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长歌行(选录)

汉乐府

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

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

18首小学生必背古诗词鉴赏首首经典

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

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注释]

1.青青:植物成长得兴旺时颜色。
2.晞(xī):晒干。
3.阳春:暖和的春天。
4.德泽:恩情。
5.秋节:秋季。
6.焜(kūn)黄:枯黄色。
7.华:同“花”。
8.老大:年迈。
9.徒:徒然。

[今译]

河水滔滔流向东海,怎么可能再往回流呢?少壮年华不努力有所作为,待到年纪老时,便是懊悔悲哀也没有用。

[赏析]

乐府诗是最能代表汉代诗歌造诣的一种文体。
它常采取赋、比、兴、互文、反复歌咏的润色手腕及铺陈、比拟、陪衬等技巧状物抒怀,这首《长歌行》便代表了这种特色。

“青上园中葵”四句描述了春天的景象。
清晨、朝露、青葵、阳光,这是一副多么活气盎然的图画。
春回大地,万物成长,大自然赐与人间春光和恩典膏泽。
墨客的欣喜,感激之情入木三分,随即又抒发了悲壮的感情。
“哀”字既是对萧瑟景象的描述,又是对惋惜心情的表达。
接着遐想到百川归海、一去不回,并以此来比喻韶光之匆匆易逝。
末了感慨“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劝勉众人要珍惜光阴,有所作为。
全诗从青葵起兴,遐想到四季变革;又以江河作比,得出应该抓紧韶光、奋发努力的结论,其比、兴手腕是很明显的。

《长歌行》属汉乐府《相和歌、平调》两首中的第一首。
“长歌”适宜表达深奥深厚的感情,这一首娓娓道来,有描述,有抒怀,有叹惋,也有劝勉,使整首诗含蕴细腻,余意无穷。
既继续了“歌以咏志”的传统,又极富形式上的美感,便于反复吟诵。

2.七步诗

曹植(三国·魏)

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注释]

1.釜(fǔ):古代的一种锅。

2.煎:煎熬,隐喻伤害。

[简析]

据《世说新语文学》记载:曹植的哥哥曹丕做了天子后,要想伤害曹植,于是命令曹植在走七步路的短韶光内做一首诗,做不造诣杀头。
结果曹植应声咏出这首《七步诗》。
墨客以箕豆相煎为比喻,控诉了曹丕对自己和其他兄弟的残酷伤害。

前两句“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一“燃”一“泣”写出“萁”“豆”的尖锐抵牾,及豆萁对豆子的残酷伤害。
末了两句“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画龙点睛提示诗歌主题。
“同根”一语双关,表面上指“萁”和“豆”是在同一根上面成长起来的,实际上是说自己与曹丕是同一父母所生,责问曹丕为什么要对同胞兄弟逼迫得这样急。

这首诗的比喻十分贴切,浅近生动。
虽然诗歌本身是否真为曹植所作,还难以确定,但这首诗反响曹魏统治集团的内部抵牾倒是十分形象真切的,确实是一首好诗。

3.敕勒歌

北朝乐府

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注释]

1.敕勒:种族名,北齐时居住在朔州(今山西省北部)一带。

2.阴山: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北部。

3.穹庐:用毡布搭成的帐篷,即蒙古包。

4.苍苍:青色。

[简析]

这是一首敕勒人唱的民歌,是由鲜卑语译成汉语的。
它歌唱了大草原的景致和游牧民族的生活。

开头两句“敕勒川,阴山下”,交代敕勒川位于高耸云霄的阴山脚下,将草原的背景衬托得十分雄伟。
接着两句“天似穹庐,笼盖四野”,敕勒族人用自己生活中的“穹庐”作比喻,说天空如毡制的圆顶大帐篷,挡住了草原的四面八方,以此来形容纵目了望,天野相接,无比壮阔的景象。
这种景象只在大草原或大海上才能见到。
末了三句“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是一幅壮阔无比、活气勃勃的草原全景图。
“风吹草低见牛羊”,一阵风儿吹弯了牧草,显露出成群的牛羊,多么形象生动地写出了这里水草丰硕、牛羊肥壮的景象。
全诗寥寥二十余字,就展现出我国古代牧民生活的壮丽图景。

这首诗具有北朝民歌所特有的明朗豪迈的风格,境界开阔,腔调雄壮,措辞明白如话,艺术概括力极强。
宋墨客黄庭坚说这首民歌的作者“仓卒之间,语奇如此,盖率意道事实耳”(《山谷题跋》卷七)。
由于作者对草原牧民生活非常熟习,以是能一下捉住特点,不必用力雕饰,艺术效果就很好。

4.咏鹅

骆宾王

鹅鹅鹅,曲项向天歌。

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注释]

1.咏:用诗、词来阐述或描写某一事物。
《咏鹅》是骆宾王七岁时写的诗。

2.项:颈的后部。

3.掌:诗中指鹅的脚掌。

[简析]

这首诗从一个七岁儿童的眼力看鹅游水嬉戏的神态,写得极为生动活泼。

首句连用三个“鹅”字,表达了墨客对鹅十分喜好之情。
这三个“鹅”字,可以理解为孩子听到鹅叫了三声,也可以理解为孩子看到鹅在水中嬉戏,十分欣喜,高兴地连呼三声“鹅、鹅、鹅”。

次句“曲项向天歌”,描写鹅鸣叫的神态。
“曲项”二字形容鹅向天高歌之态,十分确切。
鹅的高歌与鸡鸣不同,鸡是引颈长鸣,鹅是曲项高歌。

三、四句写鹅游水嬉戏的情景:“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浮”“拨”两个动词生动地表现了鹅游水嬉戏的姿态。
“白毛”“红掌”“绿水”等几个色彩鲜艳的词组给人以光鲜的视觉形象。
鹅白毛红掌,浮在净水绿波之上,两下相互映衬,构成一幅俏丽的“白鹅嬉水图”,表现出儿童时期的骆宾王长于不雅观察事物的能力。

骆宾王与王勃、杨炯、卢照邻齐名,被称为“初唐四杰”。
徐敬业起兵讨伐武则天时,骆宾王代他写《讨武檄》。
檄文罗列了武后的罪状,写得极动听。
当武后读到“一抔土之未干,六尺之孤安在”两句时,极为震撼,责问宰相为何不早重用此人。
徐敬业兵败后,骆宾王着落不明,有被杀、自尽、逃匿不知所终等传说。

5.还乡偶书

贺知章

幼年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注释]

1.幼年离家:贺知章三十七岁中进士,在此以前就离开家乡。
还乡时已年逾八十。

2.无改:没什么变革。
一作“难改”。

3.衰:疏落。

4.相:带有指代性的副词。
相见,即瞥见我;不相识,即不认识我。

[简析]

贺知章(659-744)唐代墨客,字季真,自号“四明狂客”,越州永兴(今浙江萧山县)人。

这首诗写自己回到久别家乡时的喜悦与感慨,写得生动蕴藉,富有生活情趣。

首句点明是还乡之作,“幼年离家”与“老大回”句中自对,突出了墨客离乡之久,还乡之晚,概括地写出了自己四十多年久客他乡的事实。

次句“乡音无改鬓毛衰”承接上句,写自己的朽迈之感。
漫长的岁月,催老了自己的容颜,然而乡音仍旧不改。
墨客以不改的乡音映衬变革了的鬓毛,抒发了自己久而愈深、老而弥笃的乡土之情。

三、四句“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写儿童问话这一饶有意见意义的生活场面。
由于久客他乡,家乡的孩子都不认识他,把他当作远方来的客人,围上来有礼貌地加以讯问。
“笑问客从何处来”一句极为精采,只要稍加想象,儿童天真活泼的神态及墨客微微感到惊异之后不觉有些可笑的感情变革,便会浮现在读者面前。

贺知章生平仕途顺利,年逾八十告退归里时,玄宗天子亲自作诗送别,还将镜湖赏给他,太子和百官为他饯别,可以说是“衣锦荣归”,但墨客没有描写那些为世俗所羡的情态,只是刻划一个久客还乡的普通人的真情实感。
这一点与史乘记载贺知章生平旷达豪迈、不慕荣利是同等的。

6.咏柳

贺知章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仲春东风似剪刀。

[注释]

1.碧玉:碧绿色的玉。
这里用以比喻春天的嫩绿的柳叶。

2.妆:装饰,打扮。

3.丝绦:丝线编成的带子。
这里形容随风飘拂的柳枝。

[简析]

这是一首咏物诗,通过赞颂柳树,表达了墨客对春天的无限热爱。

诗的前三句都是描写柳树的。
首句“碧玉妆成一树高”是写整体,说高高的柳树像是碧玉妆饰成。
用“碧玉”形容柳树的翠绿晶莹,突出它的颜色美。
第二句“万条垂下绿丝绦”是写柳枝,说下垂披拂的柳枝犹如丝带万千条,突出它的轻柔美。
第三句“不知细叶谁裁出”是写柳叶,突出柳叶风雅细致的形态美。
三句诗分写柳树的各部位,句句有特点。
而第三句又与第四句构成一个设问句。
“不知细叶谁裁出?”——自问;“仲春东风似剪刀。
”——自答。
这样一问一答,就由柳树奥妙地过渡到东风。
说裁出这些细巧的柳叶,当然也能裁出嫩绿鲜红的花花草草。
它是自然活力的象征,是春的创造力的象征。
这首诗便是通过赞颂柳树,进而赞颂春天,讴歌春的无限创造力。

7.凉州词

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东风不度玉门关。

[注释]

1.凉州词:为当时盛行的一种曲子(《凉州词》)配的唱词。

2.黄河远上:了望黄河的源头。

3.孤城:指孤零零的戍边的城堡。

4.仞:古代的长度单位,一仞相称于七八尺。

5.羌笛:羌族的一种乐器。

6.杨柳:指一种叫《折杨柳》的歌曲。
唐朝有折柳赠别的风尚。

7.度:超越。
后两句是说,羌笛何必吹起《折杨柳》这种哀伤的调子,埋怨杨柳不发、春光来迟呢,要知道,东风吹不到玉门关外啊!

[简析]

王之涣(688-742),字季凌,晋阳(今山西太原)人,后搬家绛州(今山西绛县)。
唐代墨客。

“凉州词”是凉州歌的唱词,不是诗题,是盛唐时盛行的一种曲调名。
开元年间,陇右节度使郭知运搜集了一批西域的曲谱,供献给唐玄宗。
玄宗交给教坊翻成中国曲谱,并配上新的歌词演唱,以这些曲谱产生的地名为曲调名。
后来许多墨客都喜好这个曲调,为它填写新词,因此唐代许多墨客都写有《凉州词》。

王之涣这首诗写戍边士兵的怀乡情。
写得苍凉年夜方,悲而不失落其壮,虽极力渲染戍卒不得回籍的怨情,但丝毫没有半点颓丧消沉的情调,充分表现出盛唐墨客的广阔肚量胸襟。

首句“黄河远上白云间”捉住远眺的特点,描述出一幅动人的图画:辽阔的高原上,黄河奔驰而来,远远向西望去,彷佛是从白云中流出来的一样平常。
次句“一片孤城万仞山”,写塞上的孤城。
在高山大河的环抱下,一座地处边塞的孤城巍然耸立。
这两句,描写了祖国山川的雄伟气势,勾勒出这个国防重镇的地理形势,突出了戍边士卒的荒凉境遇,为后两句刻画防守者的生理供应了一个范例环境。

在这种环境中忽然听到了羌笛声,所吹的曲调恰好是《折杨柳》,这就不能不勾起戍卒的离愁。
古人有临别折柳相赠的风尚。
“柳”与“留”谐音,赠柳表示留念。
北朝乐府《鼓角横吹曲》有《折杨柳枝》,歌词曰:“上马不捉鞭,反拗杨柳枝。
下马吹横笛,愁杀行客儿。
”歌中提到了行人临去时折柳。
这种折柳赠别之风在唐代极为盛行。
于是,杨柳和离去就有了密切的联系。
现在当戍边士卒听到羌笛演奏着凄凉的《折杨柳》曲调时,就难免会触动离愁别恨。
于是,墨客用豁达的语调排解道:羌笛何须总是演奏那哀怨的《折杨柳》曲调呢?要知道,玉门关外本来便是东风吹不到的地方,哪有杨柳可折!
说“何须怨”,并不是没有怨,也不是劝戍卒不要怨,而是说怨也没用。
用了“何须怨”三字,使诗意更加储蓄,更有深意。

三、四两句,明代的杨慎认为含有讽剌之意:“此诗言恩典膏泽不及于边塞,所谓君门远于万里也。
”(《升庵诗话》)中国古代诗歌向来有“兴寄”的传统,更何况“诗无达诂”,我们认为读者未尝不可这样理解,但不能就此而肯定作者确有此意。

8.登鹳雀楼

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注释]

1.鹳雀楼:旧址在山西永济县,楼高三层,前对中条山,下临黄河。
传说常有鹳雀在此勾留,故有此名。

2.白日:太阳。

3.依:依傍。
这句话是说太阳依傍山峦沉落。

4.穷:尽。

[简析]

这首诗写墨客在登高望远中表现出来的非凡的胸襟抱负,反响了盛唐期间人们昂扬向上的进取精神。

前两句写所见。
“白日依山尽”写远景,写山。
作者站在鹳雀楼上向西眺望,只见云海苍茫,山色空濛。
由于云遮雾绕,太阳变白,挨着山峰西沉。
“黄河入海流”写近景,写水。
楼下滔滔的黄河奔流入海。
这两句画面壮丽,气势伟大,读后令人振奋。

后两句写所想。
“欲穷千里目”,写墨客一种无止境探求的欲望,还想看得更远,看到目力所能达到的地方,唯一的办法便是要站得更高些,“更上一层楼”。
“千里”“一层”,都是虚数,是墨客想象中纵横两方面的空间。
“欲穷”“更上”词语中包含了多少希望,多少憧憬。
这两句诗,是千古传诵的名句,它形象地提示了一个哲理:登高,才能望远;望远,必须登高。

这首诗由两联十分工致的对仗句组成。
前两句“白日”和“黄河”两个名词相对,“白”与“黄”两个色彩相对,“依”与“入”两个动词相对。
后两句也如此,构成了形式上的完美。

鹳雀楼,旧址在山西永济县,黄河中的一个小岗上,后被大水冲没。
沈括《梦溪笔谈》中记载:“鹳雀楼三层,前瞻中条(山名)下瞰大河。
”可见冲没是宋往后的事了。

9.春晓

孟浩然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注释]

1.春晓:春天的清晨。

2.晓:天亮。

3.不觉晓:不知不觉地天亮了。

4.闻:听。

5.闻啼鸟:听见鸟叫。

[简析]

孟浩然(689-740)襄州襄阳(今属湖北)人。
唐代墨客。
他写的田园山水诗很有名。

这首诗描述了一幅春天清晨绚丽的图景,抒发了墨客热爱春天、珍惜春光的美好心情。

首句“春眠不觉晓”,第一字就点明时令,写春眠的喷鼻香甜。
“不觉”是朦朦胧胧不知不觉。
在这温暖的春夜中,墨客睡得真喷鼻香,以至朝阳临窗,才甜梦初醒。
此句流露出墨客爱春的喜悦心情。
次句“处处闻啼鸟”写春景,春天清晨的鸟语。
“处处”是四面八方的意思。
鸟噪枝头,一派活气勃勃的景象。
“闻啼鸟”即“闻鸟啼”,古诗为了押韵,词序作了适当的调度。
这两句是说:春天来了,我睡得真甜,不知不觉天已大亮。
一觉醒来,只听见处处有鸟儿在歌唱。
第三、四句“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墨客追忆昨晚的潇潇春雨,然后遐想到春花被风吹雨打、落红各处的景象。
墨客把爱春和惜春的情绪寄托在对落花的嗟叹上。
惜春也是爱春,喜悦是全诗的基调。

本诗写春景,不是写所见,而是写所闻及所想。
墨客把自己的听觉感想熏染写出来,然后由读者体味、再现墨客描述的意境。
构思奥妙,很有情趣。

10.宿建德江

孟浩然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注释]

1.建德江:指新安江流经建德县(今属浙江)的一段江水。

2.泊:停船靠岸。

3.烟渚:指江中雾气笼罩的小沙州。

[简析]

这首诗写了江边夜景,表现了墨客的旅愁。

起句“移舟泊烟渚”,“移舟”即移动小船;“泊”指停泊夜宿;“烟渚”,烟雾朦胧的小洲。
这一句点了题,先容了墨客不雅观赏景物的立足点。
次句“日暮客愁新”,“日暮”即薄暮时分,“客愁新”是指墨客客居他乡,增长了忧闷。
这句写了墨客欣赏景物的心情。

第三句写江边的远景。
“野旷天低树”,墨客站在船头,纵目远眺,旷野中远处的天空比近处的树林还要低。
第四句写江中的近景。
“江清月近人”,江水清澈,倒映在江中的月影,彷佛更加靠近船上的墨客。
这分外的景象,只有立足于船上才能领略到。
在这十分成功的比拟描写中,表现了墨客含而不露的淡淡哀愁。

此诗前两句是触景生情,后两句是托景抒怀。
全诗淡而有味,耐人咀嚼。

孟浩然是唐代山水诗派的代表。
听说有一次,他到长安参加文人诗会。
他即席赋诗,写出了“微云淡天河,疏雨滴梧桐”(微薄的云淡淡地抹在银河上,稀疏的雨点滴落在梧桐叶间)两句好诗。
大家都十分叹服,搁笔不连续赋诗了。

11.凉州词

王翰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立时催。

醉卧疆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注释]

1.夜光杯:白玉做成的羽觞。

2.卧:躺。

[简析]

这是盛唐边塞诗中的一篇名作。
这首诗以豪放的风格写了征戍战士饮酒作乐的情景,具有浓郁的边塞军营生活的色彩。

首句“葡萄美酒夜光杯”,意思是举起晶莹的夜光杯,斟满殷红的葡萄美酒。
“葡萄美酒”,因此葡萄酿造成的美酒;“夜光杯”,指一种光能照夜的白玉琢成的羽觞。
此句以奇丽的彩笔描述出豪华的场面,并富有西域的特色。
次句“欲饮琵琶立时催”,正要开怀畅饮,忽然,铮铮琮琮的琵琶声从立时传来。
琵琶是西域盛行的乐器,墨客用来渲染西域色彩。
“立时催”的“催”字有不同阐明,有的说是催饮,有的说是催人出征,或阐明为急匆匆弹奏之意。
从全诗风格来看,还是以催饮为宜。

三四句“醉卧疆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这是在酣醉时的劝酒词,是说,醉就醉吧,醉卧在疆场上有什么呢,请不要见笑,从古至今征战的人有几个是活着回来的。
这两句历来颇多不合,有的认为是极为悲痛之词,有的认为是略带凄凉之意,但从盛唐期间将士们的豪情及全诗的风格来看,似不宜有忧伤感情的。

12.出塞

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注释]

1.出塞:是唐代墨客写边塞生活的诗常用的题目。

2.秦时明月汉时关:即秦汉时的明月,秦汉时的关塞。
意思是说,在漫长的边防线上,一贯没有停滞过战役。

3.但使:只要。

4.龙城飞将:指汉朝名将李广。
南侵的匈奴畏惧他,称他为“飞将军”。
这里泛指大胆善战的将领。

5.胡马:指侵扰内地的外族骑兵。

6.阴山: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古代常凭借它来抵御匈奴的南侵。

[简析]

王昌龄(约698-756),字少伯,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市)人。
唐代墨客。

这是一首著名的边塞诗,表现了墨客希望起任良将,早日平息边塞战事,使公民过着安定的生活。

墨客从写景入手,首句勾勒出一幅冷月照边关的苍凉景象。
“秦时明月汉时关”不能理解为秦时的明月汉代的关。
这里是秦、汉、关、月四字交错利用,在修辞上叫“互文见义”,意思是秦汉时的明月,秦汉时的关。
墨客暗示,这里的战事自秦汉以来一贯未间歇过,突出了韶光的久远。
次句“万里长征人未还”,“万里”指边塞和内地相距万里,虽属虚指,却突出了空间辽阔。
“人未还”使人遐想到战役给人带来的灾害,表达了墨客悲愤的情绪。

若何才能解脱公民的困苦呢?墨客寄希望于有才能的将军。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只要镇守龙城的飞将军李广还活着,就不会让胡人的骑兵跨超越阴山。
“龙城飞将”是指汉武帝的镇守卢龙城的名将李广,他大胆善战,多次把匈奴打败。
“不教”,不许可,“教”字读平声;“胡马”,这里指代外族入侵的骑兵。
“度阴山”,跨过阴山。
阴山是北方东西走向的大山脉,是汉代北方边防的天然樊篱。
后两句写得蕴藉、奥妙,让人们在对往事的比拟中,得出必要的结论。

这首诗被称为唐人七绝的压卷之作。
悲壮而不悲惨,年夜方而不浅露,王诗《出塞》两首,本诗是第一首。

13.从军行

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注释]

1.从军行:乐府《相和歌辞平调曲》旧题,多写军队务旅征战之事。
王昌龄作的《从军行》共七首,这里选入第四首。

2.青海:即今青海湖。
长云:多云,漫天皆云。
雪山:终年积雪的山,指祁连山。

3.孤城:指玉门关,因地广人稀,给人以孤城之感。
这句词序倒装,意思是“遥望孤城玉门关”。

4.穿:磨破。
金甲:战衣,是金属制成的盔甲。

5.破楼兰:借指彻底消灭仇敌。
楼兰:汉时对西域鄯善的称呼,诗中泛指当时侵扰西北边区的仇敌。

[今译]

青海湖连绵不断的大片乌云,

遮暗了终年积雪的祁连山;

远远眺望只瞥见孤独的城池,

那正是东风都吹不到的玉门雄关。

在黄沙莽莽的疆场上,

将士们身经百战磨穿了铁甲衣裳衫,

但是不彻底消灭入侵的边贼,

他们将誓去世不把家园回还!

【赏析】唐代边塞诗的读者,每每由于诗中所涉及的地名古今杂举、空间悬隔而感到困惑。
疑惑作者不谙地理,因而不求甚解者有之,曲为之解者亦有之。
这首诗就有这种环境。

前两句提到三个地名。
雪山即河西走廊南面横亘廷伸的祁连山脉。
青海与玉关东西相距数千里,却同在一幅画面上涌现,于是对这两句就有各类不同的讲授。
有的说,上句是向前纵目,下句是回望故乡。
这很奇怪。
青海、雪山在前,玉关在后,则抒怀主人公回望的故乡该是玉门关西的西域,那不是汉兵,倒成胡兵了。
另一说,次句即“孤城玉门关遥望”之倒文,而遥望的工具则是“青海长云暗雪山”,这里存在两种误解:一是把“遥望”解为“遥看”,二是把对西北边陲地区的概括描写误解为抒怀主人公望中所见,而前一种误解即因后一种误解而生。
一、二两句,不妨设想成次第展现的广阔地域的画面:青海湖上空,长云弥温;湖的北面,横亘着绵廷千里的模糊的雪山;超越雪山,是矗立在河西走廊荒原中的一座孤城;再往西,便是和孤城遥遥相对的军事要塞——玉门关。
这幅集中了东西数千里广阔地域的长卷,便是当时西北边戍边将士生活、战斗的范例环境。
它是对全体西北边陲的一个鸟瞰,一个概括。
为什么特殊提及青海与玉关呢?这跟当时民族之间战役的态势有关。
唐代西、北方的强敌,一是吐蕃,一是突厥。
河西节度使的任务是隔断吐蕃与突厥的交通,一镇兼顾西方、北方两个强敌,紧张是防御吐蕃,守护河西走廊。
“青海”地区,正是吐蕃与唐军多次作战的场所;而“玉门关”外,则是突厥的势力范围。
以是这两句不仅描述了全体西北边陲的景象,而且点出了“孤城”南拒吐蕃,西防突厥的极其主要的地理形势。
这两个方向的强敌,正是防守“孤城”的将士心之所系,宜乎在画面上涌现青海与玉关。
与其说,这是将士望中所见,不如说这是将士脑海中浮现出来的画面。
这两句在写景的同时渗透丰富繁芜的感情:戍边将士对边防形势的关注,对自己所担负的任务的自满感、任务感,以及戍边生活的孤寂、艰巨之感,都领悟在悲壮、开阔而又迷蒙暗淡的景致里。

三、四两句由情景交融的环境描写转为直接抒怀。
“黄沙百战穿金甲”,是概括力极强的诗句。
戍边韶光之漫长,战事之频繁,战斗之艰巨,敌军之刁悍,边地之荒凉,都于此七字中概括无遗。
“百战”是比较抽象的,冠以“黄沙”二字,就突出了西北沙场的特色,令人宛见“日暮云沙古沙场”的景象:“百战”而至“穿金甲”,更可想见战斗之艰巨激烈,也可想见这漫长的韶光中有一系列“白骨掩蓬蒿”式的壮烈捐躯。
但是,金甲只管磨穿,将士的报国壮志却并没有销磨,而是在大漠风沙的磨炼中变得更加武断。
“不破楼兰终不还”,便是身经百战的将士豪壮的誓言。
上一句把战斗之艰巨,战事之频繁越写得突出,这一句便越显得铿锵有力,掷地有声。
一二两句,境界阔大,感情悲壮,含蕴丰富;三四两句之间,显然有迁移转变,二句形成光鲜对照。
“黄沙”句只管写出了战役的艰巨,但全体形象给人的实际感想熏染是雄壮有力,而不是低沉伤感的。
因此末句并非太息归家无日,而是在深深意识到战役的艰巨、长期的根本上所发出的更武断、深奥深厚的誓言,盛唐精良边塞诗的一个主要的思想特色,便是在抒写戍边将士的豪情壮志的同时,并不回避战役的艰巨,本篇便是一个显例。
可以说,三四两句这种不是空洞肤浅的抒怀,正须要有一二两句那种含蕴丰富的大处落墨的环境描写。
范例环境与人物感情高度统一,是王昌龄绝句的一个突出优点,这在本篇中也有明显的表示。
(刘学锴)

14.芙蓉楼送辛渐

王昌龄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注释]

1.芙蓉楼:润州(今江苏镇江)的城楼。
辛渐:作者的一位朋友。

2.寒雨连江:润州在长江边。
这句是说,夜里长江高下了寒雨。
吴:春秋时的吴国在长江下贱一带,以是称这一带为吴。

3.平明:清晨。
楚山:春秋时的楚国在长江中下贱一带,以是称这一带为楚山。

4.洛阳:今河南洛阳,是辛渐所去的地方。

5.冰心:比喻心的纯洁。
玉壶:冰在玉壶之中,进一步比喻人的清耿介直。

[讲授]

一夜寒雨过后,墨客在芙蓉楼与朋侪话别,这时只有晨光映照着远处的山峦。
他叮嘱朋友,如果远方的亲友问起我,请把我清廉下直的心意传达给他们。

[赏析]

这首诗不像一样平常的送别诗那样,努力抒发对朋侪的深深眷恋之情,而是着重讲述自己的纯洁感情和高尚志向。
当时,墨客的朋友辛渐即将取道扬州,北上洛阳。
正在江宁(今江苏南京)任职的墨客,亲自送到了润州,在西北城楼(即“芙蓉楼”)为他饯行,并写下这首诗。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寒冷的夜雨,滔滔的江流,连朦胧的远山也显得孤单,这种景象衬托出墨客对朋友的依依惜别之情。
但诗的重点却在后两句。
朋友此番西行的目的地是洛阳,那里也有墨客浩瀚的亲人和朋友。
墨客深邃深挚怀念洛阳的亲友,并想象他们也同样深邃深挚怀念着自己。
他嘱托辛渐,当亲友们问起来,就说我的内心依然纯洁无瑕,就像冰那样晶莹,像玉那样透亮。
诗中用一个奥妙的相互映衬的比喻,来形容一种纯洁完美的品质,显示出很高的措辞技巧,给人留下难忘的印象。

15.鹿柴

王维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注释]

1.鹿柴:地名。
柴,一作“寨”。
行军时在山上扎营,立木为区落,叫柴;别墅有篱落的,也叫柴。

2.空:诗中为空寂、宁静之意。

3.但:只。

4.返景:夕阳返照的光。
景,日光。

[简析]

这首诗是王维后期山水诗的代表作《辋川集》中的一首。
诗中描述鹿柴附近的空山深林在夕阳返照下的宁静景致。

首句“空山不见人”直接描写空山的寂寥安谧。
山之以是“空”,是由于杳无人迹。
“不见人”三字,将“空”详细化。
次句“但闻人语响”,以局部的有声反衬整体的寂静。
常日情形下,山中只管无人,但不会无声。
“但闻”二字将瑟瑟风声、潺潺水声、唧唧虫声、啾啾鸟声统统打消开,只听见偶尔传来的几声“人语响”。
表面上看,这几声“人语响”彷佛冲破了寂静,实在,一阵人语响过往后,空山又回到了万籁俱寂的境界之中。

三、四两句“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用夕阳返照来反衬深林的幽暗清冷。
按理说,要描写幽暗的境界应回避光亮,墨客却偏偏写“返景入深林”。
猛一看,这一抹微弱的斜晖彷佛给幽暗的深林带来了一丝光亮,实在正好相反。
当“返景”的余晖透过斑驳的树影照在青苔上时,那一小块光亮与一大片幽暗所形成的强烈比拟,反而使深林的幽暗更加突出。
况且,那“返景”不仅微弱,而且短暂,一抹余晖须臾逝去之后,相继而来的便是更漫长的幽暗。

王维“晚年惟好静,万事不关心”(《酬张少府》)。
《辋川集》中的作品,大多着力描写自然景致的静美境界,古人认为这些诗不谈禅机而深得禅理,读之出生两忘,万念俱绝。
这反响了王维晚年对现实冷漠的悲观思想,但这些诗“诗中有画”的表现手腕却具有不朽的美学代价。

16.竹里馆

王维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注释]

1.幽篁:深密的竹林。
篁:竹林。

2.长啸:撮口出声叫啸。
啸声清越而舒长,以是叫长啸。

[今译]

独自坐在幽深的竹林里,

一边弹着琴一边又长啸。

深深的山林中无人知晓,

皎洁的玉轮从空中映照。

[讲授]

这首诗同样表现了一种寂静安详的境界。
前两句写墨客独自一人坐在幽深茂密的竹林之中,一边弹着琴弦,一边又发出长长的啸声。
实在,不论“弹琴”还是“长啸”,都表示出墨客高雅闲淡、超拔脱俗的气质,而这却是不随意马虎引起别人共鸣的。
所往后两句说:“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意思是说,自己僻居深林之中,也并不为此感到孤独,由于那一轮皎洁的玉轮还在时时照耀自己。
这里利用了拟人化的手腕,把倾洒着银辉的一轮明月当成心领神会的心腹朋友,显示出墨客新颖而独到的想象力。
全诗的格调宁静闲远,仿佛墨客的心境与自然的景致全部融为一体了。

17.送元二使安西

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端人。

[注释]

1.元二:姓元,排行第二,作者的朋友。

2.使:出使。

3.安西:指唐代安西都护府,在今新疆库车附近。

4.渭城:秦时咸阳城,汉改渭城,在长安西北,渭水北岸。

5.朝雨:清晨下的雨。

6.浥(y):湿。

7.客舍:旅店。

8.阳关:在今甘肃省敦煌县西南,是古代通西域的要道。

【赏析】

这是一首送朋友去西北边陲的诗。
安西,是唐中心政府为统辖西域地区而设的安西都护府的简称,治所在龟兹城(今新疆库车)。
这位姓元的朋侪是奉朝廷的义务前往安西的。
唐代从长安往西去的,多在渭城送别。
渭城即秦都咸阳故城,在长安西北,渭水北岸。

前两句写送别的韶光,地点,环境气氛。
清晨,渭城客舍,自东向西一贯延伸、不见尽头的驿道,客舍周围、驿道两旁的柳树。
这统统,都仿佛是极平常的面远景,读来却风光如画,抒怀气氛浓郁。
“朝雨”在这里扮演了一个主要的角色。
清晨的雨下得不长,刚刚润湿尘土就停了。
从长安西去的大道上,平日车马交驰,尘上飞扬,而现在,朝雨乍停,景象豁亮清明,道路显得清洁、清爽。
“浥轻尘”的“浥”字是湿润的意思,在这里用得很有分寸,显出这雨澄尘而不湿路,恰到好处,仿佛天从人愿,特意为远行的人安排一条轻尘不扬的道路。
客舍,本是羁旅者的伴侣;杨柳,更是离去的象征。
选取这两件事物,自然故意关合送别。
它们常日总是和羁愁别恨联结在一起而呈现出黯然销魂的情调。
而本日,却因一场朝雨的洒洗而别具明朗清新的风貌──“客舍青青柳色新”。
平日路尘飞扬,路旁柳色不免笼罩着灰蒙蒙的尘雾,一场朝雨,才重新洗出它那青翠的本色,以是说“新”,又因柳色之新,映照出客舍青青来。
总之,从豁亮清明的天宇,到清洁的道路,从青青的客舍,到翠绿的杨柳,构成了一幅色调清新明朗的图景,为这场送别供应了范例的自然环境。
这是一场深情的离去,但却不是黯然销魂的离去。
相反地,倒是透露出一种轻快而富于希望的情调。
“轻尘”、“青青”、“新”等词语,声韵柔柔明快,加强了读者的这种感想熏染。

绝句在篇幅上受到严格限定。
这首诗,对如何设宴饯别,宴席上如何频频举杯、殷勤话别,以及动身时如何依依不舍,登程后如何瞩目遥望,等等,一概舍去,只剪取饯行宴席即将结束时主人的劝酒辞:再干了这一杯吧,出了阳关,可就再也见不到老朋友了。
墨客象高明的拍照师,摄下了最富表现力的镜头。
宴席已经进行了很长一段韶光,酿满别情的酒已经喝过多巡,殷勤告别的话已经重复过多次,朋友上路的时候终于不能不到来,主客双方的惜别之情在这一瞬间都到达了顶点。
主人的这句彷佛脱口而出的劝酒辞便是此刻强烈、深厚的惜别之情的集中表现。

三四两句是一个整体。
要深切理解这临行劝酒中蕴含的深情,就不能不涉及“西出阳关”。
处于河西走廊尽西头的阳关,和它北面的玉门关相对,从汉代以来,一贯是内地出向西域的通道。
唐代国势壮大,内地与西域往来频繁,从军或出使阳关之外,在盛唐民气目中是令人神往的壮举。
但当时阳关以西还是穷荒绝域,景致与内地大不相同。
朋友“西出阳关”,虽是壮举,却又不免经历万里长途的跋涉,备尝独行穷荒的艰辛寂寞。
因此,这临行之际“劝君更尽一杯酒”,就象是浸透了墨客全部丰富深厚情意的一杯浓郁的感情琼浆。
这里面,不仅有依依惜别的情意,而且包含着对远行者处境、心情的深情谅解,包含着前路珍惜的殷勤祝愿。
对付送行者来说,劝对方“更尽一杯酒”,不但是让朋友多带走自己的一分情意,而且故意无意地延宕分离的韶光,好让对方再多留一刻。
“西出阳关无端人”之感,又何尝只属于行者呢?临别依依,要说的话很多,但盘根错节,一时竟不知从何提及。
这种场合,每每会涌现无言相对的沉默,“劝君更尽一杯酒”,便是不自觉地冲破这种沉默的办法,也是表达此刻丰富繁芜感情的办法。
墨客没有说出的比已经说出的要丰富得多。
总之,三四两句所剪取的虽然只是一霎时的情景,却是蕴含极其丰富的一霎时。

这首诗所描写的是一种最有普遍性的离去。
它没有分外的背景,而自有深厚的惜别之情,这就使它适宜于绝大多数离筵别席演唱,后来编入乐府,成为最盛行、传唱最久的歌曲。

18.玄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王维

独在异域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注释]

1.玄月九日:指农历玄月九日重阳节。

2.忆:惦记。

3.山东:指西岳以东作者家乡蒲州。

4.异域:他乡、外乡。

5.为异客:作他乡的客人。

6.逢:遇。

7.倍:格外。

8.登高:古有重阳节登高的风尚。

9.茱萸(zhūy):一种喷鼻香草。
古时重阳节人们插戴茱萸,听说可以避邪。

【译文】

独清闲他乡作外乡客,每逢佳节到来就不禁更加思念亲人。

遥想兄弟们登高的地方,插遍茱萸只少我一个人。

【赏析】

这首诗是王维十七岁时因重阳节思念家乡的亲人而作。
王维家居蒲州(今山西永济),在西岳之东,以是题称“忆山东兄弟”。
写这首诗时他大概正在长安谋取功名。
这首诗抒发身在异域的游子适逢佳节对故乡亲人深切的思念之情,反响出人们的心声,引起人们的共鸣。
全诗朴素无华,蕴藉深厚,用词精练,弯曲有致,堪称千古绝唱。

关注【中小学家长第一号:高分家长】❶每天学习不为人知的高分秘笈 ❷辅导你如何培养高分孩子 ❸结交浩瀚家长朋友

gaofenjz (←复制此号码,粘贴到微信搜索里即可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