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着打开度娘,搜索翻译,定睛一看,咦,不对呀,怎么翻译会比原文多出那么多东西,明明原文没有说呀。
如果大家在学习古诗时也有这样的迷惑,解释大家是学习的有心人。本日呢,
在古诗词里,“不完备句”特指没有谓语,或谓语不全的句子。
诗词是精髓精辟的措辞,要在规定字数内,表现掌上河山的画面。那么就会涌现“不完备句”。(王力《诗词格律》)
这个定义,有两点值得大家把稳:
1.这个定义虽然针对的是“谓语”。但我们清楚,古代汉语里省略主语、宾语、介词的征象是很普遍的,古诗词算古代汉语范畴,以是它实在默认了主语、宾语省略征象的存在。
2.古诗还有名词性词组便是一句话的句子。如:
①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天净沙·秋思》)
②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商山早行》)
这两个例句有谓语动词吗?没有!
但我们真的不知道作者想表达什么吗?也不是,就算没有动词,我们也能把一堆名词连缀成完全的画面(这是我们小学时候就会的技能)。
当然,古诗词的难以理解不在于我们能不能把画面拼接起来的问题,而在于某些“不完备句”具有一定的“迷惑性”,不妨看下面一首诗:
春日忆李白
杜甫
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
【注】①庾开府:指庾信。在北周官至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司马、司徒、司空),世称庾开府。②鲍参军:指鲍照。南朝宋时任荆州前军参军,世称鲍参军。
颔联“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如果不管高下文和标题直译,就会变成:清新的庾开府,俊逸的鲍参军。跟“春日忆李白”无关不说,而且顿失落诗歌的蕴藉美和简约美。
颔联精确理解该当是:李白的诗作既有庾信诗作的清新之气,也有鲍照作品那种俊逸之风。我们看到,这个翻译跟原诗比较,意思上完全很多,既补充了工具“李白的诗”,也补充了谓语构造“既有……也有”。
讲到这里,有的同学可能会问,这古诗欺骗性也太强了吧,不仅有倒装,而且还有不完备句。刚才的“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如果不阐明,真的很随意马虎理解错。
那么下面,
1. ★★不要把古诗的句子当成正常句子,而应以词(或词组)为单位,思考词之间关系和每个词的语法角色。
比如《春日忆李白》“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两句,“渭北”和“江东”在句子中的语法角色该当是地点状语。
2.格律诗颔联和颈联出句和对句常是同一句型。刚才举的格律诗例子基本都表示了这一点,不再赘述。
3.主语被省略,实在想不到,试试代入墨客或他惦记的人。如:
送何遁隐士归蜀
梅尧臣
东风入树绿,童稚望柴扉。远壑杜鹃①响,前山蜀客归。
到家逢社燕,下马浣征衣。终日自临水,应知已息机②。
【注】①杜鹃,别号子规。②息机:摆脱琐事杂务,停滞世俗活动。
这是北宋墨客梅尧臣的临别赠诗。颈联“到家逢社燕,下马浣征衣”两句真实主语是朋侪,墨客想象朋侪归家喜逢家乡的燕子,一洗征尘轻松愉悦,寄托了对朋侪诚挚的祝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