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术和诗词之美的实质都在于“意象”,“象”既是意象之本,也是美之本。
武术是从四个方面来表示其美的,即“形美、神美、德美、道美”。习武之人由“形”之外练,到“神”之内养,进而到“德”之内修,末了达到“道”的升华,是一个完全的修炼过程。修炼过程讲究“身心俱炼”,它的运动技能紧张以内外的整体和谐为特点。所谓“里手一脱手,便知有没有”“百折连腰尽无骨,一撒通身皆是手”。中国武术历来看重“内外合一”,与西方体育比较表现了更大的内倾性。所谓的“内”,紧张指诸如心、神、意、气等内在的生理品质;所谓的“外”,紧张指手、眼、身、步等外在的形体动作。俗话说:“外练筋骨皮,内练一口气”,具有极丰富的内涵。
武术之美不可或缺确当然还有它的意境美,少林武术中说:“身之将纵,步之存尽,手之出入,或进或退,或起或落,皆当一气贯注”,以求“拳打一气连,兵战杀气勇”。武术运动所创造的这种战斗的意境之美,可谓“韵外之致”“言外之意”,令人憧憬。
武术之美与传统文学的审美是同等的。
传统美学对美的认识都要经历“形象—意象—意境—境界”四个层次。从“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形象, 到“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意象,再到“古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的意境,末了达到“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早晚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的境界,陶翁的修行,谁敢说没有达到“道”的境界呢?!
古人云:万物皆一理,见微能知著,触类方能旁通。正如那句话说的,世间并不短缺美,短缺的只是创造美的眼睛。生活中并不短缺美,短缺的只是一种潜心的感悟和品味。只要存心去探求、去创造、去聆听、去体验,终会有收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