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

春歌

秦地罗敷女,采桑绿水边。

素手青条上,红妆白日鲜。

熟读唐诗三百首 不会吟诗也会吟  之子夜吴歌

蚕饥妾欲去,五马莫留连。

夏歌

镜湖三百里,菡萏发荷花。

五月西施采,人看隘若耶。

回舟不待月,归去越王家。

秋歌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

何日平胡虏,外子罢远征。

冬歌

明朝驿使发,一夜絮征袍。

素手抽针冷,那堪把剪刀。

裁缝寄远道,几日到临洮?

我们之前看过了杜甫《客至》“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的春日草堂;看过了王维的《积雨辋川庄作》:“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夏日稻田;看过一韦应物的《秋夜寄邱员外》:“空山松子落,幽人应末眠。
”的秋日空山;也看过了祖咏的《终南望余雪》:“林表明霁色,城中增暮寒。
”的冬日长安。

虽然即时还未到中秋,但是我们已经领略过了唐诗中的四季场景。
现在只剩末了四期了,我们来讲讲李白的写的五言古诗《子夜吴歌》一共四首,刚好写的便是春夏秋冬四季,现在我们追随李白的诗步,共赏这最美的四季诗歌。
先说第一首,《子夜吴歌》之春歌:“秦地罗敷女,采桑绿水边。
素手青条上,红妆白日鲜。
蚕饥妾欲去,五马莫留连。

在讲这首诗之前,我们先来讲讲《子夜吴歌》是怎么回事。
《子夜吴歌》最早就叫子夜歌,相传是晋朝一位名字子夜的女子所著。
音调比较哀愁,那这是一首曲子,有曲子那自然要填词。
所往后来又发展成了五言四句的小诗,专门吟颂男女爱情。
这些小诗被收进六朝乐府之中,由于属于吴音嘛,以是称为子夜吴歌。
这些歌曲出自民间,带着江南水乡特有的灵秀之气。
写的即朴实又动人,号称是“歌谣数百种,子夜最可怜。
年夜方吐清音,明转出天然”,人们都喜好、都学、都用,后来就形成了多种变体。
个中有一种就叫子夜四季歌,按春夏秋冬四季,写四季之景、抒四季之情。

在唐朝的墨客里头,李白是借鉴民歌的高手。
不仅能学习,更能创新,他这一组子夜吴歌,实在便是子夜四季歌的继续和提升。
那他是怎么写的呢?先看前二句:“秦地罗敷女,采桑绿水边。
”大家一看这句就名明白了,这是对汉乐府《陌上桑》的再创造,写秦罗敷的故事。
那写春天的事情,为什么不讲别的,单单要写陌上桑的故事呢?由于采桑便是最经典的女工,又是最富有春景象息的事情。

诗经《诗·国风·豳风·七月》中有讲:“春日载阳,有鸣仓庚。
女执懿筐,遵彼微行,爰求柔桑。
”采桑是女子之事,符合子夜歌写女子的传统。
那采桑呢?又是春天的活动,符合春天的哀求自然就拿他来起兴。
那么这个故事陌上桑原文是怎么写的,他是一开头是这样说的:“日出东南隅,照我秦氏楼。
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
罗敷喜(善)蚕桑,采桑城南隅。
”本来是这样六句诗,被李白化成了二句:“秦地罗敷女,采桑绿水边。

那是这样约化好还是这样铺陈好,这可不能一概而论。
但是李白这个约化是特殊成功,成功在哪里?在“绿水”这二个字,本来在陌上桑的原文里头,罗敷是采桑城南隅,城南隅是什么呀?城南角嘛,这仅仅是一个方位。
但绿水就不一样了,绿水是什么呀?绿水是颜色呀,是春天的气息呀。
试想一下一位红颜少女,在绿水之滨,采摘着桑叶。
这多美,又多富有青春气息呀!
一下子就把人带入了诗情画意的境界。

那开头二句引出主人公罗敷采桑的故事,接下来怎么写?:“素手青条上,红妆白日鲜。
”这是在进一步刻画秦罗敷的美,怎么刻画呢?按照陌上桑原文:“青丝为笼系,桂枝为笼钩。
头上倭堕髻,耳中明月珠。
缃绮为下裙,紫绮为上襦。
”从手里拿的物件,写的头发,手饰再写到衣着,无一不高等,无一不俏丽。

那李白怎么写呢?:“素手青条上,红妆白日鲜。
”这是不是又简化了呢?简化成一个特写镜头了,罗敷正把她洁白的手搭在青绿色的桑枝上,她的头妆映着白日是那样的新鲜。
你看他剪掉了什么呀?剪掉的东西太多了,提笼、头发、首饰、衣服所有的细节描写都剪掉了。
只剩下一个手上的动作,一个衣服的概貌。

问题是经由了这样的剪裁之后,罗敷不美不美呢?她还是那么美呀。
为什么呀?由于颜色,看李白的诗呀,真是让人愉快。
他写的颜色真多、真鲜亮。
这两句诗有多少种颜色?但从笔墨看已经是四种了吧。
素、青、红、白,两句诗涌现四种颜色,相对付杜甫的名句“两个黄鹂鸣翠柳 一行白鹭上上苍”,那不是黄、翠、白、青四种颜色吗?问题是你仔细想,这二句诗十个字之中,包含的不止四种颜色。
为什么呀?素手是白的、青条是青的、红妆是红的这都没有问题,问题在哪?在白日呀,白日可不是白的。
白日可以意味着蓝的天,绿的水,亮亮的阳光,透明的空气,一个白日就仿佛打了高光一样,所有的颜色都光鲜起来了,所有的动作也都活泼起来了。
这样一来罗敷就不用靠那些华贵的倭堕髻呀、明月珠呀、缃绮呀、紫绮呀这些外在的东西,就已经明艳逼人了。

那接下来呢?看末了二句:“蚕饥妾欲去,五马莫留连。
”我的蚕宝宝饿了,我要回家了,你这五马驾车的太守呀,休要纠缠下去了。
如果说刚才那句:素手青条上是写罗敷的动作,这二句便是在写罗敷的措辞了。
罗敷在干什么呀?她是教训那个见色叛逆,想要调戏她的太守。
大家想这二句是不是跟原诗差别最大。

按照原诗在讲完罗敷的仙颜之后还有大段大段的描写呐。
先要写周边人对她的反响。
:“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
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帩头。
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
来归相怨怒,但坐不雅观罗敷。
”总之是人见人爱,但大家喜好归喜好并没有人上前惹事生非。
可是这个时候一个太守涌现了,“使君从南来,五马立踟蹰。
使君遣吏往,问是谁家姝?”这个太守以为自己是个大官,小瞧了这位采桑的民女。
大落落的就派人上前问人家的来历,想要把她带回自家金屋藏娇。

于是就出来了后面那段著名的抢白:““使君一何愚!
使君自有妇,罗敷自有夫。
东方千余骑,夫婿居上头。
何用识夫婿?白马从骊驹,青丝系马尾,黄金络马头;腰中鹿卢剑,可值千万余。
十五府小吏,二十朝大夫,三十侍中郎,四十专城居。
为人洁白晰,鬑鬑颇有须。
盈盈公府步,冉冉府中趋。
坐中数千人,皆言夫婿殊。
”什么意思呀?你以为你是个太守就以为自己很牛,我丈夫比你还牛。
我怎么会看上你呢?

那这么长的大段内容,到李白这里,只留下二句:“蚕饥妾欲去,五马莫留连。
”李白为什么这么改呀?首先当然是由于诗的文体不一样,陌上桑是长篇叙事诗,当然要精雕细琢让故事完全生动。
而子夜吴歌呢是抒怀小诗,如果按照南朝的写法,只能写四句,李白创新,也只是从四句追加到了六句,不可能大段大段的讲故事。
必须进行剪裁拼接,但这只是个中的一个问题。

还有什么问题呢?大家把稳在陌上桑的原文里头,罗敷是用什么来谢绝使君的呀。
她是拿自己的丈夫。
她说我的丈夫比你官还大,比你还厉害。
当时罗敷是胜利了,可是我们忍不住又在想,如果罗敷的丈夫没有那么厉害呢?难道就要从了使君不成?可是到了李白这,这个问题办理了。
“蚕饥妾欲去,五马莫留连。
”所谓五马是什么呀?便是指太守呀。
由于按照《汉官仪》四马载车,此常礼也,惟太守出,则增一马。
“以是五马就成了太守的代称。
罗敷讲了我的蚕宝饿了,我要回去了,你这个太守别纠缠我。

这意味着什么呀?这意味罗敷对太守对使君最大程度的歧视呀,你这个太守在我心里还没有蚕宝宝主要、这不便是对仗势欺人的使君最大的打击吗?这样一来罗敷的高傲形象也就非常饱满了。
她不是借助任何外在的力量,而是仅凭自己的内心,就发出了这样的声音:“蚕饥妾欲去,五马莫留连。
”这真是采桑女儿的锋芒,也是青春的锋芒。
这样的锋芒是何等俏丽、何等动人!

我们开始就讲李白发展了源自六朝乐府的子夜吴歌,发展在哪呢?除了我们刚刚说过的了把五言四句改成了五言六句之外,更主要的是发展了他的精神。
南朝子夜吴歌的春歌一样平常是什么样子呢?我举一首梁武帝萧衍的作品:“含桃落花日,黄鸟营飞时。
君往马已疲,妾去蚕欲饥。
”大家是不是一听就明白了,李白这个:“蚕饥妾欲去,五马莫踟蹰、”正是从“君往马已疲,妾去蚕欲饥。
”发展来的呀。
可是呢?梁武帝笔下的这个美人并不是秦罗敷呀,她便是一个女子,她之以是说出这句的话来,只是说情人的马累了,她的蚕也饿了。
换句话说她们约会的韶光已经够长了该回家了。

那这首诗好听不好听,当然也很好听,而且也清新委婉呀。
但是不可否认梁武帝这个故事少了一点内容,他这个美人也少了一点精神,少了一 点力量。
而李白这首春歌化用了梁武帝这二句诗,但是把她嫁接到了秦罗敷身上。
这样一来这二句诗就有了更深邃的内含。
整首诗也自有一种勃勃英气,这是李白的气息,也是大唐的时期气息呀。

春天的代言人是罗敷,那夏天的代言人是谁呢?下一首《子夜吴歌-夏歌》。

夏歌

镜湖三百里,菡萏发荷花。

五月西施采,人看隘若耶。

回舟不待月,归去越王家。

在中国古代的心目中呀,每个时令都有自己独特的风景,每种风景都有自己独特的精神。
那桑树是春意的象征,春歌就以采桑起兴,夏的标致是荷花,夏歌就要以荷花起兴了。

怎么起呢?看前二句:“镜湖三百里,菡萏发荷花。
”这二句场面真大,本来写荷花像周敦颐《爱莲说》里所说的:“喷鼻香远益清,亭亭净植。
”就很好呀。
可李白不一样,他一上来就把荷花置身于三百里镜湖之中,说这三百里镜湖都开满了荷花。
这场面多大呀,像我们熟习那一首诗呀,是不是有点像:“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时荷花别样红。
”像但是不一样,“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时荷花别样红。
”写的是状态,“镜湖三百里,菡萏发荷花。
”还动态,动在哪呀?“菡萏发荷花”的发字上,实在菡萏便是荷花呀,但是呢它也可以特指荷花的花苞,那这在里李白用的便是花苞、花骨朵的这个含义。

所谓菡萏发荷花指的是荷花一下子由花骨朵变成了怒放的花朵。
大家想镜湖三百里广阔的水面上,荷花呼啦啦一下子全开了。
这切实其实便是化娇美为壮美呀!
那为什么要这样描写荷花呢?

看下二句:“五月西施采,人看隘若耶。
”把稳我在这读的是ya,是为了押韵,但是呢也可以读ye,看你怎么说想。
五月的一天西施来采莲了,围不雅观的人把若耶溪给挤满了。
原来前二句的大场面,是为了陪衬后二句的大热闹呀!

什么热闹呢?西施采莲。
所谓爱美之心,心皆有之。
怎么表现美人的影响力呢?还记得陌上桑里头,秦罗敷采桑的场景吗?“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
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帩头。
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
来归相怨怒,但坐不雅观罗敷。
”罗敷是这个样子,西施号称古代四大美女之一。
她一出场,场面就更壮不雅观了:“王月西施采,人看隘若耶。
”可以想像这些人都是打着看荷花的名号,实在哪里是来看荷花,还不是来看这比荷花还美的西施呀!

那我们在讲上一首春歌的时候,不是说过只要:“素手青条上,红妆白日鲜。
”这二句几种颜色这么一勾勒,就足以写出秦罗敷的美嘛。
到西施这,连这样的二句描写都不用,只要写出人看隘若耶的反应,我们就已经知道西施的仙颜程度了。
这是什么手腕呀?我们一贯说的背面敷粉。

西施头若何?脚若何?衣服若何?我们全不知道,但是我们知道她一个人已经把三百里荷花都压倒了,这是何等情心动魄的美呀!
但是呢,也有评论家说这二句诗写的不好。
不好在哪呀?说不符合事实,按照历史记载西施本来是若耶溪旁浣纱女嘛。
如果说她在若耶溪采莲还通情达理,放到镜湖就虚了吗,有变动事实的嫌疑。
而且即然是到镜湖来采莲,人看隘若耶就无法实施。
毕竟若耶溪和镜湖之间还有好的大间隔呀!
这不是自相抵牾吗?是不是呢?我个人认为不能这么理解,本来诗和史就不是一回事呀!

写历史固然是要写事实,要句句有来历。
假如写诗要这样哀求,那就没有诗了呀!
比方说假如完备按照历史记载的话,西施便是浣纱女,连采莲都不能写,更何况说到镜湖来采莲呢?那如果我们不考虑句句写实的话,为什么墨客要安排西施到镜湖采莲呢?由于镜湖这个名字会要人遐想到镜子呀!
就像我们之前讲过的::“越女新妆出镜心,自知明艳更沉吟。
”你说这个镜心是镜子还是镜湖呀。
那这首夏歌也是一样的呀,镜湖三百里,像镜子一样,即映照出荷花的美,也映照出西施的美,这是镜湖三百里的用意。

那即然西施在镜湖采莲,那为什么会人看隘若耶呢?由于若耶溪他流淌流淌,他的尽头便是镜湖呀!
西施沿着若耶溪,一起泛舟到了镜湖而围不雅观他的人也一起沿着若耶溪追随到了镜湖。
船上也是人,岸边还是人,大家都争睹西施风采。
这不便是:“镜湖三百里,菡萏发荷花。
五月西施采,人看隘若耶。
”吗?

那么如此仙颜的西施后来又怎么样了呢?看末了二句:“回舟不待月,归去越王家。
”她这天间来采莲的,还没等月上东山她就已经回去了。
回到那了呢?不是回到她若耶溪畔的老家,而是归去越王家,到越王宫里去了。

那看到这二句有没有想起王维的《西施咏》:“艳色天下重,西施宁久微。
朝为越溪女,暮作吴宫妃。
”说西施太美了,这样的美色天下都看重,以是当然不会长久卑微下去。
你看她早上还是越溪浣纱女,晚上就成了吴王宫里妃。
那为什么李白说归去越王家呢?而王维却说暮作吴宫妃呢?由于李白写的是动机,而王维写的是结果。

什么意思呢?西施她不是一样平常的美女,而是心系复国重任的人。
春秋后期,越王勾践被吴王活掳亡国,他卧薪尝胆起誓复仇,而西施便是复仇大业中的一个环节。
作为美人计的履行者,她被越王勾践送入吴宫,迷惑吴王终极让勾践复仇成功。
那王维说她暮作吴宫妃,说的是她终极的结局。
而李白说她归去越王家,而是说她被越王选中,肩负起复国的义务来。

那个好呢?这很难讲,要看你想表达什么意思。
王维那首《西施咏》实在是有讽刺意味的。
他想说同一个人在贫贱之时和富贵之时会有截然不同的表现,那大家对她的态度也是窥时俯仰,以是王维会把笔墨放在西椸发迹之后,落在吴宫妃上面。

那李白呢?要知道李白这四首子夜吴歌,实在是四首女性的赞颂诗。
夏歌里的西施和春歌里的罗敷一样,不仅是一个绝色美女,更是一个有高洁精神的女子。
什么样的高洁精神呢?罗敷的精神是不慕权贵,一身傲骨;而西施的精神则是舍身取义,为国复仇。

以是李白的描写到西施进入越王宫就戛然而止了。
由于她此后所做的统统都是为了越王、为了越国。
我们讲第一句:镜湖三百里,菡萏发荷花的时候说过,这是化娇美为壮美。
那西施的生平有何尝不是化娇美为壮美呢?

春哥写罗敷是一副秀色美人图,夏天写西施是一副白描美人图,写的都美,都动人。
那秋歌又会写谁呢?

秋歌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

何日平胡虏,外子罢远征。

这古人心中呀,每个时令都有每个时令的景致,也都有每个时令的风情。
春天的景致是采桑,用罗敷的故事;夏天的景致是采莲,用西施的故事,那秋日的景致又是什么呢?陶渊明有一首四季诗说的好:“春水满四泽,夏云多奇峰。
秋月扬明辉,冬岭秀孤松。
”秋日标志性景致便是清辉万里的怨,以是这首秋歌用玉轮起兴。
怎么起呢?

看前二句:“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之前一贯讲李白的诗特殊美,“秦地罗敷女采桑绿水”边是春天妖冶的美,“镜湖三百里,菡萏发荷花。
”是夏天冶艳的美,那“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是秋日素洁的美。
素洁在哪呀?在长安一片月呀!
玉轮是静夜当中一个皎洁而柔顺的存在,诗歌是但凡写玉轮都是给人以素洁的遐想。
“却下水晶帘,珑玲望秋月。
”如此,“露是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如此,“明月青上照,清泉石上流。
”如此,“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还是如此!

秋月白、秋月明以秋月起兴,立时全体画面都优雅宁静起来。
但这二句诗又不仅仅是整洁,他还伟大。
伟大在哪呢?在一片和万户这二外词上。
一片月下万户捣衣,全体长安城都笼罩在明静的月光下,整座长安城也都沉浸在此起彼伏捣衣声中。

月光从天上洒落在地下,捣衣声又从地面直达天上。
这一片和万户背后是天与地,月与人,光与声的交相呼应,这是多少伟大的场景呀!
然而呢?这两句诗又不仅仅伟大,他还柔婉。
柔婉在哪里呀?在月下捣衣这分外的场景,我们说过子夜吴歌四首,都是写女性。
写女性的生活,女性的劳作,女性的心思,女性的命运。

女性在春天采桑,夏天采莲。
秋日呢?秋日最经典的女工是捣衣了。
所谓捣衣并不是洗衣,而是把衣料放在石砧上用棒捶敲打,让衣料变软,然后才能裁剪制衣。
什么意思呢?捣衣是做衣服的前奏,而秋日正在赶做冬衣的时令。

那为什么要在月下捣衣呢?由于捣衣是一件费时费力的活计,但并不那么风雅。
以是一个钱打二十四个结的主妇们,舍不得花白天的韶光去做。
他们都会选择晚上,趁着月色去做。
这才有:“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这个经典的深夜捣衣这个场景。
这个场景是属于女性的,是属于月夜的,当然令人以为柔婉细腻。

“长安一片夜,万户捣衣声。
”短短十个字却那么富于时令的范例性,又那么素洁伟大而细腻,写的非常动人。
“长安一片夜”是秋色,“万户捣衣声”是秋声。
那接下来:“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
”属于秋日的经典景致,不仅有秋色、秋声还有那带着凉意的撩人愁思。
秋风吹过长安城,它能吹走暑热,吹走落叶却怎么也吹不进思妇对玉门关外征夫的绵绵相思之情。

这“玉关情”三字从哪来呀?实在不在这二句,它早就蕴含在前二句诗里头了。
望月怀远是中国文学的大主题,起兴即然是“长安一片月”那思妇怎能不想起隔千里共明月的丈夫呢?捣衣是制衣的前奏,要做冬衣了思妇怎能不想念身在塞外苦寒之地的丈夫。

思妇身处长安城中,心却在玉门关外。
她眼睛看的是那轮同样高悬在丈夫头上的玉轮,她手里捣的是即将穿在丈夫身上的寒衣。
她眼里看的,手里捣的不都是玉关情吗?这情思无时无刻不深藏在心头,此时被恼人的秋风一撩拨就变的更深更浓了。
她和秋月、秋声、秋风一起构成秋意。
在长安城中低徊不已,挥之不去,这便是“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
”呀!

这交谊是何等的深奥深厚绵长呀!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写景,景中含情;“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
”写情,情中有景。
场景呐则是由天上写到地下,又走长安城一贯跨到玉门关。
写的情景交融,浑然天成。
按照王夫之唐诗评比的说法是:“天壤间天生好句,被太白拾得。
”一片神韵呀,以是有诗评价就讲,可以诗写到这里就够了。
那到底够了没有呢?李白以为还没有,他有加了二句“何日平胡虏,外子罢远征。
”什么时候国家才能平定胡虏,让我的外子、我的丈夫不再远征呀!

这是什么呀?这是思妇的深奥深厚喟叹,也是属于她们的边塞诗呀。
提及唐朝的边塞诗,我们总是想起那些壮怀激烈的句子。
实在边塞的情怀不止有“幼年虽非投笔史,论功还欲请长缨。
”的壮志;不止有:“城头铁鼓声犹震,匣里金刀血未干。
”的激仰;还有:“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去霄。
”的惨痛;以及:“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的悲惨。

没有前者,唐诗就没了风骨,但是没有后者,唐诗也就没了良心。
那:“何日平胡虏,外子罢远征。
”又是一种若何的情意呢?他我前头我们说的都不一样,他当然不是好战的,但是呢他也不是绝定意义上的反战。
他表达的是一种更加温顺敦厚上的感情。
胡虏是要平定的,那是国家的大义。
外子也是要回家的,那是个人的交谊。

这长安的思妇呀,既顾大局又重交谊。
以是才会在这秋风凉、秋夜明的秋夜中发出这样的喟叹“何日平胡虏,外子罢远征。
”说到这里大家以为这两句诗有没有必要?太有必要了,他把诗的境界一下子升华了。
就像春歌里的罗敷,一定要到“蚕饥妾欲去,五马莫留连。
”才能显出她的高洁;夏歌里的西施一定要有“回舟不待月,归去越王家。
”才能显出她的义烈;同样秋歌里的长安思妇也一定要到“何日平胡虏,外子罢远征。
”才能彰显出她的家国深情,让这首诗显的格外打动人心。

我们开头的时候说过,这首秋歌在子夜吴歌之中,名气最大,评价最高。
为什么?除了前四句浑然天成之外,还由于它和春歌、夏歌都不一样,他不是写哪一个女子而是塑造了长安思妇的整体形象。
他们朴实无华,他们情深义重,他们与国休戚。
他们不是罗敷和西施那样的美女,但是他们代表着人类普遍的生活和情绪。
像月光一样清辉万里抚慰着千古人心。

冬歌

明朝驿使发,一夜絮征袍。

素手抽针冷,那堪把剪刀。

裁缝寄远道,几日到临洮?

一贯以为子夜四季歌本身就很诗意,春天若何、夏天若何、秋日若何、冬天又若何。
四季的景致也正是四季的心情,让人就在这样的时令循环里渡过一年又一年。
可是四季到底该当是若何的景致,若何的心情呢?

宋朝的无门慧开禅师写过一首诗,到现在还广为传颂。
他是这样说的“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
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
”这真是一位高僧写出来的诗,让人把统统牵挂都放下,心里全无闲事、俗事,这才能享受人间好时节。

可李白不是高僧呀,我们最喜好他的地方,正好在于他是谪神仙,却又那么热爱人间。
热爱人间的名山在川,热爱人间的美酒佳肴,热爱人间的功名利䘵,也热爱人间的儿女情长。
这天上的气度和人间的情怀结合起来,才是真正的李白,也才造诣了真正的李白。

那我为什么要说这些呢?由于李白的四季歌,并非是没有任何闲事的春花秋月,夏风冬雪。
而是每个时令都有每个时令的事情,确切的说是每个时令都有每个时令的女工。
什么女工呢?春日采桑,夏日采莲,秋日捣衣,那冬天呢?如果真是闲人,冬天该当去赏雪。

像《红楼梦》第四十九集写的“琉璃天下白雪红梅,脂粉喷鼻香娃割腥啖膻。
”可李白笔下冬天,不是闺阁女儿丁宁光阴的风雅,而是一个饱经沧桑的主妇,赶制寒衣的费力。
他是怎么写的呢,看前二句“明朝驿使发,一夜絮征袍。
”来日诰日早上绎使就要出发了,本日夜里赶紧给出征在外的丈夫赶制寒衣。
这二句诗呀,真是匠心独运一天头便是满满的戏剧性。
戏剧性在哪?在事出仓促、措手不及呀。
本来丈夫在边关打仗,妻子在家中守候,惦记当然是惦记,但也无可奈何吧。
可是呢忽然之间驿使降临了,说要到丈夫戍边的那个地方去。
这让每天牵肠挂肚的妻子,何等惊喜呀。
一定要托他给丈夫带点什么,可是呢,绎使又发话了:“公务紧急,我来日诰日一早就要走。
”这又让当妻子的何等焦虑呀!
什么都想带,却又什么都来不及准备。
怎么办呢?

还记得岑参的《逢入京使》“故宅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立时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安然。
”那也是忽然遇见了驿使,两个人都急着赶路,仓促之际,乃至连写一封信都弗成,只能凭君传语报安然了。

这是何等无奈,这一次好歹还留了一夜的韶光,以是呀思妇下定决定挑灯夜战,无论如何也要给丈夫赶制一件可以御寒的冬衣。
这便是“明朝驿使发,一夜絮征袍”。

那有没有想过为什么不是裁征袍,剪征袍,不是制征袍而是絮征袍呢?由于这是冬天呀,是制寒衣的时令。
妻子深怕丈夫不足暖,以是就想着要絮一层棉再絮一层棉。
这便是唐代开无宫人所作《袍中诗》“蓄意多添线,含情更著绵。
”多少情意就在这一个絮字里头呀!

“明朝驿使发,一夜絮征袍。
”此时的思妇也是在自己的沙场上呀,对她来解释朝驿使发就铁的命令,她一夜絮征袍的紧张与迫切。
一点也不亚于在真正的沙场上厉兵秣马,枕戈待旦的丈夫呀!

接下来便是紧张劳作的过程的“素手抽针冷,那堪把剪刀。
”这真是冬歌,十个字时令感全出来了。
很多人认为只有用皑皑白雪才能表显出冬天的神韵吧!
可是李白便是李白,他不写雪,还是能让冬天寒冷而清洁。
寒冷在哪里?把冬夜抽针,把剪的时候感想熏染。
冬夜做活呀袒露在表面的手本来便是凉的,而针又是金属制品。
金属导热,每抽一次针手都要被冰一下变得更凉一点,更僵硬一点。
那眇小的铁针尚且如此,更大的剪刀又会如何呢?岂不像握住一块冰一样令人生畏呀!
这便是“素手抽针冷,那堪反剪刀。

冬夜的寒冷感活灵巧现吧,那清洁感又在哪呢?在“素手”上,我们一贯说李白是追求美的。
一个征人的妻子,一个操劳的主妇,她的手是什么样子的?大概是粗糙干裂的吧?但是李白决不会这样写,在李白的心里,在李白的笔下,这位征人的妻子,这位操劳的妇人也有一双如玉的素手,跟著名的美女罗敷是一样的。

那有人可能会说了,那不是违反了现实主义原则了吗?是的,这不表示现实主义原则,但是他表示了中国从屈原开始的另一个原则,象征主义原则。
屈原笔下为什么有那么多喷鼻香草美人?由于墨客心中永久孜孜追求着明君美政。

司马迁讲:“其志洁,故其称物芳;其行廉,故去世而不容。
”李白继续的正是这样一个伟大的象征主义传统。
冬夜抽针的手必须是素手,由于冬夜抽针的人有一颗本心。
本来嘛冬夜苦寒,银针不堪抽,剪刀不堪把。

可以也这样的觉得非但没有让思妇放弃反道让她更加武断起来。
假使家里都已经这样了,喧关的丈夫又该如何呢?想到这里思妇一定又暗暗的加了一把劲,这个抽针握剪的频率更高了呀。
她对丈夫的万般情意,全都寄托在这忙劳碌碌的一双手上,她的手怎能不是美好的素手呢?

冬夜固然是冷的,冷的让人不堪。
但这砭骨的寒冷背后,又有那样温暖的情意。
这焦急的针脚背后,又是那样绵长的相思,这鄙人是冬天最美的画面吗?

那写到这里紧张内容都已经出来了,怎么扫尾呢?“裁缝寄远道,几日到临洮?”我把这千针万线做好的衣服托负给你,请你带给我远方的丈夫。
叨教你要几天才能把它带到临洮呀?这话说的真急呀,和开头开的一样急。
开头急在哪?急在“明朝驿使发”一上来便是急如星火,那是谁急?驿使急,公务在身,不得耽搁有什么东西来日诰日清晨必须交给我。
想来面对这样突如其来,不给人喘息之机的驿使,想来思妇也抱怨过吧。
怎么这么急呀?怎么不给我多几天韶光准备?

可是呢到了却尾“几日到临洮?”还是急,这一次是谁急?是思妇急呀,现在不是驿使催他,而是她在迫不争待的催驿使。
临洮那样迢遥,你要几天才能到呀?从被别人催到催别人。
这不是剧情反翻吗?为什么会反翻?由于顾虑呀!
开头埋怨驿使焦急出发,不让她准备更多的东西是由于顾虑。
此刻把驿使走的不足快,不能及时把寒衣交给丈夫,还是由于顾虑。

唐朝女墨客陈玉兰写了一首《寄夫》诗“夫夫戍边关妾在吴,西风吹妾妾忧夫。
一行书信千行泪,寒到君边衣到无。
”李白这句几日到临洮这句不便是寒到君边衣到无的焦虑吗?多少深情、多少顾虑就在这反转过来的敦促之中呀!
整首诗写的一波三折而又夫妻情深,真是民歌本色,李白封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