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黯然销魂者,惟别而已。”(江淹《别赋》)作为至情至性的墨客,面临与石友分别时,心中会产生一种不吐烦懑的激情。因此,在中国诗坛上,送别诗一贯是诗家的主要题材。
赠友送别诗紧张为抒写离去之情。稽核其抒怀办法,有直接抒怀与间接抒怀两种办法。
直接抒怀的,如唐墨客高写意境高远的七绝《别董大》: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纭。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诗的前两句以粗犷笔调和白描手腕,绘出一幅北国寒冬图:日暮薄暮,大雪纷飞,于北风狂吹中,唯见遥空断雁,出没寒云,使人难禁日暮天寒、游子何之之感。以秀士而沉沦腐化至此,几使人无泪可下,亦唯如此,故心腹不能为之愉快。这两句以叙景而见内心之郁积,虽不涉人事,已使人如置身于风雪之中,似闻山巅水涯有壮士长啸。联系高下文,可知墨客交情之深厚,别意之凄酸。
接着,作者以豪迈的气势,爽朗的胸襟,叙写离情,勉励朋侪,于一样平常的凄清缠绵、低徊留连,凄凉伤感的情调之外,创造了一种年夜方悲歌的风格,以它的诚挚情意和倔强信念为灞桥柳色和渭城风雨涂上了另一种豪放健美的色彩。
间接抒怀的,又有多种形式。
以喻显情的,如李白景象宏阔、别情深厚的七绝《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涯流。
诗的后两句看起来是写景,但在写景中又包含了一个充满诗意的细节。李白一贯把朋友送上船,船已经扬帆远去,而他还在江边目送远去的风帆,直到帆影消逝在碧空的尽头,可见目送韶光之长。帆影已经消逝了,而李白还在凝望,这才把稳到一江春水在浩浩荡荡地流向远远的水天交卸之处。“惟见长江天涯流”,是面前景象,可是谁又能说是纯挚写景呢?李白的神往,李白对朋友的一片深情,不正表示在这富有诗意的神驰目注之中吗?墨客的心潮起伏,不正像浩浩东去的一江春水吗?
借酒抒怀的,如王维构思风雅、措辞新鲜的七绝《送元二使安西》(又作《阳关曲》、《渭城曲》、《阳关三叠》):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端人。
这首诗在交待了送别韶光、地点和环境气氛后,对如何设宴饯别,宴席上如何频频举杯、殷切话别,以及动身时如何依依不舍,登程后如何瞩目遥望等等一概舍去,只剪取宴会即将结束时对主人的劝酒辞。墨客像高明的拍照师,摄下了最富表现力的镜头和场面。宴席进行了很长一段韶光,酿满别情的酒已喝过三巡,殷勤告别的话已说过多次,朋友上路的时候终于不能不到来,主客之间惜别之情在这一刻都到了顶点,主人这一句彷佛脱口而出的劝酒辞便是此刻强烈、深厚的惜别之情的集中表示。这种安排,很好地写出了送别的深情。借物衬情的,如杜牧坦率朴拙、留恋缠绵的七绝《赠别二首》(其二):
多情却似总无情,唯觉樽前笑不成。
蜡炬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
诗三、四两句描写别情,作者没有正面表现,而是撇开自己,去写告别宴会上那燃烧的烛炬,借物抒怀。墨客常带着感伤的心情去看周围的天下。于是眼中的统统都带上了感伤的色彩。在墨客的眼里,烛炬的烛芯变成了“惜别”之心,烛炬拟人化了。它那彻夜流溢的烛泪,便是在为男女主人公离去而伤心了。结句的“到天明”点出了告别宴饮韶光之长,从侧面表现了墨客不忍分离的笃挚感情。借景抒怀的,如唐墨客刘长卿虚处藏神、用笔神妙的五绝《送灵澈上人》:
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
荷笠带夕阳,青山独归远。
精美如画,是这首诗的明显特点。但这幅画不仅以画面上的山水、人物动人,而且凭画外的墨客自我形象令人回味不尽。那寺院传来的声声暮钟,触动墨客的思绪;这青山独归的灵澈背影,勾惹墨客的归意。耳闻而目送,心思而憧憬,正是隐蔽在画外的墨客形象。他深情,但不为离去感伤,而由于同怀淡泊;他沉思,也不为僧儒殊途,而由于趋归意同。也便是说,这首送别诗的主旨在于寄托着、也表露出墨客不遇而闲适,失落意而淡泊的情怀,因而构成了一种闲淡的意境。此诗如画,其成功的缘故原由亦如画,景致的幽美正由于抒怀的博识。
诗歌分类鉴赏十二讲2:咏史怀古诗
事宜、历史人物、历史陈迹为题材,借登高望远、咏叹史实、怀念古迹来达到感慨兴衰、寄托哀思、托古讽今等目的。这类诗由于多写古人往事,且多用典故,手腕委婉,我们鉴赏时,必须节制几把“钥匙”:
首先,要弄清史实。对作品所涉及的史实和人物一定要有所理解,这就哀求我们要积累一定的历史知识。如下面这首词: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辛弃疾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要鉴赏这首词,我们必须弄懂这几个问题:
一是首句“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有何言外之意?
只要熟习当时的历史,我们就能明白,这里作者翘首遥望江北金兵盘踞区,大有风景不殊、山河改异之感。其弦外之音是中原已非我有了!
于是站在北固楼上,词人不禁兴起了千古兴亡之感,自然引出下文。
二是下片前半部分,作者极力夸奖孙权有何用意?
作者在这里是极力赞颂孙权的年少有为,突出他的盖世武功,其缘故原由是孙权“坐断东南”,形势与南宋极相似,显然作者激情亲切赞颂孙权的不畏强敌,武断抵抗,并战而胜之,正是为了反衬当朝文武之辈的庸碌无能,懦怯偷安。
三是末句用了什么典故?作者在这里想表达什么意思?
读过历史的人都知道,末三句用了两个典故。其一是曹操煮酒论英雄,但在这里,作者进行了改造,将孙权作为三国时期最高级气吞山河的英雄来赞赏,而让曹刘当配角,实在是借凭吊千古英雄之名,慨叹当今南宋无大智大勇之人执掌乾坤。其二是曹操一褒一贬的典故,据《三国演义》说,曹操与孙权第一次对垒,见孙权之威严仪表,就喟叹道:“生子当如孙仲谋,刘景升儿子若豚犬耳。”作者在这里引用了前半句,没有明言后半句,实际上是借曹操之口,讽刺当朝主议的那些大臣们都是刘景升儿子一类的猪狗,这种别开生面的表现手腕,真是曲尽其妙,而又弦外之音,令人叫绝!
其次,办法悟感情。诗家怀古咏史,大致有两种情形,一种是对历史作理性的镇静的阐发,一种是感慨个人的出生,捉住的只是历史的一些影子,感情身分较浓。如元张养浩的小令《山坡羊·潼关怀古》: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犹豫,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这首小令是“借他人羽觞,浇心中块垒”。全词开篇写景,中间抒怀,寄寓着作者的伤心痛惜之情,兴废、盛衰之慨。末端二句,以短小精悍的反对兼同对,极有力地高度概括了封建社会的实质,充分表现了作者爱民如子的崇高精神。作者进行在潼关路上,遐想起关中灾民流落失落所,饿莩各处的悲惨景状,不由地吟出了这两句结论性的诗句。短短八字,概括出了历代王朝更替的普遍规律,力敌千钧,内涵丰富,感情悲愤,全面地戳穿了封建统治者为了私利而坑苦百姓的恶行,精譬警策,振聋发聩,闪耀着高度公民性的光彩。因此,这首小令名为“怀古”,实为“伤今”,表现了词人为百姓叫嚣的年夜胆精神,富有战斗性和现实性。
再者要剖析写法。不同的写法,是由不同的主题决定的。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骚人物。故垒西边,人性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词作开篇三句,突兀而起,将壮阔大江的实景和千古英雄人物的各类历史虚象融成一片,铺开赤壁怀古的背景。引出详细工具后,又宕开一笔,以三个短句描写出气势雄浑的赤壁山水图,极力渲染江山之胜,使人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心潮为之激荡。词人由此顺势而下,以如椽大笔挥写了歇拍两句:“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一壁收束上文,概括出地杰人灵,一壁承上启下,引出怀古核心部分。过片四句,以艺术的夸年夜跳出历史的真实,先将指挥赤壁之战的主帅周瑜安排在燕尔新婚之际,以侧面衬托青年英雄的光彩照人,再着力正面刻画主人公的儒雅从容、指挥若定的大将风姿,画龙点睛般勾画出昔日威武雄壮的赤壁大战。“樯橹灰飞烟灭”六字,精练而形象地将“烈火张天照云海,周瑜于此破曹公”的火烧赤壁的决定性场面画出,令人击节讴歌。此词把写景、咏史、议论、抒怀融为一体,气势旷达,一泻千里,写尽了大江东去的气概,赤壁的雄奇,英雄的从容,景象壮阔,气势磅礴,纵写古今,遥念英雄,年夜方昂扬,豪放旷达,不愧为豪放词的代表作品。(洪方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