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这个看似普通的节气,在苏轼的笔下却变得生动而富有诗意。
他的一首《冬至日独游吉祥寺》不仅写尽了冬至的冷落,更展现了他独特的苏子风范。

《冬至日独游吉祥寺》

(宋)苏轼

井底微阳回未回,萧萧寒雨湿枯荄。

冬至苏轼很冷门的一首小诗写尽冬至的萧瑟苍凉流传至今

何人更似苏役夫,不是花时肯独来。

苏轼这首诗写于农历1072年11月10日,创作地点是浙江省杭州市的吉祥寺。

诗中的“井底微阳回未回,萧萧寒雨湿枯荄”,描述了冬至的景象。
冬至这一天,阳光微弱,寒风萧瑟,小雨洒在枯萎的草地上,显得格外冷落。
“枯荄(gāi)”意为“干枯的草根”。

然而,苏轼并没有沉浸在这种冷落之中,反而以一种独特的视角和情绪去描述这个节气。

“何人更似苏役夫,不是花时肯独来”,苏轼自问自答,表达了他对冬至的独特感想熏染。
他以自己为例,表明纵然不是在花开的时节,他也乐意独自前来欣赏这冬日的景象。
这种豁达和乐不雅观的人生态度,正是苏轼的苏子风范所在。

苏轼的这首诗虽然冷门,但却是他浩瀚诗篇中的一抹亮色。
它以简练的措辞、生动的描写和深刻的情绪表达,展现了苏轼对冬至的独特感想熏染和对生活的热爱。
同时,这首诗也通报出一种孤芳自赏、淡泊名利的人生态度。

冬至之日,天寒地冻,万物凋零。
然而,在这肃杀的时令里,苏轼却选择独游吉祥寺。
他的身影在寒风中摇荡,如同一株孤芳自赏的梅花,散发着淡淡的暗香。

诗中的“花时”一词,字面意思是百花盛开的时节,而另一方面,又可以暗喻尘凡的繁华与热闹。
别人都趋名逐利,只有苏轼乐意洗却铅华、独享幽寂。

在吉祥寺的宁静之中,苏轼或许在思考着人生的真谛。
他看到了世间的骚动与鼓噪,也看到了自己的孤独与坚韧。
人生的意义不在于追求名利与繁华,而在于坚守自己的崇奉与追求,在孤独中探求真正的自我实现内心的宁静与平和。

在这个物欲横流、民气暴躁的时期我们更须要学习苏轼这种孤芳自赏、淡泊名利的人生态度。
我们该当学会在鼓噪中保持内心的宁静在追求中实现自我的代价。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理解人生的意义活出真正的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