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居然用写作来放松消遣!
我已经良久没有打游戏了,由于一开机就能预判结局,过关的那点小小的智力寻衅已经不能再吸引我的把稳,而且我还要掌握自己的韶光,否则几个小时一晃就过去。
有点韶光打游戏,不如写作有趣!

写作的乐趣不在写作之上而是调查之后创造的新秘密!
谁能想到忍者及其文化因此中国玄门的山峰崇拜为本?谁能想到欧洲文艺复兴的起因来自宗教分裂,宗教分裂的起因来自黑去世病。
刘备白手起身才是三国真正的枭雄,人类的直立进化早在树栖时期就已经完成,在草原上生活才不是人类直立行走真正的缘故原由、、、

从古典到当代,从当代到后当代,从艺术到哲学,从经济到生物,从军事到政治。
关心时期变迁的同时也关心我家附近包子铺的销路。
不雅观察帝王平生过往也关心街边卖菜老太,问她为什么不用微信增加电子货币的收入?(由于钱都跑她儿媳妇手机里了)

言归正传!

从中国诗词歌赋到日本物哀以及从蜡笔小新看王朔写的我看金庸

有关诗词歌赋的先容网上有很多,我就不做无趣的重复事情了。
只是单挑出“赋”来说说。
为什么选择“赋”来说说呢?由于赋的构造足够繁芜,篇幅最多最能充分不雅观察古人的行文思路。

赋的高峰是在汉代,当时文人用于描述汉帝国的恢弘景象。
当时最好的赋是《上林赋》。
而现在流传得最广的是《滕王阁序》,很多耳熟能详的名句都是出自这篇骈文。
比如物华天宝,人杰地灵。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赋最大的特色目前在我看来有两种:一种是骈体,一种是骚体
实在我觉得骈体和骚体实在都一样,只是表现办法不同。
骈体用两句话来表达一个意思,骚体是一句话里有两个意思,只不过骚体在一句话的中间用“兮”来连接,骚体的难度更大。
我不太赞许市情上的大多数说法,认为笔墨越多,表达就越充分,文学体系就越进步。

由于一首精良短诗所能表现的意境,无论你用多少笔墨都难以描述清楚。
文学之美不在于字数多少,文学系统编制上的上风也不在于此。
笔墨越来越多这个征象,有没有可能是书写记录工具的本钱越来越低造成的?用精髓精辟的措辞来准确描述事物须要高超的文学技巧,而多说一点,多写一点能够填补文学技巧上的不敷。
这个阐明可能会更靠谱!
经济学帝国主义横扫统统。

上文“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分别是两句意思皆然不同的话,但是它们共同在描述一个场景,为一个“意思”做事。
这种并驾齐驱的表达办法便是范例的骈体。
这种写作办法能够反复润色,反复强调文章的重点和精彩之处,增强读者的印象。
你要会用的话,会创造相称过瘾!

我也不太赞许骈体文堆砌词华的批评!
如果一个人在讲废话,无论他用文言文,口语文,骈体、骚体,散文、、、他都是在讲废话,都是在堆砌词华,跟文体没有关系!
相反如果行文能够引起读者的共鸣,引起读者的把稳,多描述一些又有何不可。
就像药丸上的糖衣,对付药效是没有浸染的。
但是能方便病患吞服,把糖衣算作治疗的一部分有何不可?真实天下也是这么处理这类问题的,对吧!

骈体文基本上有三种形制:

第一种:“落霞、、、”这两句属于“并行”。

第二种:“反复”第一句的意思跟第二句相反。
(如:只知其形,不知其神)

第三种:“递进”也叫串行,前一句是后一句的铺垫,后一句是前一句的高潮。
(如:即决牝牡,也殊死活)

骈文体,最大略的理解便是大家耳熟能详的“对联”。
几千年的笔墨表述形式我们一贯在用一贯都没有断过。
我实在早就在写作中利用这种能够把笔墨层层递进带入高潮的书写形式,只不过我用的是口语文,不是文言文。
我还自己突发奇想扩展到三骈、四骈,最高记录骈到五骈来表达一个意思,写完觉得妙趣横生!
四骈,我在描写遛狗不牵绳的大汉时用过,五骈暂时想不起来。

读书时也曾背过文言文,但是并没有学习古人好的写作方法,可谓是买椟还珠!
学习的最高境界是学甚至用,学了,用不起来相称于白学。
这种层层推进的笔墨描述技巧足以跟图像反抗,可以算作笔墨描述存在的情由。
你看到一副俏丽的风景不一定能够得到笔墨描述的心灵感想熏染。
这么好的写作办法由于认识缺点而错过,甚为可惜!

骈体是两句话表达一个意思,而骚体是一句话里有两个意思。
可能现在最耳熟能详的骚体句子是:“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高下而求索”。
这些归纳只能是大概的概括,不能精确。
只能感想熏染,难以描述。
由于~~~是我自己归纳的~~~ 找不到学写骈体的教材,我也不是文学专业没有条件穷究。
归纳的目的在于找出方向,便于运用。

骈文,我国有大量的学者在研究,有关四六文,六四文,平仄、仄平、、等等。
个人觉得都是其形,而非其神。
很多人找错方向,去找骈文形式上的规律,形式上的规律是无法见告我们怎么利用的。
当然我也是草率的摘出一些我能理解的部分考试测验运用。

在我的印象之中,无论是中国的诗词歌赋还是国外的诗歌都在做一件事:表达天人合一或者是天人合一之后的表达!
都是在表达客不雅观环境与主不雅观个体之间的关系。
时而以景寓情,时而以情寓景。

日本也不例外,他们霸占主流的文学美学是物哀文化或者叫物哀美学。

物哀最初的意思是与外界心意相通时所发出的感叹,在我看来跟中国文学所追求的天人合逐一脉相承,类似于《万川集海》是《孙子兵法》的部分细化和延伸一样。
能够天人合一感想熏染天地变革的人历来被日本人视为有“灵性”的人。

物哀最初的意思不仅包括悲哀,也包括喜悦。
包括所有心灵上的触动,是七情六欲,喜怒哀乐的直接表达。
不过后来逐步蜕变成紧张因此悲哀、悲悯为主的一种思想美学。
以悲天悯人为美!
由此产生了日本特有的文学形态——诽句。
松尾芭蕉是诽句的宗师。
溘然想到织田信长在本能寺临终前写下的一首诽句:

人生五十年

如梦亦如电

有生亦有去世

壮士何所憾

物哀经由永劫光的发展有着浩瀚的表现形式。
我再说一个大家耳熟能详的句子“我家院子有两棵树,一棵是枣树,另一棵也是枣树”。
这种非常奇怪的文法曾经引起很多国人的谈论,由于鲁迅是大思想家以是涌现很多非同凡响的解读。

实在如果理解诽句,会创造日本古代有一位著名墨客叫“柿本人麻吕”,他也有一段名句:“昨日落了雪,今日也落了雪”。
在中国看来很怪异的表述办法,日本早已存在,还有不少!
他们是通过这种重复来表示一种无奈、孤独、沉寂之美。
不仅不深奥,而且也没有什么分外含义。
以此表现一种心境!

理解物哀自然能够循着这个线索理解其他两大美学思想诧寂、幽玄。
虽然分得很细,但实在意思相通。
都是在无欲无求之后得到的一种安宁、豁达、如释重负之后心灵的一种解脱。
有学者考据是学习中国不得志文人寄情于枯木怪石,末了跑偏了的结果。
循着这条线索,理解日本的枯山水、日本禅宗、茶道等等文化征象估计就能有洞若观火之感。

物哀的核心是直抒心意,跟中国不同之处在于短缺节制。
中国文化讲究均衡,讲究哀而不伤,乐而不淫。
我们感想熏染世事变迁,我们抒发感情,但是要恰到好处,以不受损为度。
前段韶光我发过一个日本高僧玩摇滚乐的视频,就可以算作是直抒心意的一种表现。
但是这种行为在中国估计不会被接管,会被认为跑偏太多,不务正业。

还有很多我们看起来“违和”的岛国文化,实在该当按照这个线索不雅观察。
而不是从什么当代主义对古典主义的背叛这个角度剖析。
由于普通老百姓鲜有人关心什么当代、后当代的问题。
毕竟东方的宗教压迫没有西方那么强烈。
对人性的束缚也没有那么强烈。
这种为了背叛而背叛的过激行为并不适宜阐明东方文化。

不过,日本和西方文化都跑偏了,程度不同而已。

日本师夷中华文明,但是觉得总是差一截。
这不是我最近的感想熏染,而是老早在学校蹭课时听老师说过现在感想熏染更深而已。
为何会涌现这种情形?一开始我认为这天本没有科举制度,导致接管教诲的精英分子不多造成的。
圣德太子曾派人学习过中国的科举制度,但是他们很快就取消了。
我估计是物质不足丰富,有钱人也不多,选拔人才搞来搞去还是在贵族阶层兜兜转转,何苦多此一举!

理解日本文化大多是从各种影视作品开始,我创造他们完备不介意各种界线和领域。
无论在影视之中,还是在线下访谈都有这类征象。
估计也是物哀所说的“直抒心意”。
日本有一款征象级的动画《蜡笔小新》就可见一斑。

小孩子满嘴黄段子在中国是不可想象的,估计屁股会被打着花。
不过它的可取之处或者它之以是风靡这么永劫光,在于它剧情编辑紧跟时期又有其独特的思考。
无论是拯救日本还是拯救天下,都是用你意想不到的最大略的办法来办理。
颇得物哀哲学之精髓。
最近看的一部是《蜡笔小新:新次元,超能力大决斗》已经从2维向三维转变。
不过说实话,他们对付三维的理解还是差一点点。
三维表现还是用二维画风,细节跟不上会让人有粗制滥造的觉得,还不如用二维。

说到蜡笔小新,让我想起一个片段。
小新他妈妈让他去买酱油,他拿着瓶子就往鱼铺里跑,鱼铺老板说我们这里是鱼铺,不卖酱油。
小新很生气,认为老板干事不专业,货不全。

小新的思路跟王朔批评金庸武侠小说的思路差不多!
王朔要金庸向四大名著《水浒传》看齐,但是水浒传可不是武侠,里面的所谓端正人物还是干了不少恶事。
武松目无法纪滥用私刑、孙二娘卖人肉包子、、等等等等,这都不是侠客之所为。
跟金庸武侠小说不是一个体系。

金庸武侠在生活中找不到原型,如果对标四大名著。
为何避开《西游记》?那里面的角色在生活中更找不到原型,谁能上天入地,72变。
何故厚此薄彼批评金庸先生长西席天马行空不现实?

王朔的批评通篇读下来我以为他实在没有想好。
人家本来便是写给大众看的,一开始还登载在报纸上已经很解释问题。
当时喷鼻香港大众就爱看这类题材的文章或者说本来便是面向大众,你批评他面向大众?怎么看都有一股“少年不知愁滋味,为赋新诗强说愁”的味道。

说别人不好,俗,那也要说说你认为哪种不俗,哪种好吧!
我也看了王朔写的《我看王朔》,他以自我批评的办法说了他认为不俗,好的文学作品,大抵是近当代的西方文学。
古典艺术和当代艺术没有好坏之分,由于它们创作的目的不同,评判标准也互异。
古典文学和当代文学也是如此。

如果你乐意去理解这些文学思想的起源,会创造这种架一开始就不应该掐,由于没有可比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