【原文】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译文】
泰山啊你究竟是何等的景象?从齐到鲁都看不尽郁郁苍苍。
你凝聚着大自然的神奇秀美,把山北山南分成阴暗和通亮。
看那云气迭起令人肚量胸襟激荡,纵目了望归去的飞鸟更辽旷。
我一定要登上那泰山的峰顶,把那些低矮微小的众山环望。
【赏析一】
全诗可分两大层,都是切着“望”字写的。
前两联为第一大层,着力写泰山的整体形象。
开头一句“岱宗夫如何”,以一句设问统领下文。二句的“齐鲁青未了”自问自答,生动形象隧道出泰山的绵延 、高大。“青”字是写青翠的山色,“末了”是表现山势座落之广大,青翠之色一望无际。这是了望之景。“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写了望所见。墨客想说的是,你想知道泰山是个什么样子吗?请看,它那苍翠的山色掩映着辽阔无边的齐鲁大平原。这是借齐鲁两地来陪衬泰山那拔地而起、参天耸立的形象。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这是近望所见。“造化钟神秀”是说泰山秀美无比,仿佛大自然将统统神奇奇丽都聚拢在这里了,一个“钟”字生动有力。用的是虚笔。下句写泰山的高大,这是实写。“阴阳”分指山的南、北两面,山南先得日光,故易晓;山北日光不到,在晓犹昏。“割”字炼得极好,从山的北面来看,那照临下土的阳光就像被一把硕大无朋的刀割断了一样,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
后两联为第二大层,也写了泰山景物,但着力表现的是墨客的感想熏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写的是实景,乃细望所见。“荡胸生层云”描写山腰云雾层层环抱,使肚量胸襟涤荡,腾云而起,用“层云”衬托出山高。“决眦入归鸟”,是瞪大了眼睛望着一只只飞回山林中的小鸟,表现出了山腹之深。一个“入”字用得奇妙真切,好象一只只小鸟从远处垂垂而来,又垂垂而去,足见山腹是何等深远了。墨客捉住这两个景物细节表达了心情的激荡和眼界的空阔,然后顺理成章地写出了贰心底的欲望:“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是化用孔子的名言:“登泰山而小天下”。 “会当凌绝顶”中的“凌”字,表现了作者登临的决心和豪迈的壮志。用在这里却有深刻的含义:它不止是墨客要攀登泰山极顶的誓言,也是墨客要攀登人生顶峰的誓言。
【赏析二】
诗中以饱满的激情亲切形象地描述了这座名山雄伟壮不雅观的气势,抒发了作者青年期间的豪情和远大抱负。
六句实写泰山之景。
开头一句“岱宗夫如何”,以一句设问统领下文。二句的“齐鲁青未了”自问自答,生动形象隧道出泰山的绵延、高大。“青”字是写青翠的山色,“末了”是表现山势座落之广大,青翠之色一望无际。这是了望之景。
三、四句是近望之势。“造化钟神秀”是说泰山秀美无比,仿佛大自然将统统神奇奇丽都聚拢在这里了,一个“钟”字生动有力。“阴阳割昏晓”,突出泰山的高耸挺立,高得把山南山北分成光明与阴暗的两个天地。“割”字形象贴切,给参天矗立的山姿授予了生命力。
五、六两句是近看之景,并由静迁徙改变。“荡胸生层云”描写山腰云雾层层环抱,使肚量胸襟涤荡,腾云而起,用“层云”衬托出山高。“决眦入归鸟”,是瞪大了眼睛望着一只只飞回山林中的小鸟,表现出了山腹之深。一个“入”字用得奇妙真切,好象一只只小鸟从远处垂垂而来,又垂垂而去,足见山腹是何等深远了。
末了两句想象中的登山之情,仍是“ 望”,而不是“登”,是作者由望景而产生了登临的欲望。“会当凌绝顶”中的“凌”字,表现了作者登临的决心和豪迈的壮志。“一览众山小”,写墨客想象中登上绝顶后放眼四望的景象,其他的山在泰山面前显得低小,以此衬托出泰山的高大。
这首诗的题目是“ 望岳”,全篇牢牢捉住“望”字写景,写景中又处处陪衬着一个“高”字。从而把泰山的万千景致、高大的气势渲染得纤毫毕现,令人如亲临其境。故此《望岳》一诗,成为历代描写泰山的佳篇,被人们传颂不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