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羁旅思想情怀

古人常常看到大雁,春天往北飞,秋日往南飞,在古人的眼中,大雁彷佛总是在天上飞,就像羁旅之人一样,总是在路上,颠沛流离。
以是大雁这一意象就和羁旅的愁怀和思乡之情联系到一起了。

比如唐代著名墨客韦应物的五绝《闻雁》:故宅眇何处?归思方悠哉。
淮南秋雨夜,高斋闻雁来。

纵目远去,家乡在哪里呀?这归思的痛惜愁绪刚在心间萦绕。
淮南这秋日漫漫永夜寒雨潇潇,独做在楼阁上的书房入耳见北飞的雁声阵阵传来。
韦应为是长安京兆人,在淮南做官,“故宅眇何处?归思方悠哉。
”点出了归思,“淮南秋雨夜,高斋闻雁来。
”本来就在这秋季的绵绵雨夜思念家乡了,又听到雁声阵阵传来,更加深化了他的思乡之情。
“雁”这一意象就和思乡之前联系在一起了。

又如中唐墨客刘禹锡的《秋风引》:何处秋风至?萧萧送雁群。
朝来入庭树,孤客最先闻。

大年夜雁在古典诗歌中的三种含义

秋风不知道是从哪里吹来的,落木萧萧,送来了一群大雁。
萧萧的秋风一大早就吹过庭院的树木,这是我这孤独的羁旅之人最先听到的声音啊。
刘禹锡生平很晦气,他曾经参加过改造,永贞元年(805年)三月,宦官俱文珍联合裴钧等人,迫使唐顺宗立李纯为唐太子。
王叔文随后与西川节度使韦皋破碎,韦皋投靠太子一方。
八月,扶立唐宪宗登基,以唐顺宗为太上皇,是为“永贞内禅”。
王叔文贬为渝州司户,元和元年(806年)赐去世。
王伾被贬为开州司马,不久病去世。
韩泰、陈谏、柳宗元、刘禹锡、韩晔、凌准、程异及韦执谊等八人,先后贬为边远八州司马,史称“二王八司马”。
二王(王叔文、王伾)前后掌权146天,史称“永贞改造”。
刘禹锡是洛阳人,末了贬到南方去,阔别自己的家乡。
因秋风萧萧北雁南飞触动了他的思乡之情。
墨客特殊提到雁,由于雁是和思想情怀联系到一起的。

又如唐代墨客赵嘏的五言绝句《寒塘》:晓发梳临水,寒塘坐见秋。
乡心正无限,一雁度南楼。

清晨起来临水梳弄头发,望着寒塘水面,知是秋日到来的景象。
思乡的心绪无限地浓厚,一只大雁飞入南楼。
墨客在惦记家乡的时候看到一只大雁飞过,将这大雁和思乡的愁绪连到一起。

再如唐代墨客温庭筠的《瑶瑟怨》:冰簟银床梦不成,碧天如水夜云轻。
雁声远过潇湘去,十二楼中月自明。

秋日的夜晚床席冰冷梦也难以做成,天空碧蓝如水夜云轻盈 。
雁声凄厉远远地飞过潇湘去,十二楼中的明月空自放光明。
诗所写的是梦不成之后之所感、所见、所闻的情景。
全诗象是几种衔接紧密的写景镜头,表现了女主人公的生理活动和思想感情。
雁声渲染了一种和主人公离怨感情和羁旅情怀的情调和氛围。

第二,表示兄弟姐妹

雁除了表示羁旅情怀和思乡之情外,还常日用来表示兄弟姐妹,由于大雁在天空中飞的时候常日按一定的顺序拍成“一”字或排成“人”字。
故常日有雁行和雁序之说,犹如兄弟姐妹的次序一样,以是古诗中的“雁”这一意象也有兄弟姐妹之意。

比如唐朝墨客钱起的《李四劝为尉氏尉,李七勉为开封尉(惟伯与仲有令誉)》:美政惟兄弟,时人数俊贤。
皇枝双玉树,吏道二梅仙。
自理尧唐俗,唯将礼让传。
采兰花萼聚,就日雁行联。
黄绶俄三载,青云未九迁。
庙堂为宰制,几日试龙泉。

这首诗的名字有点长,有点拗口,说的是兄弟两个,一个排行老四,一个排行老七。
两个人都做县尉,一个是尉氏尉,一个做开封尉。
“采兰花萼聚,就日雁行联。
”这里雁便是兄弟的意思。

又如白居易的《望月有感》:时难年荒世业空,弟兄羁旅各西东。
田园寥落兵戈后,骨肉流落道路中。
吊影分为千里雁,辞根散作九秋蓬。
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

战乱灾荒先人家当荡然落空,弟兄流落寄居他乡各西东。
战乱过后田园荒漠寥落,亡命途中骨肉同胞流落离散。
顾影自怜好象离群的旅雁,行踪不定酷似无根的秋蓬。
同看明月,分散的亲人都会伤心落泪,一夜思乡心情五地相同。
这首诗在写经乱之后,怀念诸位兄弟姊妹。
“吊影分为千里雁,辞根散作九秋蓬。
”这里的雁就表示骨肉同胞兄弟姐妹。

第三,代指书信

雁这个意象之以是“书信”这一层意思,来自于苏武牧羊这一故事,说是苏武苏武出使匈奴被扣留,匈奴贵族多次威胁困惑,欲使其屈膝降服佩服,苏武没有屈从,匈奴人把苏武流放到人迹罕至的贝加尔湖边,苏武还是齐心专心想回汉朝,大汉天子知道后派出使节到匈奴去要人,斥责匈奴人把苏武流放了,匈奴人刚开始不承认,大汉青鸟使骗他说苏武把信绑到大雁腿上给我们说了。
此后大雁这个意象便和书信联系到一起。

如南北朝期间王僧孺的《咏捣衣诗》:足伤金管遽,多怆缇光匆匆。
露团池上紫,风飘庭里绿。
下机骛西眺,鸣砧遽东旭。
芳汗似兰汤,雕金辟龙烛。
散度广陵音,掺写渔阳曲。
别鹤悲不已,离鸾断还续。
尺素在鱼肠,寸心凭雁足。
这里的雁足便是书信的意思。
其余表达书信的还有\公众鱼\"大众这一意象。

又如明代沈鲸的《双珠记·月下相逢》曲词:“浩荡风尘阻雁鱼,相逢骨肉共欷歔。
”,这里雁鱼也指书信。

还有明末清初弹词《天雨花》:“虽有父,身去远,雁足南凭”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