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人生若得如云水,铁树着花遍界春。
——宋·释守净《偈二十七首》
若人生能轻盈如行云流水,清闲无拘,那么即便是世间最坚韧的铁树,也会在内心绽放,带来满天下的春意盎然。只要你的心灵顿悟之后得以解脱,万物皆春,活气无限。
02
已将天下等微尘,空里浮花梦里身。
——宋·苏轼《北寺悟空禅师塔》
将浩渺尘世视为掌中微尘,人生便如同一场空花幻影的梦境。在这无边的虚空里,我们悠然漂浮,寻觅着那一抹超脱尘世的清逸与自由,人生也犹如草木兴废,统统皆有天命,心里通透之后,统统也就放下了。
03
有缘即住无缘去,一任清风送白云。
——唐·百丈禅师《无题》
缘聚则相依,缘散则随风,犹如清风轻抚,悠然送走天边那片白云。缘份不需特殊的预约,它注定于冥冥之中,又开释于预见之外,世事如流水,唯有随遇而安,方能于骚动中觅得一份淡然与从容。
04
有欲苦不敷,无欲亦无忧。
——晋·史宗《咏怀诗》
希望如烈火,点火着五脏六腑,让人在追逐中永久都得不到知足;而放下希望,则是一片宁静的海洋,高枕而卧。心灵干净的人,从不被名利裹挟,可有可无,可去可留下,取舍之间,无欲无求的人才是崇高的灵魂。
05
腾身转觉三天近,举足回看万岭低。
——唐·李白《别山僧》
向上腾起身体顿觉离天很近,抬足向回而视,只见浩瀚的山岭很低很低。就像盘飞是天空上的飞机,它能超越千山万水,统统的山川河流全都是眼底之物。当一个人的高度够了,统统的困难都不复存在了。
06
何须更待黄粱熟,始觉人间是梦间。
——宋·王安石《怀钟山》
何必等到黄粱一梦醒来,方知人生如梦?也便是说不必等到梦幻破灭才意识到生活的虚妄,当下的觉醒就能体悟世事如梦。
07
更安得、世味堪玩。道未立、身尤是幻。
——宋·黄裳《瑶池月》
世间百味,皆如过眼云烟,难以玩味。在修行路上,道心未立,肉身依旧是虚幻泡影。唯有修行,方能明心见性,超越死活循环。
08
若信贝多真实语,三生同听一楼钟。
——唐·李商隐《题僧壁》
若笃信佛法的真实聪慧,那么无论前世今生,乃至来世,我们都能在心灵的钟楼下,聆听那穿越时空的悠扬钟声。钟声能唤醒了迷失落的心灵,梵音能浇醉原来暴躁的思想。
09
松风十里时来往,笑揖峰头月一轮。
——宋·释怀深《退步·其二》
溜达于松林之间,十里松风相伴,时而轻拂面颊,时而低语交谈。举头仰望,只见峰顶明月高悬,我微笑着向它存问,仿佛它是久别相逢的老友。内心丰盈定能笃定自若,人也就不再有精神内耗。
10
见是何曾是是,闻非未必非非。
——宋·张伯端《西江月·七》
所见未必为真,所闻亦非全假。世间万物,真真假假,虚虚实实,唯有用心去感想熏染,方能洞察实在质,不被表象所迷惑。所谓“横算作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我们一定要跳出自己所在的位置,然后兼听则明。
11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唐·王维《竹里馆》
独自步入幽深的密林,与世隔绝,无人知晓我的存在。但明月却悄然而至,用它那温顺的光芒照亮我前行的道路,给予我无尽的抚慰与陪伴。有一个针言叫自欺欺人,反过来,做自己,底本来本的自己,无所谓要千方百计证明给别人看。月白风清我,如此足够。
12
山高月小,底细毕露。
——宋·苏轼《后赤壁赋》
山峦很高,玉轮显得小了,水位降落,礁石就露了出来。人生有三见,见天地,见众生,见自己。有时候,有些答案,可能只是韶光上的问题,韶光到了,自然会给你交一份满意的答案。
13
逢人不说人间事,便是人间无事人。
——唐·杜荀鹤《赠质上人》
碰着他人时,不评论辩论世俗的骚动与烦恼,这样的人便是真正的“无事人”。做一个内心纯净无染,超脱于世俗之外的人,尽情的享受着心灵的宁静与自由,而不受别人的影响而违背了自己的初心。
14
草色民气相与闲,是非名利有无间。
——唐·杜牧《洛阳长句二首·其一》
草色青青,与民气一同归于闲适之境;是非名利,皆如过眼云烟般虚无缥缈。人与树木花草一样,属于它的这个自己,到时到点都会落下帷幕,回物化然。以是,统统都不必看的太重,能放下的皆抛散了吧。
15
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
——宋·慧开禅师《颂平常心是道》
心中若无烦恼忧闷之事牵挂,那么每时每刻都是人间最美好的光阴。一个人真正的做到“胸中无事”那是半夜有鬼拍门也不惊,睡觉自然醒。放下执念与束缚,抛开名利与利禄,当你无事一身轻的时候,你会发觉,风轻云淡的日子也很精细。
16
不雨山长润,无云水自阴。
——唐·张祜《题杭州孤山寺》
即便没有雨水的滋润津润,山峦依旧保持着长久的湿润;天空无云之时,水面自然呈现出淡淡的阴影。自然界的花草树木也一样,不因你的到来而开放落下,人应如是,有人也芬芳,无人也芬芳。
17
千江有水千江月,万里无云万里天。
——宋·雷庵正受《句》
每一条江河中都有一轮明月的倒影;万里晴空下没有一片云彩遮挡的蓝天,显得格外辽阔无垠。大千天下,万般皆苦,但是,只要你能苦中作乐,把一朝一夕的平淡日子经营得有滋有味,这何尝不是一种格局。
18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唐·惠能《菩提偈》
世间万物,究实在质,皆是空幻。它们犹如晨雾中的露珠,虽晶莹残酷,却终将随着日光的照耀而消散无踪。既然万物皆空,那么又何来尘埃熏染我们的心灵呢?在这骚动繁芜的天下中,我们唯有保持一颗平常心,不为名利所动,不为情欲所惑,方能守护住内心的那一片净土。
19
竹影扫阶尘不动,月穿潭底水无痕。
——宋·释志璇《偈五首其一》
月光下,竹影婆娑,轻轻掠过石阶,却未带走一丝尘埃;月光穿透深潭,照在水底,却未留下任何痕迹。这份超然与洒脱,犹如修行者的心境,不为外物所动,清澈而深邃。
20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唐·王维《终南别业》
溜达至溪流尽头,无路可走之时,便停下脚步,静不雅观云卷云舒。人生如此,走入困境的时候,不必慌张,沮丧,停下脚步应时修整,重新上路,人生的每一个转角,都会有新的风景,新的领悟。
21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唐·贾岛《寻隐者不遇》
在宁静的松林下,讯问童子师父的去向,得知他正在山中采药,行踪不定,云深不知处。真正的得道高僧总是手执禅杖在云海中来回穿梭,它们超脱尘世,无踪可寻,便是它的原来的面貌。
22
诗思禅心共竹闲,任他流水向人间。
——唐·李嘉祐《题道虔上人竹房》
诗意与禅心,与竹林一同悠然自得,听凭那世间的流水如何奔驰不息,也无法扰乱这份内心的宁静与自由。在这里,韶光仿佛静止,只留下心灵的纯净与高远。
23
何须更问浮生事,只此浮生是梦中。
——唐·鸟窠《无题》
何必再去追问那纷繁繁芜的世事?实在,全体人生本就如同一场大梦。在这场梦中,我们体验着喜怒哀乐,经历着生老病去世,终极醒来时,或许会创造,统统不过是一场空幻。
24
夜静水寒鱼不食,满船空载月明归。
——唐·德诚《拨棹歌·其一》
夜深人静,水面寒冷,鱼儿不再觅食,我满载着月光满心欢畅而归。你齐心专心想得到的东西,念念不忘,心都被塞满了,得不到你会很痛楚,但如果你齐心专心就没有强求过要得到鱼儿,那它食与不食,对付我而言,又有什么意义呢?即便是空手而归,我也是满心喜悦。
25
自惭无物堪酬对,只把禅心伴月明。
——宋·释云岫《夏夜》
我自觉没有什么可以报答这美好的夜色与月光,唯有将我的禅心与之相伴过每个晨起暮落。愿我们在追求生存的同时,有趣,有爱,有自由,不违心。
26
芍药樱桃俱扫地,鬓丝禅榻两忘机。
——宋·苏轼《和子由四首·送春》
春天的花朵已经凋零,夏日的果实也已落地,岁月的流逝让人不禁感叹。然而,在这份感慨之中,我却找到了内心的宁静与超脱。鬓发斑白,禅榻相伴,我已忘怀了世俗的机巧与纷争,只愿与月白风清共度余生。人生无非是一个过场,断离舍,从容过生平,那得多清闲啊。
27
静觉眼根无俗物,翛然一室自焚喷鼻香。
——宋·王汝舟《咏归堂隐鳞洞》
静坐之时,我觉得自己的双眼已经看不到任何世俗的杂物与骚动。全体房间都沉浸在一种超脱与宁静之中,只有淡淡的焚喷鼻香之气弥漫在空气中。在鼓噪的天下里能够让自己静下来,是一种能力也是一种境界。
28
一悟寂为乐,此生闲有余。
——唐·王维《饭覆釜山僧》
当我领悟到寂静之乐时,我创造自己的生活变得如此清闲与清闲。不再为名利所累,不再为情绪所困,我可以自由地追求自己的兴趣与爱好,享受生命中的每一刻美好光阴。这份闲适与清闲,正是我所追求的禅意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