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以来,由于《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这首词,反复涌如今舞台剧和影视节目之中,在民间引起了很大的反响。

由于宋词原来是古代中国文人雅士聚会时演唱的曲子词,但是年代久远,原曲早已经失落传,于是又有当代词人专门为《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重新谱曲,请来邓丽君在舞台上演出。

从此,“明月几时有,把酒问上苍”的传播热度到达了顶点,十几亿中国人,险些无人不知,无人不晓。
于是逐步地,就有人将这首词誉为——“千古第一中秋词”。

每到中秋佳节来临,人们想在卡片上,或者在社交平台上写几句关于中秋节干系的话语时,总是会不自觉地引用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来表达内心的情绪。

唐朝名相一首中秋诗比肩苏轼水调歌头媒体引用的频率极高

不过与《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同时盛行的,还有一首“中秋诗”,则更加受到官媒的偏爱。
那便是唐代名相、大墨客张九龄的《望月怀远》。

一、“千古第一中秋诗”——《望月怀远》

《望月怀远》——唐·张九龄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这首诗创作的韶光比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早了340余年,其诗风格朴实自然,不尚辞藻,却清醇典雅,沉郁抑扬,因此也成了张九龄最主要的代表作之一。

在张九龄《望月怀远》问世之前,中国实在一贯有写“望月”诗的传统。
听说最早以“望月”题材创作的诗歌是《诗经·陈风·月出》:“月出皎兮,佼人僚兮。
舒窈纠兮,劳心悄兮。

这是一首盛行在河南、安徽一带的民间歌曲,讲述的内容是“月下思美人”。
后来历朝历代都有大量墨客创作相似题材诗歌,讲的大多是闺中女性在月夜思念外子,思想与内容都方向于民歌风格。

但是自从张九龄的《望月怀远》问世之后,环境就不一样了。
由于这首诗写得“雅正”,非常符合儒家正统的伦理代价不雅观。

诗的第一句写“海上生明月”点题往后,不是立时去写月下的“思美人”,或者月下“思外子”的迂腐内容,而是急速把“明月”高升带来的感情,引向了“天涯共此时”磅礴大气的场景。

旧有“望月思”,写的是一门一户,一男或者一女之思,是小儿女之思。
但是《望月怀远》把这种情绪提升了一个档次,变成了全人类共有之“思”。
这样处理,就非常符合“诗言志”的特色。

诗的第三句中的“情人怨遥夜”中的“情人”,不是特指“恋人”。
由于在中国古歌里面“情人”,是泛指统统“有情之人”。

他们在中秋节除了思念“爱人”,更多的时候是在思念包括“亲人”、“朋友”在内的统统“离人”,由于他们渴望在这样一个节日里与之“团圆”。

由于《望月怀远》的诗风上承陈子昂,下启李白、杜甫,因此它在中国史诗上霸占了一个非常主要的地位。
而此诗的“清澹”风格,还首创了一个唐诗的新流派,就叫做“清澹派”。

“海上”与“天涯”的阔大意象,整体拓宽了“明月之思”的覆盖范围,到了近当代,这首诗不断被官媒引用,借以表达渴望海峡两岸团圆的“团圆之思”。

以是历来的中秋节,在官媒引用的古诗词里,张九龄这首《望月怀远》的涌现频率和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一样高,或者有时候会更高。

与张九龄《望月怀远》清淳雅正的风格比较较起来,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显然更加看重表达“个性”。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上阕中的“我欲乘风归去”等句子非常有想象力,“起舞弄清影”等句子又很随意马虎让人遐想到李白《月下独酌》中的“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而下阕着重刻画月夜思亲的细节,遣词方面也比《望月怀远》更加煽情,以是历来深受老百姓喜好。
但是也正由于写得情致缠绵,以是词中意象的涵盖范围,反而受到了一定的限定。

因此我们说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是“千古中秋第一词”,而“千古中秋第一诗”的名头,则必给张九龄的《望月怀远》了。

二、一代名相张九龄

大家都知道,苏轼是两宋第一大才子,二十一岁科考进士及第,深受天子和百姓的爱戴,但是很多人不知道,张九龄实在也是一名“学霸”。

张九龄同样少年得志,二十出头就两榜折桂,并且还是中国历史上岭南出的第一位“布衣宰相”。
同时也是唐朝开元盛世时,末了一位“贤相”。

清代王夫之评价张九龄,说他是:“唐室无双士,自古南天第一人。
”张九龄博学多才,自小熟读经史,乃至还通达一些兵法与数术。
不论是做墨客,还是做宰相,都是当时最高级的人才。

并且张九龄在识人方面也有独到之处,他很早就创造了安禄山有谋反的嫌疑,可是当他见告唐玄宗的时候,唐玄宗根本不听。
后来由于唐玄宗听信李林甫的谗言,张九龄被迫离开了政坛。

张九龄在朝为官之时,写的诗大多是用词华美的“台阁体”,大约是应天子哀求创作的奉承诗。
后来淡出政坛,反而首创了用语朴实,清醇雅正的“清澹派”。

“清澹派”诗歌措辞清新、自然,朴实无华,且情思深远,着重强调高尚的品质与情操,为后世唐诗的发展开辟出了一条崭新出路。
作为此派代表作的《望月怀远》,也因此一贯受到众人推崇。

结语

人的性情是繁芜多样的,比如李白,他性情豪放、外向,有时还有一点感情化,喝醉了酒,“天子呼来不上船”。

比如杜甫,他谦善、敏感,保持不懈,“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再如孟郊,他自卑、耿直、孤僻,沉寂时是“昔日邋遢不敷夸”,得意时便是“目前放荡思无崖”、“一日看尽长安花”。

这三位墨客写诗,都把自己的性情融入到诗句里了。
以是我们看到的李白始终是天真浪漫、具备神思妙想的,而孟郊则常常表现出“寒蛩号”的一壁,终极成了苦吟墨客的代表。

只有杜甫,少年时期也是野心勃勃,乃至也有血性冲动的时候,但是中年往后却显得十分老成持重。
以是他写的诗,也没有李白那么多锋芒,反而是情绪细腻,被人称为“诗圣”。

诗歌“个性化”让作品打上了墨客本身的印记,优点是很随意马虎以真脾气打动人。
但是打动的,多数是与作者有同样性情与情操的人。

以是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这首词更能打动的,实在是天下和他一样具有疏狂脾气和人生追求的人。

反而是张九龄《望月怀远》个中的情绪表达得非常克制,清正雅和、不过不失落,以是把它摆到前台,用来代表最大多数人的月夜之思,再妥善不过了。

不管怎么样,中秋佳节是属于全体国人的。
在不同场合,我们自然须要有不同的中秋诗词,以是张九龄的《望月怀远》与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在中国人的佳节里,永久都不会缺席。

参考资料:《苏东坡新传》——《四川公民出版社》,作者:李一冰,2020.05;《旧唐书》,作者:刘昫,五代;《新唐书》,作者:宋祁、欧阳修、范镇、吕夏卿等,北宋;《望月怀远》,作者:张九龄,唐;《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作者:苏轼,北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