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古代的中国也曾有重男轻女的思想方向,那不过是封建思想下人们对付家族不雅观念的现实选择。
有了儿子要继续家业,而女儿迟早会成为别人家的人。
但是,比较儿子,女儿的柔情似水,女儿对付父母的戴德,女儿对付父母二老的谅解显然会更胜一筹。

而在这个集万千宠爱于一身的女儿出嫁的时候,作为父母的内心实在是感到一种凄凉的。
就像是本日坊间所说的,“有了儿子看谁都像亲家;有了女儿看谁都像仇人”,由此表达出父母对付孩子的一种特殊情绪。

在唐诗三百首当中有这样的一首古诗,写的是父亲送女远嫁的场景。
尤其是这个当父亲的男人从前丧妻,一个人把两个女儿带大,很长一段韶光都是和两个女儿相依为命。
如今大女儿到了出嫁的时候,父亲送别她,写下了这样一首让民气疼的古诗:

永日方戚戚,出行复悠悠。

女子今有行,大江溯轻舟。

唐诗三百首最让人心疼的古诗送女远嫁父亲的心田是如斯沉重

尔辈苦无恃,抚念益慈柔。

幼为长所育,两别泣不休。

对此结中肠,义往难复留。

自小阙内训,事姑贻我忧。

赖兹托令门,任恤庶无尤。

贫俭诚所尚,资从岂待周。

孝恭遵妇道,容止顺其猷。

别离在今晨,见尔当何秋。

居闲始自遣,临感忽难收。

归来视幼女,零泪缘缨流。

这首古诗的题目是《送杨氏女》,作者是唐代著名墨客韦应物,便是那个写出“野渡无人舟自横”著名诗句的著名墨客。

“永日方戚戚,出行复悠悠。
女子今有行,大江溯轻舟。
尔辈苦无恃,抚念益慈柔。
幼为长所育,两别泣不休。
对此结中肠,义往难复留”,这一段是这首古诗的第一部分,作者写送别女儿的场景。
瞥见女儿渐行渐远,作者的内心十分繁芜。
想起自己从前丧妻,女儿自幼就没有母亲,心里边十分感慨。
而且大女儿在一定程度上担当起了抚养小女孩儿的任务,姐妹俩分别的场景也是让人潸然泪下。
但是,到了却婚的年事,还是要离开父亲出嫁。

“自小阙内训,事姑贻我忧。
赖兹托令门,任恤庶无尤。
贫俭诚所尚,资从岂待周。
孝恭遵妇道,容止顺其猷”,这一段是这首古诗的第二部分,作者所表达的内容在于,劝勉自己的女儿到了夫家,要屈服礼仪孝道,要勤俭持家,要恪守妇道。
这是一个当父亲的对女儿的末了教导,这也是一个父亲对女儿的殷切期望。
大女儿在外家已经付出了很多,如今出家,当父亲的内心很是难以割舍,只能把这种情绪化为打发,只希望大女儿在婆家能够安身立命。

“别离在今晨,见尔当何秋。
居闲始自遣,临感忽难收。
归来视幼女,零泪缘缨流”,女儿远嫁,再见面已经不知道是何年何月,看到此情此景,做父亲的内心十分难过。
等到送别往后回到家中看到小女儿,已经没有办法再掌握住自己的感情,两人相对而泣!

在这首古诗当中,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个慈祥的父亲的形象。
他非常关爱自己的女儿,但是面对女儿的远嫁,他无可奈何,只能和小女儿相对而泣。
这个中包含的是一个父亲对女儿的真情,包含的是一份难以割舍的骨肉亲情,包含的是一份父女之间离去的感伤之情!

这首诗普通易懂,用词造句都很大略,但是蕴含在个中的却是真脾气的流露,读来让人感伤不已。
这首诗当中所有的感情,是本日每一个有女儿的父亲所注定要经历的。
虽然现在女儿还很小,但是一想起她将来要出嫁,心中就觉得不是滋味。
这或许便是一个做父亲的最真实的情绪吧。

本文图片全部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