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 二次元文化

我常常听朋友跟我抱怨家里人不能理解他的爱好,家里人看到他在看动画就会数落他“二十几岁了还在看这种稚子的东西,你幼不稚子?”。
后来乃至发展为一个亲戚间的笑话,亲戚们都知道他家有个“稚子”的大学生。

本来他也便是抱怨抱怨,图一乐呵。
看动画是自己的事情,别人管不上,也不该管,可别人疑惑得多了,连他自己也有疑问:成年人可不可以看动画?谁看动画谁就稚子么?

这当然不是,动画是面向所有人的艺术,欣赏艺术、理解故事,怎么会稚子呢?

杂感长这么大年夜了你怎么还看动漫幼不幼稚

那为什么别人总认为不可以呢?他们错在什么地方呢?

错在不尊重人

人的爱好千奇百怪,各种各样。

我见过不少收藏手办的朋友,一柜子都是琳琅满目、价格高昂的手办。
我欣赏又倾慕,可他其他朋友对这种爱好是无法理解的:长这么大了,还花这么多钱买这些娃娃、玩具,幼不稚子?

这实在犯了以己度人的缺点。

每个人都有不一样的经历,每个人都有不一样的人生,各式各样的经历让每个人都对事情拥有自己的意见,这些意见来自他们的人生不雅观和代价不雅观,以是对付不同的人而言,一样东西的代价是不一样的。

正所谓“此之甘露,彼之砒霜”,只有自己明白爱好的代价。
别人既不明白来龙去脉,也不睬解换位思考,就断言“动画稚子”,这种人给的评价,对我们有什么意义?

错在逻辑有问题

许多人的大脑纯挚直白,认为动画漫画都是稚子的,只能给小孩子看的,这是非常愚蠢和粗浅的论断。

“稚子”一词用语形容思想上的不成熟,可漫画、动画和电影、书本一样,都是故事的载体,只是一种记载故事的文体、表达故事的办法。

都是笔墨的载体,你能说一张A4纸比一张B5纸稚子?

批驳文体的稚子,就好比批驳技能有罪一样荒谬。
技能无罪,利用技能犯罪的人才有罪,同样的,文体不稚子,稚子的是文体记载的故事。

可书本中也有一类“童话书”,难道“书”这一事物便是稚子的了?

那些批驳“动画稚子”的人,根本没故意识到自己到底在评价什么,而因此偏概全地攻击动画这一故事载体,进而认为所有动画的故事都是稚子的。

针对一个载体来评论辩论幼不稚子,相称于一杆子打翻一船人,是思想错在论证上的缺点

退一万步,我们正在不雅观看一部内容非常稚子的、面向0-3岁婴幼儿童的动画,然后一个人忽然跑出来说:哦!
你看这么稚子的动画!
你也很稚子!

说这种话的人,时常是不知道他自己在说什么的。

鲁迅师长西席在文章《论辩的魂灵》中讽刺过一些人的逻辑:

“你说甲生疮。
甲是中国人,你便是说中国人生疮了。
既然中国人生疮,你是中国人,便是你也生疮了。
你既然也生疮,你就和甲一样。
而你只说甲生疮,则竟无自知之明,你的话还有什么代价?”

明眼人已经看出来了,彼时彼刻,恰如此时此刻。

你说这动漫稚子。
我看这动漫,你就说我稚子了。

人的观点是可以如此大略的定义,那也不会有“人性繁芜”的说法,哪怕我们在做十分屈曲和稚子的事情,也不即是我们是稚子的人。

我们能从一个人“稚子”推导出他会做稚子的事情,但不能从他做了稚子的事情来推出他是个稚子的人。

比方说一个人乐善好施,这在信奉“人性本恶”的人眼中是稚子的,然后他就如此推断此人稚子,那他便是稚子的人了?

代价不雅观不对头还以偏概全的人,他的话有什么代价?

碰着这种人,怎么办?

事实上,对动画的“鄙视”实在也发生在其他的亚文化上。

动画和漫画,可以大略地将它归入ACGN文化(海内可约即是二次元文化),这种文化本身不受主流接待,它与其他亚文化都存在被妖魔化和歪曲的征象。

文化的偏见成因繁芜,与地理、基因和代价不雅观都有联系。
主流文化对付小众文化有天生的不屑,这种态度一贯在潜移默化地加大主流文化对小众文化的偏见。

亚文化“难以被人理解”是难以调和的抵牾,想让抱有偏见的人理解自己是险些不可能的事情。
那我们该怎么做呢?

尊重自己就可以了。

这不是对小众文化的左袒,也不是对主流文化的妥协,老实地对待自己的爱好,是对自己最大的尊重。

下一次,如果还有人由于动画的事情讥笑你,不要生气,不要愤怒,只需轻描淡写地说一句“与你无关”,每每就可以把许多恶语和偏见呛回嘲笑者的肚子里。

或者来句“干你X事”也不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