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他的诗词确实很有特色,如他写的一首咏史怀古诗《过陈琳墓》,也是唐诗中的名篇,是作者途经汉末建安七子之一的陈琳的宅兆时,有感而作的。

诗曰:

曾于青史见遗文,今日秋蓬过此坟。

词客有灵应识我,霸才无主独怜君。

毛主席书温庭筠过陈琳墓笔力俊健书风潇洒

石麟埋没藏春草,铜雀荒凉对暮云。

莫怪临风倍惆怅,欲将书剑学从军。

此诗通过不同时期人物的境遇比拟,笔墨间是凭吊古人,实际上也是抒发自身怀才不遇、坎坷弯曲的感怀之作。

毛主席喜读史籍,对历史人物有深刻的洞察力,又是诗词、书法大家,也曾品读过温庭筠的这首咏史诗,并曾书写下来,我们欣赏一下毛主席的墨迹。

毛主席所书的这首诗,运笔如风,格调爽朗,点画既有精细细腻的一壁,又有洒脱大气的一壁,因此很有看点。

整篇的笔触中正融和,流畅细腻,婉约娴逸。
特殊是笔画的细节,写得真切精到,既有传统草书的笔法,又有自身不拘一格的空间架构。

开头落笔第一列,笔调是细致顺滑的,以是牵丝映带,连绵不绝,整列“曾于青史见”五个字,连成一体,如潺潺流水,倾泻而下,而字体有长有短,辗转反侧,极富动态之美。

后面的“埋没”、“铜雀”、“学从军”等连接,也有同样的效果,可谓首尾呼应,势如连云。

篇中的字形体态,也很值得批驳,如“青”字、“史”字、“此”字、“暮”字、“从”字等,写得俊健洒脱,丰神秀逸。

一些字又写得简约机动,惜墨如金,如“今”字、“才”字、“君”字、“没”字等,寥寥两笔,形态尽现。

篇中也有疏朗大气的字体,与简约的字体形成比拟,如“飘”、“识”、“暮”、“军”等字,从容不迫,气势如虹,而点画仍旧保持清晰有范,在雄浑中不失落规矩,可见,书者的书法功底,非常深厚,可谓为所欲为,收放自若,给我们以美妙的艺术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