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

高高的树木不幸时常受到狂风的吹袭,沉着的海面被吹得不住地波浪迭起。

宝剑虽利却不在我的手掌之中,无声援之力而结交很多朋友又有何必?

你没有瞥见竹篱上面那可怜的黄雀,为躲避凶恶的鹞却又撞进了网里。

诗词日历  曹植野田黄雀行

张设罗网的人见到黄雀是多么欢畅,少年见到挣扎的黄雀不由心生怜惜。

拔出利剑对着罗网用力挑去,黄雀才得以飞离那受难之地。

振展双翅直飞彼苍莽的高空,获救的黄雀又飞来向少年表示谢意。

注释

野田黄雀行:《乐府诗集》收于《相和歌·瑟调曲》,是曹植后期的作品。

悲风:凄厉的寒风。

扬其波:掀起波浪。
此二句比喻环境凶险。

利剑:锋利的剑。
这里比喻权势。

结友:交朋友。
何须:何必,何用。

鹞(yào):一种非常凶恶的鸟类,鹰的一种,似鹰而小。
罗:捕鸟用的网。

罗家:设罗网捕雀的人。

捎:挥击;削破;撤除。

飞飞:自由翱翔貌。

摩:靠近、切近亲近。
“摩苍天”是形容黄雀飞得很高。

创作背景

此诗选自《曹植集》卷六。
史载,建安二十四年(219年),曹操借故杀了曹植亲信杨修,次年曹丕继位,又杀了曹植知友丁氏兄弟。
曹植身处动辄得咎的困境,无力救助朋侪,深感愤忿,内心十分痛楚,只能写诗寓意。
他苦于手中无权柄,故而在诗中塑造了一位“拔剑捎罗网”、拯救无辜者的少年侠士,借以表达自己的心曲。

赏析

全诗可分两段。
前四句为一段。
“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两句以比兴发轫,出语惊人。
《易》曰:“挠万物者莫疾乎风。
”(《说卦》)谚曰:“树大招风。
”则高树之风,其摧折毁坏之力可想而知。
“风”前又着一“悲”字,更加强了是日然景不雅观所具的主不雅观感情色彩。
大海无边,波涛山立,风吹浪涌,楫摧樯倾,它和首句所描述的恶劣的自然环境,实际是现实政治气侯的象征,弯曲地反响了官场的险恶风涛和政治上的挫折所引起的作者内心的悲愤与忧惧。
正是在这样一种政治环境里,在这样一种心情支配下,作者痛定思痛,在百转千回之后,满怀悲愤喊出了“利剑不在掌,结交何须多”这一自身痛楚经历所得出的结论。
没有权势便不必交友,这真是石破天惊之论!
无论从传统的不雅观念,无论从一样平常人的生活实际,都不能得出这样的结论来。
儒家一向强调“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论语·学而》)强调“四海之内皆兄弟”(《论语·颜渊》)。
从《诗经·伐木》的“嘤其鸣矣,求其友声”到本日民间流传的“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都是强调朋友越多越好。
然而,正是由于它的不合常情常理,反而有了更加强烈的震荡力量,更加深刻地反响了作者内心的悲愤。
从曹集中《赠徐干》“亲交义在敦”、《赠丁仪》“亲交义不薄”、《送应氏》“念我平生亲”、《箜篌引》“亲友从我游”等等诗句来看,作者是一个喜交游、重交情的人。
这样一个风骚倜傥的翩翩佳公子,如今却大声呼喊出与自己本性完备扞格难入的话来,不但用以自警,而且用以告诫众人,则其内心的悲苦激烈、创巨痛深,正是不言可知。

“不见篱间雀”以下为全诗第二段。
无权无势就不必交友,这当然不是作者内心的真实思想,而是在分外情形下所发出的悲愤至极的牢骚。
这个不雅观点既无法被读者接管,作者也无法引经据典加以论证。
因此他采取寓言手腕,用“不见”二字引出了持剑少年救雀的故事。
这个故事从表面看,是从反面来论证“利剑不在掌,结友何须多”这一不易为人接管的不雅观点,而实际上却是紧承上段,进一步抒写自己内心的悲愤感情。

黄雀是温驯的小鸟,加上“篱间”二字,更可见其并无冲天之志,不过在篱间嬉戏度日而已。
然而便是这样一只于人于物都无所害的小鸟,竟也不能见容于众人,设下罗网,放出鹞鹰,必欲驱捕逐得而后快。
为罗驱雀的鹞鹰何其凶暴,见鹞投罗的黄雀何其可怜,见雀而喜的罗家何其低劣。
作者虽无一字褒贬,而感情已深融于叙事之中。
作者对掌权者的痛恨,对无辜被害的弱小者的同情,均不难于词句外得之。

作者又进而想象有一手仗利剑的少年,抉开罗网,放走黄雀。
黄雀去世里逃生,直飞云霄,却又从天空俯冲而下,绕少年盘旋飞鸣,感谢其救命之恩。
显然,“拔剑捎罗网”的漂亮少年实际是作者想象之中自我形象的化身;黄雀“飞飞摩苍天”所表现的轻快、愉悦,实际是作者在想象中补救了朋友急难之后所感到的轻快和愉悦。
诚然,这只是作者的抱负而已。
在现实中无能为力,只好在抱负的虚境中求得心灵的解脱,其情亦可悲矣。
然而,在这虚幻的想象中,也潜藏着作者对布罗网者的愤怒和反抗。

曹植诗歌的特点,钟嵘《诗品》的“骨气奇高,辞采华茂”八个字最为确评,也最常为人引用。
但就这首《野田黄雀行》而言,“骨气”(思想内容)确实是高的,而辞采却说不上“华茂”。
从总体上看,这首诗更具有汉乐府民歌的朴实风味。
首先,拔剑捎网、黄雀谢恩这一情节,就明显受汉乐府民歌中许多带寓言色彩的作品的影响。
西汉《铙歌》十八曲中《艾如张》一曲有“山出黄雀亦有罗,雀已高飞奈雀何”之句,对此篇构思的启示,更是显然。
其次,此诗的词句也多朴实无华。
“罗家得雀喜,少年见雀悲”这种句式完备是纯粹的口语,“黄雀得飞飞,飞飞摩苍天”二句中的叠字及顶真修辞手腕也都是乐府民歌中常见的。
这些朴实的词句和诗歌所要表现的内容正相适应,如果故意雕琢,其动听的力量大概倒反而会减退了。
于此可见曹植这个才高八斗的作家向民歌学习所取得的造诣。

名家点评

刘勰:“格高才劲,且长于讽谕。
”(《文心雕龙·隐秀》)

刘履:建安之间朝廷衰乱,而群雄竞起,天下贤才每每失落身自陷,不获遂其所志。
思王于此时欲收纳以为己辅,惜乎有所扼腕,而权力不敷以拯拔之,故作此以自见。
不雅观其词气纵逸,几失落古雅遗韵。
稽之脾气,颇有任侠之偏,本非可取。
然其间亦有冲动人者,故特存之而并著其说,以为学诗者之鉴。
(《选诗补注》)

梅鼎祚:其文意言重友义,而救其急难。
以雀见鹞投罗为喻。
若萧毂止咏雀而已,汉铙歌曲亦有《黄雀行》,不知与此同否。
《谈艺录》曰:“气本尚壮,亦忌锐逸。
魏祖云:‘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义士晚年,壮心不已。
’犹暧暧也。
陈王《野田黄雀行》譬如锥出囊中,大索露矣。
”(《古乐苑》卷二十)

谭元春:无君子心肠,无仙佛行为,无少年意气,而长于风雅者,未之有也。
(《古诗归》)

王夫之:“罗家得雀喜”二语,偷势设色,尤妙在平叙中入转一结,悠然如东风之微歇。
(《古诗评比》)

陈祚明:此应自比黄雀,望援于人,语悲而调爽。
或亦有感于亲友之蒙难,心伤莫救。
(《采菽堂古诗选》)

张玉榖:此叹权势不属,有负深交望救之诗。
首四,以树高多风,海大扬波,比起有权势之易于为力,即折到既无权势,空说结交之羞,点醒作意。
而无权势只借剑不在掌作瘦语,露而不露。
“不见”六句反顶“利剑”句,将少年救雀,指出振弱除暴浸染,文势展拓。
末二,以雀知感谢,为人必知恩写影,而己之不能如此,更不缴明,最为超脱。
(《古诗赏析》卷九)

朱乾:自悲友朋在难,无力援救而作。
犹前诗(《箜篌引》)“久要不可忘”四句意也。
前以望诸人,此以责己也。
风波以喻险患,利剑以喻济难之权。
(《乐府正义》)

胡适:这种爱自由,思解放的生理,是曹植的诗的一个中央意境。

曹植(192-232),字子建,沛国谯(今安徽省亳州市)人。
三国曹魏著名文学家,建安文学代表人物。
魏武帝曹操之子,魏文帝曹丕之弟,生前曾为陈王,去世后谥号“思”,因此又称陈思王。
后人因他文学上的成绩而将他与曹操、曹丕合称为“三曹”,南朝宋文学家谢灵运更有“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独占八斗”的评价。
王士祯尝论汉魏以来二千年间诗家堪称“仙才”者,曹植、李白、苏轼三人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