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交游广泛,与他交往的那些朋友,也个个都是响当当的人物,韩愈,元稹,刘禹锡,张籍,等等,随便推出一位,莫不是人中俊彦。

而说到元八,彷佛就令人感到陌生了,但其人却在白居易心中霸占很大的位置,称其和自己有林泉之期,是自己的诗侣、水竹邻居。

元八,名宗简,字居敬,因其排行第八,故被朋侪称为元八,就如元稹被称为元九,刘禹锡被称为刘二十八一样,他是白居易心意相通的石友,诗和往来二十多年。

“长安千万人,出门各有营。
唯我与役夫,信马悠悠行。
”,从白居易《答元八宗简曲江后嫡见赠》诗中,我们可以领略到二人交情的深厚。

石友喜迁新房白居易作诗相赠表达了想与其结邻而居的愿望

唐宪宗元和十年(公元815年)春,元宗简在长安乐平承平坊购置了一处新宅,白居易非常喜好他这里的建筑布局。

“城中展眉处,只是有元家。
”,由于喜好,以是就想与其比邻而居,于是就做了这首《欲与元八卜邻先有是赠》的七律相赠。

此诗既是恭贺好友乔迁之喜,也是他们朴拙友情的表示,温馨美好,清新通亮,来日可期,读来让民气生暖意。

平生心迹最相亲,欲隐墙东不为身。

明月好同三径夜,绿杨宜作两家春。

每因暂出犹思伴,岂得安居不择邻。

可独终生数相见,子孙长作隔墙人。
——唐 白居易《欲与元八卜邻先有是赠》

简译:

我与你是心意相通志趣相投的至交好友,我们都渴望过那种清闲清闲的隐居生活。

我们结邻后,一轮明月,共照着两家的庭院,一株绿杨,将浓浓的春意洒落在两家的院中。

每每暂时出门尚且希望有个好伙随同行,何况是长期安居,又怎能不选择个好邻居呢!

比邻而居后,岂止是我们两个人可以常常相见,就连我们的子孙后代也能够长久相处。

赏析:

作者在诗的首联写两家可以结邻的情由,由于“平生心迹最相亲”,又都有“欲隐墙东不为身”的渴望,以是可以比邻而居。

“墙东”是指隐居之地,语出《后汉书.逸民传》,王君公是东汉平原人,明《易》,晓阴阳,在朝为郎中时,曾上言数事不被纳用,于是就选择了归隐,时人称之为“避世墙东王君公”。

颔联“明月好同三径夜,绿杨宜作两家春。
”是随处颂扬的佳句,写作者对结邻的美好憧憬,明月夜携手溜达,绿杨阴赌棋品茗,这“明月”和“绿杨”令人倍感惬意和清闲。

“三径”语出晋陶渊明《归去来辞》“三径就荒,松菊犹存”,“绿杨”是指南朝陆慧晓与张融比邻旧居之事。

陶渊明、陆慧晓、张融都是志趣高尚品行高洁的隐士,作者借用他们的典故,来进一步阐述自己与元宗简心迹相亲,志趣相同,如若为邻,定会成为空想的好邻居。

颈联和尾联进一步写自己要与其比邻而居的急迫欲望,及对未来的美好展望,由于“暂出犹思伴”,以是“安居需择邻”,又由于做邻后不仅二人能“终生数相见”,而且子孙后代还可以“长作隔墙人”。

“暂出”、“长居”、“终生”、“长作”,四组词语的层层递进,让后世读者看到了彼此间那世代绵延地久天长的朴拙交情,其情深意长,令民气生温暖,亦为之冲动。

作者利用丰富多彩的想象,描述出了一幅幽美如画的居住环境,笔触轻松明快,充满诗情画意,整首诗读来令人倍感惬意和惬意。

写在后面:

贞元末年擢进士第,而后一起升迁,后得以升任京兆少尹,比较于元宗简的一起顺遂,白居易的仕途则要坎坷得多。

这一年,白居易还没来得及实现自己的欲望,就在当年的六月份, 由于宰相武元衡遇刺事宜遭到朝中小人构陷,而被贬到了迢遥的江州司马任上。

唐宪宗元和十五年(公元820元)白居易重返长安,先是出任司门员外郎,第二年转任主客郎中并知制诰,而后才在新昌坊购置了第一套属于自己的宅第。

虽然没能实现与元宗简比邻而居的欲望,但总算有了属于自己的家,况与元家相去不远,以是二人见面走动亦是极其 频繁,曲江同游,慈恩寺题名,吟咏唱和,共度了许多美好的光阴。

“好句无人堪共咏,冲泥踏水就君来。
”,白居易羁旅流落,元宗简从来都是他可以与之分享和倾诉的心腹故交。

“今日袁家宅,樱桃发几枝。
失落却东园主,东风可得知。
”,美好的光阴总是过得太快,公元822年,元宗简久病不治撒手西去,对故宅,看着花,念故人,白居易惆怅不已。

明月好同三径夜,绿杨宜作两家春。
明月在天,绿柳拂地,月下溜达,柳下 品茗,一首恭贺乔迁之喜的七律,即写出了比邻而居的温馨好美好,也抒发了情深意长的石友之情,读来令民气生美好。

(此处已添加书本卡片,请到头条号平台查看)

注:本文系刘玲子candy原创,回绝抄袭,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如有欠妥联系立即删除,感激您的关注和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