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该是追求美的旅程。

静下来,读读诗吧。

【故事】

孟浩然那年40岁。

孟浩然送同伙当兵写下一诗短短4句又是称赞又是鼓励与君共勉

好不容易才下定决心要去长安求仕,离开自己熟习的襄阳,踏上一段未知的旅程。

孟浩然这人,实在天生便是个隐士的材料。
与盛唐大部分名留青史的墨客一样,都不适宜做官。

由于什么呢?孟浩然激情亲切好客,喜好结交朋友,但是天性纯挚善良,清闲散漫。
他能写出“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这样闲散的句子,却不能借此在长安求得一官半职。

孟浩然喜好结交朋友这是出了名的。
后来他在家中去世,也是由于王昌龄来访,老友相见纵情欢快,吃多了海鲜导致本来要病愈的背疮产生发火。

接下来的故事,就发生在孟浩然40岁进京赶考之前。

一位被称作“陈七”的朋友,该当也是襄阳人,将要奔赴边陲沙场大展宏图了。
行前向孟浩然作别,孟浩然作此《送陈七赴西军》相赠。

【诗篇】

送陈七赴西军孟浩然 〔唐代〕吾不雅观非常者,碌碌在目前。
君负鸿鹄志,蹉跎书剑年。
一闻边烽动,万里忽争先。
余亦赴京国,何当献凯还。

【字句】

盛唐期间,或者说全体唐朝,边陲的战火险些从未停息。
国力壮大时主动出击开疆拓土,国力倾颓,便举国抵御外国入侵。

陈七遇上了好时候,盛唐时候,从军是大部分男人的梦想,是一个诱人的建功立业的机会。
好友有此境遇,孟浩然自然是衷心祝福的。

这首诗通篇都是扣题而发,牢牢环绕着送朋侪从军这个主题,有惋惜、有称颂、有劝勉,整体风格豪壮浑雄,与其田园诗风格大不相同。

后人评价:“全诗浑健壮逸,当为孟诗别调。
”诚是。

诗歌的情绪整体是欲扬先抑的起伏,开篇两句不说送人从军,而是讲述他在从军之前的不得意。

首句议论起笔,我看到天下上有很多非凡的人,虽然胸中有万丈长虹,抱负远大;但却不得不碌碌目前,做一些只顾当下的小事,这是很可悲的事情。

这一句以“非常者”与“碌碌目前”作为比拟,看似讲众人,实则是在顾影自怜。
孟浩然生在盛唐,当然也有立功名于天下的梦想,但可惜迟迟与仕途无缘,只好一贯苟居在襄阳。

第二句,“君负鸿鹄志,蹉跎书剑年”,与上句意思大体类似,不过是将上句普遍的事实转到“君”这一个详细的事例。
书剑,一文一武,指的是读书做官、仗剑从军的年月。

你素有大志,却一贯在读书练剑这些事情上蹉跎年华,什么时候才能够一展胸中所学,保国安民呢?

前两句的起承连接紧密,从普遍到个别的阐述让读者目光锁定到朋侪身上,关注着他的沉浮哀乐。
到第三句,就该转了。

由于陈七的生涯也迎来了转机,他将要去从军报国,扬名万里!

“一闻边烽动,万里忽争先。

一听说边疆烽火燃起,将有战事,急速不远万里前来从军。
“一闻”和“万里”,一个写听到后的迫切,一个写路途之远,将一个急于从军的有志青年形象刻画到淋漓尽致。
《木兰诗》中有“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与此句意境类似。

末了,结尾收得也很奥妙。

有心人该当已经创造,孟浩然这首诗中不但讲了朋友陈七,字里行间模糊约约总有自己的影子。

自己与陈七一样,同样肚量胸襟大志,同样怀才不遇。
以是末了一句,孟浩然将关注点转向了自己。

我现在也要去长安啦,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够凯旋归来呢。

之以是说它奥妙,由于这一句将两人的命运联系在了一起。
两个怀才不遇的人,一个要去从军,一个要去赶考,各奔出路。

这样的祝福,在效果上比纯挚的送别要好得多,而且也更能加深两人的交情。

试想一下,在我们的生活中,当你鼓起勇气要去实现自己梦想的时候,会不会希望有朋友和你一起呢?

纵然做的不是同一件事情,但是只要知道有人在陪你努力,便也足够了。

文中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烦请联系,我会立即删除!

你的关注与评论是我创作的最大动力。

编辑 空青

排版 空青

想理解更多精彩内容,快来关注空青诗词日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