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古诗词的“集体影象偏差”缘何而来?

陈冬冬:首先,有一段韶光教材是由不同出版社分别出版的,非统编教材有一些不一致的地方,这也是为什么教诲部专门把教材改成统编,一个很主要的缘故原由便是要担保学术性和威信性,内容上不要出错。

第二,古文里既有“斯人”也有“是人”,大家在影象的时候有可能会稠浊。
例如《岳阳楼记》里有“微斯人吾谁与归”,但《孟子》里确实是“是人”,一些人记成“斯人”可能是被其他古文影响了。

中华书局影印本阮元《孟子注疏》

每日社科古诗词的集体记忆误差缘何而来

受访者供图

第三,古今的措辞是有差异的,毕竟大部分人学的是当代汉语,和古代汉语的语感不一致,不互通的语感就造成了影象上的差异,像“乡音无改鬓毛衰”还是“乡音未改”,“未改”可能更符合当代人的语感,但“无改”才是对的。

再比如“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确有个别人断为“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句子有时候本身是可以有两解的,《孟子》有赵岐注,有朱熹注,不同的断句就会带来不同的阐明。
但汉赵岐、宋朱熹、清焦循,近人杨伯峻对付这一句的阐明和断句,都是“行拂乱其所为”,“空乏其身行”是个别当代学者出于对仗考虑的不雅观点。
但《孟子》是散文,而非骈文。
我认为,作为学术界不雅观点可以创新,作为教材该当尊重传统,不宜盲目利用新说。

咬文嚼字、字字精确,意义何在?

陈冬冬:第一,这个字是什么样便是什么样,我们必须实事求是地讲,不能随便。

第二,作为古代文籍上的内容,措辞本身就可以通报作者一些习气,不同的时期、不同的作者,用字的办法也是不一样的。
有一些字代表着特定时代的习气,举个例子,简体字实在并不是解放往后才有的,古代已经开始利用,元朝多用简体字,那时的“無”已经变成现在简体字的“无”,孟子也保持了战国的习气和个人的风格。

第三,文籍是用笔墨形式通报5000年没有间断的传统文化的主要载体。
就像维修古建筑、文物须要修旧如旧一样,不管是《孟子》还是贺知章的诗,它有古代的基因,我们该当尊重古籍的内容,不能随便修正,古代文化才能得到精确的通报。

第四,有兴趣学习传统文化的读者,建议大家尽可能找相对威信的版本进行阅读。
刚入门的读者可以看中华书局或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译注性子的古籍,一样平常会附有当代的注释和翻译。
水平高一些就可以看点校本。
达到专业水准的可以看影印本或者线装书。

威信的出版社和名家注本,缺点也会相对少一些。
实际上,从古至今,有很多版本内容是不完美的,这也是为什么在中文系有古典文献学,在历史系有历史文献学,国家新闻出版署有全国古籍整理出版方案领导小组,教诲部有全国高档院校古籍整理研究事情委员会等主管机构,包括各个出版社有很多人来专门进行古籍的点校,便是为了防止错漏。

包含订正记的古籍整理

受访者供图

为什么说中华书局、上海古籍出版社等威信古籍出版社的整理本相对好一些?由于它有订正记,就像数学题的答案,有答案的推导过程。
没有一个版本能担保一字不错,但是好的出版社给出了依据和推导过程,我们可以复盘,就可以只管即便地减少缺点。

(来源:央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