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故意思的是,诗词中一样平常写“桂花”都称之为“桂花”,只有相对少量的诗词中,才改“桂花”称呼为“桂子”。但便是在这样少量的诗词中,含有“桂子”的诗词是金句迭出,朗朗上口,这就非常值得学习了。
1. 桂子月中落,天喷鼻香云外飘,宋之问提起杭州,绝大多数人的第一印象是西湖。但你要问唐代墨客宋之问,得到的答案就未必是西湖,而是两个,“钱塘潮”和“桂花”。他在《灵隐寺》一诗中,用极其华美的辞藻,描写了这两个杭州的象征:
鹫岭郁岧峣,龙宫锁寂寥。
楼不雅观沧海日,门对浙江潮。
桂子月中落,天喷鼻香云外飘。
扪萝登塔远,刳木取泉遥。
霜薄花更发,冰轻叶未凋。
夙龄尚遐异,搜对涤烦嚣。
待入晒台路,看余度石桥。
桂子月中落,天喷鼻香云外飘
一句,“楼不雅观沧海日,门对浙江潮”,就算是豪放如诗仙,也不过如此。海上日出的盛况,钱塘江潮的澎湃,尽在这句诗中。
而“桂子月中落,天喷鼻香云外飘”,则是写给桂花的。前半句,当然是出自一个俏丽的传说,人间的桂花,是移栽自嫦娥仙子的月宫。而后半句,则是赞赏桂花的喷鼻香味,是从云外飘来的天喷鼻香。所谓“云外”,当然是指仙宫。
这句值得研究的是,为什么是“桂子月中落”,而不是“桂花月中落”?当然首先是五言律诗平仄的哀求,这句“桂子月中落,天喷鼻香云外飘”要知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如果是“桂花月中落”,则变成了“仄平平平仄”,就不知足五言诗格律哀求了。
其次,称“桂花”为“桂子”,表现了墨客对桂花的溺爱。就像大文豪苏轼,一定要把西湖称之为“西子湖”一样。
值得把稳的是,诗仙李白的诗,豪放无比。宋之问的这首诗,其豪放程度丝毫不亚于李白,而且有李白所没有的格律。比如,末了一句,“待入晒台路,看余度石桥”,写得是既豪放,又有律诗的平仄感。
2. 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白居易在大墨客白居易眼中的杭州,可能“西湖”、“桂花”和“钱塘潮”三者同等主要。虽然他写过多首关于“西湖”的诗。但是,在他最主要的“组诗”,《忆江南》中,却没有提及“西湖”,而是提及了“桂花”和“钱塘潮”,这首《忆江南·其二》,全诗为:
江南忆,最忆是杭州。
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
何日更重游。
山寺月中寻桂子
“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嬉戏天竺寺,在中秋佳节,探求那醉美的桂花;登上郡亭,枕卧其上,远远欣赏那迎面而来的钱塘江大潮。
这半句“山寺月中寻桂子”利用了“桂子”,而不是“桂花”,其紧张考虑依然是平仄的哀求。这句“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的格律哀求是“仄仄平平平仄仄,平仄仄仄平平”,如果是“桂花”,则不知足平仄哀求。
其次,一个“山寺月中寻桂子”,这里的“月中”,虽然是指农历八月中,即中秋节之意。但实际上并不妨碍我们想象成“月宫中”,这句诗就可以理解成,我从山寺走走啊,一贯走到月宫,到月宫里去探求桂花仙子。一个“桂子”,我们可以想象成“桂花仙子”,这是对桂花最最完美的想象。
3. 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柳永宋代大词人柳永是婉约派确当家词人,出自他手的随处颂扬的婉约词比比皆是。但唯有这首《望海潮》,写得极其奢华,极其豪放。如果柳三变生平只写过这一首词,那么他也将青史留名,而且会被当作豪放派词人。这首《望海潮》,全词如下:
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
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
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
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
重湖叠巘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
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
千骑拥高牙,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
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誇。
重湖叠巘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
为什么说这首词写得豪放?由于整首词都是在航拍,都是长镜头、大场面。
“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全体杭州,到处都是烟云锁杨柳,到处都是画桥映水,到处都是东风卷绣帘,到处都是翡翠幕旗飘荡。居民更是多得让人惊奇,差不多有十万户之多。
“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那些高耸入云的树木,环抱着钱塘江的沙堤;钱塘江里潮水彭湃,浪花像霜雪一样洁白翻滚;而且钱塘江的宽广,犹如天然的沟壑,无边无涯。
“重湖叠巘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西湖有内外重湖,围在西湖四周的是重重叠叠的山峰。这里,全体秋日,都有盛开不败、天外飘喷鼻香的桂花;这里也有连绵数十里的亭亭玉立、规模伟大的荷花。
在这句,“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里,利用“桂子”代替“桂花”的紧张缘故原由是为了避免重复。不信,你读读“有三秋桂花,十里荷花”,就知道还是“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好,朗朗上口啊!
一句,“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前半句是说桂花韶光上花期之长,后半句是说荷花地理上的规模之盛,对仗非常完美。
4. 禹门已准桃花浪,月殿先收桂子喷鼻香,辛弃疾大词人辛弃疾的这首《鹧鸪天 其七 送廓之秋试》,是一首送朋侪参加科举考试的应景大作。这首词,稼轩居士学究天人,基本上把与科举高中干系的典故引用了一个遍,寓意满满,祝福满满:
白苧新袍入嫩凉。春蚕食叶响回廊。
禹门已准桃花浪,月殿先收桂子喷鼻香。
鹏北海,凤朝阳。又携书剑路茫茫。
明年此日青云去,却笑人间举子忙。
月殿先收桂子喷鼻香
“禹门已准桃花浪,月殿先收桂子喷鼻香”,前半句是“鲤鱼跃龙门”的典故,“禹门”,即“龙门”,而“桃花浪”,即鲤鱼乘桃花浪跃龙门中的“桃花浪”。后半句是“蟾宫折桂”的典故,其寓意便是科举高中。
同样,这里利用的是“桂子”而不是“桂花”,首先也是为了避免和前半句中的“桃花”的“花”字重复。
“鹏北海”,寓意是“大鹏一日同风起,平步青云九万里”;而“凤朝阳”,即“丹凤朝阳”,比喻人才找到了自己的用武之地。
“明年此日青云去”,引申自“青云直上”之意。
当然了,最美的还是这句,“禹门已准桃花浪,月殿先收桂子喷鼻香”,既寓意满满,又唯美绮丽,一石二鸟。特殊是个中的“桂子喷鼻香”,比“桂花喷鼻香”要持重得多,适宜这种送考的场合。
5. 凉天如水夜澄鲜,桂子风清嫩去眠,朱淑真不谋而合的,两位史上最伟大的女词人李清照和朱淑真都非常喜好“桂花”。易安居士对“桂花”的评价是“何须浅碧深赤色,自是花中最高级”,而朱淑真对“桂花”的评价也何其相似,“也无梅柳新标格,也无桃李妖娆色”,两人都认为,“桂花”无需在颜色上去跟百花争是非,“一味恼人喷鼻香,群花争敢当”。朱淑真的这首《秋夜二首·其二》,也是对“桂花”发自内心的喜好:
凉天如水夜澄鲜,桂子风清嫩去眠。
多谢嫦娥知我意,中秋未到月先圆。
凉天如水夜澄鲜,桂子风清嫩去眠
“凉天如水夜澄鲜,桂子风清嫩去眠”,“凉天如水”形容秋日的夜晚清凉明净,犹如水一样平常清澈。“夜澄鲜”则描述了夜色的清新和美好。“桂子风清”指的是桂花的喷鼻香气随风飘散,带来了清新宜人的觉得。“嫩去眠”则表达了由于夜晚的美景和喷鼻香气,使得墨客感到精神振奋,无法去睡觉。
在“桂子风清嫩去眠”中,“嫩去眠”,本来便是一种小儿女的娇嗔态,当然是用“桂子”显得更加亲密。以是,用“桂子风清嫩去眠”比“桂花风清嫩去眠”要好很多。
“多谢嫦娥知我意,中秋未到月先圆”,实在,这里除了“中秋未到月先圆”,还有多谢从月宫移植来的桂子,一起让我“嫩去眠”。
总之,相较于“桂花”,“桂子”的称呼更加亲密,更表达了墨客对“桂花”的溺爱,就像苏东坡称“西湖”为“西子湖”一样。
6. 风揭莲花白起,月筛桂子黄喷鼻香,白玉蟾秋日不一定都是风凉,有时候也会有秋热,号称“秋老虎”。宋代玄门南宗创始人白玉蟾就感想熏染过这种秋热,虽然到了“桂子黄喷鼻香”的时节,但依然热得让人无法就寝,让墨客有幸感想熏染这秋夜的美。这首诗是《秋热》:
槐窗过两顷雨,竹榻无一张凉。
风揭莲花白起,月筛桂子黄喷鼻香。
月筛桂子黄喷鼻香
“槐窗过两顷雨,竹榻无一张凉”,俗话说,“一层秋雨一层凉”,但有些时候也会违反规律。比如,这首诗里,墨客是坐在表面是大槐树的窗下,又刚刚下过大雨;但墨客依然感想熏染不到清凉,室内的竹席,没有一张是风凉的。
无奈,墨客只好起身外出寻凉。“风揭莲花白起,月筛桂子黄喷鼻香”,这里的“风揭”意味着风轻轻地吹起,使得莲花的白色显得格外光鲜;“莲花白起”形容的是莲花在风中摇荡,其白色更加能干。“月筛”则是指月光透过桂花树的枝叶,犹如筛子一样平常,将光点洒落下来;“桂子黄喷鼻香”则是指桂花在月光的映照下,金黄色的花瓣散发出迷人的喷鼻香气。
这首诗不是律诗,对格律的屈服不是很好。这句“风揭莲花白起,月筛桂子黄喷鼻香”中的“桂子”,紧张是为了避免跟前半句中“莲花”的重复。
一句,“月筛桂子黄喷鼻香”,这可能是秋夜最为迷人的景致。春天也有“月筛华影”,夏天也有“月筛竹影”,但都没有“月筛桂子”的“黄喷鼻香”。易安居士评价桂花的喷鼻香味,“自是花中最高级”,毫无过分!
7. 满阶竹影扫斜阳,一枕秋风桂子喷鼻香,黄庚秋季的两大神花,一是菊花,二是桂花。虽然菊花象征了君子和隐士,但由于地域的关系,江南人爱桂花愈甚于菊花。由于桂花代表了光鲜的地域特点,象征了他们的故乡。元代墨客黄庚是浙江晒台人,很明显,他的家乡,秋季也桂花为代表。这首《睡起》,带着他浓浓的思乡感情:
满阶竹影扫斜阳,一枕秋风桂子喷鼻香。
梦里不知身是客,觉来依旧在他乡。
满阶竹影扫斜阳,一枕秋风桂子喷鼻香
“满阶竹影扫斜阳,一枕秋风桂子喷鼻香”,这里的“满阶竹影扫斜阳”描述了一幅宁静的傍晚景象,落日的余晖洒在台阶上,竹影随着微风轻轻摇荡,仿佛在轻扫着斜阳。而“一枕秋风桂子喷鼻香”则形容秋风吹拂,带来了桂花的喷鼻香气,这种喷鼻香气伴随着墨客进入梦乡,给人一种宁静而舒适的觉得。
“梦里不知身是客,觉来依旧在他乡”,只有在梦里,墨客才能回抵家乡,自然是不知道实际上他还是客居他乡;等到他复苏过来时,才创造自己依然是身处他乡。家乡的欢声笑语,只不过是梦一场而已。
一句,“一枕秋风桂子喷鼻香”,江南人尤其爱桂,称“桂花”为“桂子”是天经地义,是一种表达溺爱的办法。为什么墨客在梦里会回到了故乡,当然是由于他乡和故乡相似的秋风,更加相似和亲近的桂子,让他以为自己已经身在家乡了。
一句,“满阶竹影扫斜阳,一枕秋风桂子喷鼻香”,竹子虽然不是江南特有的,但也是江南的特色之一;而桂子则是江南独占的特色,让墨客“梦里不知身是客”,就十分正常了。
8. 三秋桂子月中落,万里潮头天上来,郑洪对付那些旅游菜鸟来说,杭州的象征便是西湖;而对付旅游达人来说,象征杭州的确是“云外飘喷鼻香”的桂花,和“雷霆万钧、雷霆万钧”的浙江潮。元代墨客郑洪的《寄静庵》,再次声明了这两个象征:
钱唐三百六十寺,南北两峰图画开。
三秋桂子月中落,万里潮头天上来。
金汤故国旌旗暗,锦绣新城鼓角哀。
大法一丝悬九鼎,雨花飞绕讲经台。
三秋桂子月中落
“三秋桂子月中落,万里潮头天上来”,这句是大墨客白居易的那句著名的“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的再一次演绎。
白居易只是用叙事的办法,描写了杭州的两大象征。而这里,墨客确是用夸年夜的手腕,渲染了这两大象征。
“三秋桂子月中落”,我们只看字面意思,那一定是全体秋日,黄金的桂花,一片一片的,从月宫中落下,让人如在瑶池。
当然了,它的实际意思却是,桂花在秋日盛开,在中秋节飘飘而下。这里的“月中”,指的是八月中旬。但不妨碍我们理解成“从月宫中落下”,实际上是墨客故意而为之,给读者创建了一个绮丽的瑶池。
“万里潮头天上来”,一个“万里潮头”,形容大潮来势,侵略的间隔之远;一个“天上来”,形容大潮来临时,“雷霆万钧”的气势。
都远频年夜墨客白居易的“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更加夸年夜。
末了说一句,“三秋桂子月中落”的平仄规律是“仄平平仄仄平平”,如果是“三秋桂花月中落”,则其平仄关系为“仄平平平仄平平”,没有“三秋桂子月中落”的平仄关系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