仰不雅观万仞云祥绕,面看千涛江瑞环。

清净域,妙洁莲。
翠屏秋月影独圆。

海潮音壁缘思梵,石磴琴声悟伴禅。

注:潼南大佛寺位于潼南县城西北1.5千米的定明山下,亦名南禅寺、定明院。
今存有大佛阁、不雅观音殿、玉皇殿、鉴亭四座木构造古建筑。
大佛阁依山傍水而建,为七檐歇山式建筑,景象壮不雅观。
阁内凿崖而就的释迦牟尼佛坐像,高18.43米,神态庄严。
这尊大佛俗称“八丈金仙”。
以大佛为中央,在东西长达里许的崖壁上,留有历代骚人墨客书镌的题记、诗咏、碑碣、造像等83则;镏金楹联镌刻20则;水文题刻5则;龛窟104个,佛像700余躯。
另有“石磴琴声”、“顶天佛”、“鉴亭”、“翠屏秋月”等名胜古迹,与“八丈金仙”共称十八胜景。
潼南大佛寺于唐咸通年间(860-873年)始建于遂州遂宁县,初名“定名院”,别号“南禅寺”。
后因宋朝在寺内依山凿一大佛,改称“大佛寺”。
明朝在大雕像之上覆盖七重飞阁以蔽风雨,今尚无缺,大佛寺历史上曾重修三次,前两次(1151年,1278年)分别由邓利成、冯檝、清晖所建;末了一次是民国十一年重修。
潼南大佛寺今存有大佛阁、不雅观音殿、玉皇殿、鉴亭四座木构造古建筑,多系清末遗物。
玉皇殿始建于民国11年(1922),听说原是当地百姓为求雨祭天而建。
玉皇殿和大佛殿之间的不雅观音殿,建于宋元年间,1946年重修,内塑千手不雅观音。
听说,不雅观音列于佛祖右侧,是潼南大佛寺有别于其他寺院丛林的地方。
七檐佛阁左侧的崖壁上,集中标刻有七个年代的大水标记线和题记。
题刻始刻于明,续有明正德十四年(1519)、清乾隆四十六年(1781)、同治十二年(1873)、光绪十五年(1889)、民国三十四年(1945)和1981年的大大水标记线。
这些不同年代的大水标记线集中于一处,可以比较历次涪江大水在此境内的高程,对探索古代大水的演化规律,具有一定的科学代价。
潼南大佛为佛、道二家共同凿造的一尊大型摩岩饰金大佛,是石刻造像中罕见的珍品,位列“蜀中四大佛”之一,是我国第一大金佛,天下第七大佛,被中、外文物专家誉为“金佛之冠”。
有\"大众看高大到乐山,看精美到潼南\"大众之说。
七情台古称“大佛洞”,又称“石磴琴声”。
42级宽大的石磴,摩崖而凿,宛若42根琴弦,当游人拾级而上时,脚下便会发出“咚咚”的琴音,更为奇妙的是,个中七级反应特殊清越洪亮,犹如槌击编钟,又似弹奏乐器,故称“七步弹琴”。
引人瞩目的是这个巨大的“佛”字。
这个刻在陡峭笔立的岩壁之上的“佛”字,高8.85米,宽6.78米,霸占岩面60平方米。
为清同治九年(1870年)云岩弗乘所书,是我国第一大摩岩佛字。
在平整如削的岩壁之上,藤蔓交织,苍翠碧绿,而岩壁中心有一团与四周颜色迥异的橙黄色石纹,组成了一个椭圆形的清晰月影,奇妙的是无论岩石如何风化剥落,其月影依然如故,古人题为“翠屏秋月”。
在丹崖的最左面,岩顶有一块酷似老鹰的巨大怪石,因而人们又称“鹰岩”。
当行人肃立岩前,平心静气,聚精会神,便会听到一片海潮轰鸣之声从岩壁深处传出,因此,这里被称为“海潮音”。

鹧鸪天潼南大年夜佛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