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李国学苑”
家庭作业:若何帮小学生写古诗
某周五晚上,照例问了下某五年级小学生,这两天作业都有啥啊?多不多呀?
“呃,多,也不多,有一项作业,要写的不多,但是很费脑筋,估计要花很多韶光去想。”
“啥啥?”
“写一首古诗!
”
“哈!
写古诗?嘿嘿。”心里说,写古诗?统共也没读过几首诗,怎么可能写得出来?能凑出几句顺口溜来就不错了吧。
“老师说了,不许写成打油诗,得用点儿像古诗那样的词儿,得符合格律,要押韵,四句或八句,几言的都可以……”
“还得讲平仄哩,平仄学了吗?”
“没怎么学呢,老师说可以先不管。”
“这倒是可以的,就不管吧。押韵最基本是要的。写啥内容哩?”
“写啥都可以,但是要带哲理的。”
“啊?哦,哲理,好啊。”心说,老师你有点过分哈,这点儿大的娃懂得啥哲理,能凑出整洁的字数带押韵的就不错了,打油诗恐怕都难得像哩。
周六,该小学生去同学家玩了一天,晚上回来,吃过晚饭,抱着脑袋就开始了冥思苦想。看她窝在床上半天没动,心里以为有点好奇,就忍不住过去问了:
“想啥哩?”
“想诗啊。”
“你想写啥呢?”
“我想写关于韶光的,这个可以讲哲理,古诗里面也写过很多吧?”
“嗯,不错不错!
这个主题好!
”
“哎!
但是,还是不知道咋写啊?”
娃爸忍不住插了个嘴:“就拿首古诗来照着写嘛,抄一抄,改改字儿就行了!
”
“对对对,这可以有!
照着写,你从来没写过的,可以这么学!
”
“呃?真的可以吗?”
“可以可以!
古人也干过这种事,比如拿之前别人的句子来用,改一改,只要用得恰当,准确表达了自己的意思,有时候比前面的那人写的还好。”一时竟想不出个详细的例子来,颇有点惭愧。不过娃倒是懂了。
“嗯嗯。那我要找一些写韶光的古诗来看看。”
“去百度。”
少年易学老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
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
嫡复嫡,嫡何其多。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可是,这些都是老年人写的韶光,我要写的是,我们小孩的韶光!
”
“呃,好吧。你想怎么写韶光?”
“嗯,我想写的是,学习韶光太少了,总是不足用——实在,我想的是,寒假怎么这么快就过完了,嘻嘻。”
“哦,可以可以!
就这么写!
来看这首,‘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若何?陶渊明的,意思很明白,基本上大口语,就学它了吧?”
“可是,这也不是我要写的意思啊?”
“可以改嘛。‘盛年不再来’,韶光过去了便是过去了,用完了就用完了,我不是也常常这么跟你说的?这个意思可以用在你小孩的身上嘛。‘岁月不待人’,韶光不等人,你可以换个词儿,不用‘岁月’,用个别的,比如说……”
“韶光?韶光不待人?彷佛不太好啊。”
“嗯,直接这么说‘韶光’就觉得有点打油了,要换个‘文气’一点的词。”
“光阴?”
“嗯,‘光阴不待人’,我看行!
便是它吧?咱写四句,这一句就算是有了!
”
“哦。那再写关于学习的了。学习,学习,用一个字怎么说呢?”
“便是‘学’呗。”
“韶光不足用的,这该怎么说呢?时不敷?不敷时?哎,不好不好!
”
“别忘了得押韵哦。得押上这个‘人’字。”
“那,有哪些字啊?”
“百度查。”
输入:和‘人’押韵的字。
搜索结果:喏,笨,肯,真,分,很,门,嫩,盆,森……
“哦。学……学……怎么说这个学习才好呢?韶光不足用又怎么说呢?哎,我咋一想,脑筋里便是not enough呢?”
“哈哈,你英语好。”
这天晚上,该小学生嘴里念着“学……”睡着了,作诗之事未果。
周日,该小学生去看了场电影,上了一节课,写完了其他的作业,到了晚上,又来写诗了。
“昨天那个我不要了。我想换一种写法!
”
“哦?有新想法了?想怎么写的呢?”
“写时令!
时令变革,冬天过去了,春天很快就来了,四季变革很快,花草树木什么的,有很多东西都可以写进去!
”
“Yes! Great! 这想法不错!
”
“表示溘然的意思,用一个字,可以怎么说呢?”
“突,忽,倏。”
“有了!
冬忽之去春忽来,怎么样?”
“好好好!
非常好!
很有古诗的意思了!
”
“但是,但是,这个‘忽’字,可以吗?用了两次。”
“可以可以。一个字重复用,古诗里也有例子,比如,比如,你们背过的,‘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这首诗里连用了多少个‘月’字,不嫌重复,反而有一种音乐式的美。”
“嗯,行!
下面……下面再写什么呢?……形容韶光过得快,古代人有哪些词可以用呢?”
“嗯,比如,白驹过隙,这个针言学过吗?看这门缝儿,一匹马从前面‘嗖’就跑过去了,你能瞥见啥?来不及看,就这意思,形容韶光过得快嘛。”
“哦,彷佛听说过。那就,白驹过隙如四季?”
“呃,你的意思是,四季变换很快,就像白驹过隙一样?那该当说什么什么如过隙才对嘛。”
“古诗不是可以倒装的吗?”
“哈。行!
这句就这样了!
这便是第三句了,不押韵的。再第二句和第四句都要押韵了。”
“冬天过去春天来了,春天来了,还有些什么东西好写呢?”
“愿望着,愿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蝴蝶开始飞了,虫子开始爬了。”
“去去去!
别捣乱!
”
“春天便是这些嘛!
春天有个节气,惊蛰,意思便是……”
“我知道我知道。可是,怎么用几个字来说这些呢?”
“哈哈,东西多了也不好写哈。可以还从韵脚来想嘛,咱第一句是有了,‘来’,查查跟‘来’押韵的字有哪些,再找找看有哪些字是你可以用到的。”
爱,哎,哀,矮……
白,百,败,摆,拜……
才,菜,财,猜……
……
海,害……
开,慨……
台,太……
……
“这可多了去了,你按照音序表这么往下拼吧。”
眼看着该小学生思考良久,没结果,上床睡觉的韶光到了,被拖去洗漱了,躺到床上,大睁着两眼连续想。忍不住试探着说:“第二句呢,我试着这么接了一下,你看怎么样呢?春天来了,去年的小树又终年夜了,门前小树忽成材,忽字可以再用一次,门前或者换成楼前,小树太直白,或者说幼木,这个意思就彷佛是说,我看着你这个小孩,一转眼就长这么大了,韶光过得真快啊……”
“不好不好!
我不喜好你这意思,我不要这么写。”
“好好,我只是给你举个例子,你连续,连续,照你自己的意思来。”
“万物忽醒什么什么的?”
“没问题,这可以有。”
“嗯,万物忽醒伴花开?”
“OK!
可以!
第二句有了。”总是以为这个“伴”字有些别扭,想给她换一个字试试,万物忽醒,是不是也有些直白了?还有没有更好的说法呢?但是又一想,这是她的诗,不是我的,老师说过,“家长要帮助而不代替”,我可不要过界了。
韶光奔向午夜,这作业还没做完,还是忍不住想多提点建议:“末了一句了,是不是还可以照着这些韵脚的字来想?才,百,海……哪些可以用呢?要不,哀?悲哀?不珍惜韶光的话,韶光都白白摧残浪费蹂躏掉了,这真的是很悲哀啊,就像‘老大徒伤悲’那意思。”
“珍惜韶光,缩成两个字,可以怎么说呢?”
“惜时喽。”
“不惜时者自悲哀。”
“Yes! 成了!
一首诗写完了!
”
“哈哈,我得背一遍,免得自己都忘了。冬忽去之春忽来……”
“等等,你刚才彷佛说的是‘冬忽之去’?”
“啊?便是‘冬忽去之’吧,刚才我说错了。”
“嗯,实在都可以,琢磨琢磨,到底是用‘去之’还是‘之去’呢?彷佛‘冬忽之去’觉得读起来更有力些。”
“对,冬忽之去春忽来,觉得彷佛来得更快了。”
“好,就‘之去’吧。”
“我背一遍……哦对了,还没题目呢,叫什么好呢?”
“就说你的主题呗,珍惜韶光,惜时?”
“不好不好,我要再想一个好点的。你说古代人写的诗,咋都一下能想出那么好的题目来呢?”
“哈,你以为古诗题目都有多好呢?比如,你们现在正学的,《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意思是啥?便是哪天哪天我干什么事儿了,大口语而已,还有,李白写的,《赠汪伦》,还有什么,杜甫,《赠卫八处士》,意思便是,这首诗我是送给谁谁谁的。照这个意思,你这首诗的题目就该这么写,三月三日——”
“——为完成老师作业而作,哈哈哈……”
“便是便是,古诗的题目很多也没那么讲究的。还有那些什么,无题啦,杂诗啦,那就即是说是,没题目。要不你也来个‘无题’算了?”
“哈哈哈……我才不要!
”笑够了,负责地说,“我这是春天来的时候写的,春来?”
“嗯嗯,好,好题目。就这样吧!
”
“我以为我写得还是挺好的。嘿嘿。”该小学生很满意地睡着了。第二天早上起来,誊抄在作文本上,以为题目还是少点啥,又添上俩字儿,有感。于是该小学生的第一首诗作缮写如下:
春来有感
冬忽之去春忽来,万物忽醒百花开。
白驹过隙如四季,不惜时者自悲哀。
帮孩子完成了这作业,我也有点小小的愉快。倒不是说这首诗写得有多么好,而是看着孩子先是多么费力地搜肠刮肚、苦思冥想,一点一点地寻思自己的感想熏染,确定“我想说什么”,再一点一点地找到表达,选择“我要怎么说”,直到终极有了一个自己满意的结果,这种自我造诣感,这种按照一些设定的规则去寻衅一个困难目标的经历和体验,或许是比这首诗本身更为主要的收成。
最初听说这个作业的时候,我心里的确是以为“这不可能”的,以为老师支配这样的作业,大约也是考试测验一下,让孩子们多些体验而已,哪里就能真的写出格律诗来了?还好,这句“不可能”,只是在心里想了一下,又把它摁回去了,没有说出来,转念想,谁知道呢?不要小瞧了小学生呦。如果我在事先就给预判了“不可能”,那么大概就真的成了一种负向的生理暗示、成了妨碍成长的竹篱。
该小学生读诗读得并不多,仅限于学校里供应的那些,背过那本《必背古诗75首》,再便是教材上选的一点点了。她在这个冥思苦想的过程中,就像是心里的确有一些诗意,却苦于没有足够的诗的语汇可以表达。以是她在一直地问,这个,古人怎么说,那个,古诗有什么词儿。帮她找到一些材料,她就可以循着自己的思路拼装起来。过后我跟她讲:“你这是积累得太少了,以是不知道该怎么写。古人写诗,能张嘴就来的,肚子里都是装了很多很多古人的诗作,有很多东西,古诗里怎么表达,会有一整套的词儿,各种说法,比喻,等等,你想写什么,就会有一系列的东西可以借鉴,你拿来用了,按照自己的意思表达出来,那便是你的了。”该小学生点头道:“是啊是啊,我是背得太少了。”
好,体验到此为止了,我并没有想说“那么你该多背点古诗了吧”之类的,煞风景,毁坏体验。小学生要不要学写诗,要背多少诗才够,当代人怎么写古诗,那要讲起来可没完了。且存而不论吧。
本文为“桃李国学苑“原创
欢迎读者转发朋友圈
媒体转载请留言,联系授权
(部分图片来自网络,如涉及版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作者:海彦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博士
《教室内外》主创团队
主持人徐德琳
责编黄悠
美编吴若彤
taoliguoxuetang
公众号主编:李山
总监:杨春俏
编辑部主任:海彦、宛陵
文章原创|版权所有|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
taoliguoxuetang@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