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部分音译词在不同措辞中的发音是相同或者很靠近的。
荷兰、英国贩子与中国福建贩子之间的茶叶贸易 使得英语中的tea与中国福建闽南话中茶的发音很靠近。
汉语中的“茶”,翻译成英语后变成了tea。
两种不同的措辞,拥有各自独 立的发音和词汇、语法系统。
大多数情形下,表达同一个意思的 词,在不同的措辞中发音是不同的。
同民族的措辞,拥有不同的词汇系统 。
但在长期的相互 打仗、互换过程中,不同民族的措辞,特殊是某些词汇也相互影响,相互借鉴,相互接管。
这在形式上就表现为同一个词汇,在不同民族的措辞中,不但拥有相同的含义,而且拥有相同或相 的发音。
仅就汉语而言,由于各类缘故原由,在不同的历史期间,就 比较多的接管了古印度梵语、英语、日语等措辞的词汇,而英语、 日语也在发展的过程中接管了很多汉语的词汇。下面逐一加以论述。
1 汉语对古印度梵语词汇的接管
佛教创立于约公元前 6世纪的古印度,并于最晚东汉初年传 入中国(佛教传入中国的详细韶光有争议,但一样平常都认为不晚于 东汉初年。
此后,有很多中国人信奉佛教,也有大量的古印度 梵语词汇跟随佛教经典传入中国,并被汉语接管。
根据华东师 范大学钟吉娅的博士论文《汉语外源词:基于语料的研究》,当代 汉语中源自梵语的词汇为915个,在各种外语中排名第二,如:刹 (cha)那,是梵语 Ksana的音译,指非常短的韶光。
现身说法,佛 教流传宣传释迦牟尼能显现出各种各样的形象,向不同的人讲说佛法,是为现身说法。
后来指以亲自经历为例证,对人进行讲授或疏导。
抖擞,原是僧人修持的一种苦行。
修苦行的僧人,能断除 对饮食、衣服、住处等的贪念,就像去掉衣服上的灰尘一样。
三生有幸,这里的“三生”,佛教指前生、今生、来生。
有幸,形容极大的幸运。
三生都很幸运,形容运气、机遇极好。
醍醐灌顶, 是出自佛教的针言,个中“醍醐”明确出自《大般涅槃经》(公元 5 世纪由昙无谶翻译成汉语),本意指从牛奶中提炼出来的精华, 佛教比喻最高的佛法 。
醍醐灌顶,比喻贯注灌注聪慧,使人彻底醒 悟。
其余,因果、结果、圆满、法宝、庄严、解脱、僧衣等词也来自 古印度梵语。
2 日语对汉语词汇的接管及汉语对日语词汇的接管
中日两国一衣带水,自古以来两国之间文化上的互换很多, 在文化上也是相互影响。
根据《隋书·倭国传》的记载,隋文帝开 皇二十年(公元 600 年),日本第一次叮嘱消磨遣隋使到中国 。
根据 《日本书纪》的记载,公元 607年,日本圣德太子叮嘱消磨小野妹子等留学生来到隋都洛阳。
而从公元 630年到 895年,日本先后叮嘱消磨 大约20次遣唐使到中国。
目前遣唐使的次数学术界有争议,但普遍认为是20次旁边)遣唐使回到日本后,把大量的中国法律典章、经史文籍带回日本。
如《类苑》一百二十卷、《华林遍略》六百 卷、《修文殿御览》三百六十卷、《艺文类聚》一百卷、《翰苑》三十 卷等。
日本人喜好中国的诗词歌赋,李白、杜甫、白居易等著名墨客,对遣唐使团的成员有深远的影响,又通过他们影响日本内,个中尤以白居易的诗在日本影响最大,直到江户时期,白居 易仍被当作“诗仙”,供奉在京都一乘寺的“诗仙堂”里。
日语的馄饨、金子、椅子、蒲团、乌龙茶、斤、姑娘、高粱、功夫、骰子、沙 弥、馒头、年夜班、胡同,发音与汉语中相应的词的发音很靠近。
上述词便是来自汉语,个中“馄饨”、“金子”“椅子”“蒲团”是在中国 宋元期间借自中国。
而日本明治维新之后,汉语也从日语中接管了很多词汇。
根据《汉语外源词:基于语料的研究》,当代汉语中源自日语的词汇为 850个,在各种外语中排名第三。
而根据湖 北师范大学李思颖的硕士学位论文《中日互借外来词构词法对 比研究》,来自日语的当代汉语词汇数量为 869个,两者在数量上很靠近。
详细如:人格、高潮、低潮、列车、下水道、入场券、突击 队、迫击炮、场合、手续、拔河、干部、景气、银行、警察、图书馆、佛 系、逆袭等。
经济、社会、劳动等词在古代汉语中就已经存在,但 上述词的当代含义来自日语。
如经济一词公元4世纪初东晋时 代已正式利用,但该词当时是经世济民、治国平天下的意思,1862年出版的《日英对译袖珍词典》把Economics翻译成“经济”。
1902年,梁启超在《论自由》一文中将该词译为“生存”并注明“即日本所谓经济”。
自此,“经济”一词在我国被广泛利用。
3 英语对汉语词汇的接管及汉语对英语词汇的接管
1793年(清乾隆五十八年),乔治·马噶尔尼率领英国使团抵达中国,想通过会谈打开中国市场,虽无功 而返,但此后中英两国的经济、文化互换却日益频繁,汉语从英 语中接管了一些词汇。
如逻辑(logic)、吉他(guitar)、沙发(sofa)、 卡片(card)、麦克风(microphone)、卡通(cartoon)、巧克力(choco- late)、迪斯科(disco)、布丁(pudding)、沙拉(salad)、三明治(sand- wich)。
根据《汉语外源词:基于语料的研究》,当代汉语中源自英 语的词汇为 3602个,在各种外语中排名第一。
造成这种情形的缘故原由该当是:18世纪 60年代至 19世纪 30年代,英国成为天下上 第一个完成工业革命的国家。
18世纪至20世纪初,英国统治的地皮超过环球五大洲,是当时天下上最强大的国家。
第一次世 界大战后,虽然英国的综合国力有所低落,但母语同样为英语的美国又逐渐成为天下上颇具影响力的国家。
英语也从汉语中接管了一些词汇,如tea(茶叶),typhoon(台风),chow mein(炒面), kung fu(功夫),mahjong(麻将),junk(平底中国帆船),ketchup (番茄酱)。
4 汉语中的茶是如何变成英语中的tea的?
茶叶的故乡在 中国,6000多年前,浙江余姚田螺山的居民开始栽种茶树,这也是迄今为止考古创造的、全天下最早人工栽种茶树的地方。
比 较适宜茶树的成长环境是:排水条件较好的丘陵,且降水充足, 年温差小,昼夜温差大,无霜期长,光照条件好。
中国符合上述 条件的地区大多位于秦岭淮河以南。
由于独特的地理及景象条件,福建适宜茶树成长且出产的 茶叶品质优秀,从五代十国期间,历经宋、元,直至明初,福建省 南平市建瓯市出产的茶叶都是贡茶。
中国六大类茶中,绿茶、白 茶、青茶、红茶在福建省都有出产。
2019年,福建省干毛茶产量 41万吨,在全国各省中排名第一。
据《宋会要辑稿》,宋朝时,已经有大量茶叶通过福建泉州出口外洋。
17世纪初,荷兰人首次将中国茶叶引入欧洲,成为中西贸易的先驱。
此后直到 18世纪 60年代之前,荷兰一贯是西方最 大的茶叶贩卖国。
这一过程中比较主要的几件事如下:1596年, 荷兰人在爪哇建立贸易据点。
1610年,荷兰东印度公司首次在 爪哇购买到由福建厦门贩子运去的茶叶,此后又多次购买中国 茶叶,转运到包括英国在内的欧洲贩卖。
1657年,伦敦开始出售由荷兰人运销的中国茶。
1689年,英国东印度公司委托厦门商馆代买茶叶 150担直接运往英国,这也是中国茶叶首次批量直销英国。
到 18世纪初,我国茶叶出口地仅有广州、福州、泉州三个 口岸,个中两个位于福建。
而 17至 18世纪,紧张是由荷兰、英国 的商船把中国的茶叶运往西欧诸国发卖。它们购买的茶叶,也 紧张来自中国福建,且紧张通过厦门等闽南港口出口。
在与福建贩子来往、交易的过程中,荷兰、英国贩子自然而然的把闽南方言中对茶的读音(t ’e)带到了自己的措辞中。
这也导致荷兰语、 英语中茶叶对应的单词的发音与闽南方言中茶字的发音很接 近,而与普通话中茶字的发音有比较明显的不同。
参考文献
[ 1]胡壮麟 . 措辞学教程(修订版)[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 社,2001.
[2]胡壮麟 . 措辞学教程(修订版中译本)[M]. 北京:北京大学 出版社,2002.
[3]王鸿滨 . 措辞学通论 [M]. 北京:中国广播影视出版社, 2017.
[4]钟吉娅 . 汉语外源词:基于语料的研究[D]. 上海:华东师 范大学,2003.
[5]李思颖 . 中日互借外来词构词法比拟研究[D]. 黄石:湖北 师范大学,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