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这话深深地刺痛了很多家长,大家纷纭转给孩子,差不多成了最佳励志金句。
能被广为流传,自然有其道理。表面上看这个段子有些戏谑,可也确实暴露了一个事实——面对美景,我们都不知道该怎么去表达心中的所想所感。
就像茶壶里煮饺子,胸中万马奔驰,嘴里却有美难言。
咱成年人也就算了,现改造也来不及了,但吃一堑长一智,咱的娃可不能再重蹈覆辙了,最少不能让风景给憋去世。
那若何才能让孩子学会写景致?若何才能让孩子表达得更高等?若何才能让茶壶里煮饺子变成竹筒里倒豆子呢?
答案是节制描写的技巧和方法。
所谓万事皆套路,景致描写说难确实难,但说随意马虎也大略。
关键在于“真传一句话,假传万卷书”。
在《作文基本功:精彩描写是这样练成的》一书中,就有这么一个非常好用的方法,只要按照相应的逻辑和5个步骤去实行,孩子写出一篇生动的作文很随意马虎,尤其是在3到6年级的孩子,打好根本没问题。
作者朱建国老师把写景归结成下面这个逻辑顺序:细致分解 ➔动静结合 ➔不同视角 ➔多种感官 ➔展开遐想。
亲测确实好用,按图索骥,儿子这周的作文就得了优,这是他第一次完成写景的作业,我以为还不错。
下面,我就来详细展开说一下这个逻辑到底怎么用。为了让孩子方便理解,我选了一些常见的古诗词做例子。
第一步,细致分解整体都是由部分组成的,文章也不例外。所谓细致分解是指,在描写全局景致前,先把整体进行细致的切割,选取出自己最感兴趣的元素。
就好比画一幅画,我们得先确定它的构成元素是什么,山水画我们得先选好画什么山、什么水,花鸟画得先确定画什么鸟、什么鱼。
比如,描写一幅秋日萧瑟的景致。元曲大家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就为我们生动地展示了这种方法。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一幅秋天景色图被作家切割成了枯藤、老树、乌鸦、小桥、流水和人家等等元素。
马致远险些便是用纯粹白描的手腕将秋郊落日下的景物逐一罗列,勾勒出了一副天涯游子倦于飘泊,怀念故乡的凄苦愁楚之情。
以是,第1步我们要先选出想写的详细元素。
第二步,动静组合写景最怕呆板凝滞,把本来的壮丽河山写成相识释文中的地理知识。
那怎么才能让笔下的景物活泼起来呢?
这就须要我们在选好了组成元素后,还得精心安排它们的描写顺序。
而且要以动静交替为原则。
还以《天净沙·秋思》为例,我们来剖析一下它的描写顺序。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枯藤老树是静的,薄暮中飞动的乌鸦是动的,小桥是静止的,水又是流动的,古老荒凉的道路是静止的,萧瑟的秋风又是吹动的。
可以看出,作者完备是按照动静交替的原则在进行艺术创作。
实在,这种方法并不少见,很多大墨客都在闇练运用。
比如被称为“诗中有画”的王维,在《山居秋暝》中,有“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名句,这同样是动静交替的创作手腕。
前半句明月和松柏是静止的,后半句泉水是流动的。
还有诗圣杜甫的《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上苍。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前两句写飞动的鸟儿,后两句写静止的岷山和长江停泊的船只。
动静交替,形成了非常妖冶活泼的自然景象。
我们的孩子同样可以借鉴这些大家的技巧,在写完高山森林后写写个中的小鸟,在写完池塘水草后写写小鱼田鸡,动静结合效果才好。
第三步,不同视角选好了要写的元素,也安排好了各自的位置。那么,该从哪方面去描写这些元素呢?
大家肯定都会说,当然是要抓特点了。
可是,从哪里下手抓,却是大有讲究的。
写杨树便是笔直的树干,写柳树便是垂下的树梢,就事说事、就物论物的描写不是不好,但只能算是根本,想要写出新意,还要学会转换视角。
文章以奇句夺目,只有用自己独特的视角去不雅观察,才能避免陈词谰言,看到属于自己的风景。
我们看唐代诗豪刘禹锡的《望洞庭》便是范例代表。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描写洞庭湖的诗句很多,多数是夸赞其动态伟大之美,比如孟浩然的“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就捉住了洞庭湖水烟波浩渺,像是要埋没岳阳城一样。
这是一种身在低处,面对澎湃飞腾的湖水而产生的感情。
而刘禹锡却转换了视角,让自己置身于云端,从高空俯瞰洞庭湖和君山。
湖水不再彭湃,而是在月光中透出朦胧和宁静,如银盘一样平常;君山也不再高大,却显示出少见的清幽,仿佛银盘中的一颗小田螺。
转换视角后,墨客跳出了古人的窠臼,大气地写出了全诗最为有名的一句,“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再说一个当代的例子。文艺青年肯定都知道这几句诗: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它出自当代墨客卞之琳的《断章》。卞之琳险些把这个技巧用到了极致,非常值得孩子们学习和模拟。
以上紧张说的是在空间上转换视角,我们还可以举一反三,在不同的韶光去不雅观察同一个景物,也便是在韶光上转换视角。
刚才举了洞庭湖的例子,这回我们选一个描写西湖的。
苏东坡的《饮湖上初晴后雨》这首诗中,“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写出了西湖在晴天和雨天的两种不同状态,尽展西湖的婀娜秀美。
实在,我们只需一看诗名就会知道,这是利用韶光变革的技巧。
小朋友当然也可以借鉴这种方法,把春夏秋冬,四季变革,春华秋实,晨钟暮鼓,作为写作的思路。
第四步,多种感官从不同的视角去挖掘景致的特点,这说的是不雅观察景物的大方向。
详细到细节上,每个所选元素到底有哪些不一般的特点,我们还须要仔细剖析。
这里有一个误区,很多孩子都以为景致只是靠眼睛看到的,实在不然。
想要写好景致,我们须要全身心去感想熏染,要把所有的感官都利用起来。也便是说,除了视觉,还要善用嗅觉、味觉、听觉、触觉和生理感想一起去体味。
多种感官可以直不雅观地总结成用眼睛、鼻子、嘴、耳朵、身体、心来体会景物的特点,让自己化身成圣斗士一样去战斗。
我们来看几首这方面的名作。
利用嗅觉写景:
王安石的《梅花》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利用听觉写景:
孟浩然的《春晓》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再来赏析一段朱自清师长西席描写春天的景致:
“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视觉)。花里带着甜味儿(嗅觉);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内心感想)。“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触觉)。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喷鼻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嗅觉)。”
第五步,展开遐想
景致选好了,也找到特点了,末了该若何把它们落实到纸面上,让读者也能像你一样感同身受呢?
这里就必须要用到写景的末了一招,也是最主要的一招——展开遐想。
普通地说也便是要利用两种修辞手腕让文章真切。这两种方法便是拟人和比喻。
我们回看朱自清的《春》,基本上每句话都是拟人和比喻的穿插利用。
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拟人)
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比喻)
“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拟人)
在古诗词中同样不乏这方面的经典之作,拿苏轼的几首诗为例:
《惠崇春江晚景二首 .其一》中“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饮湖上初晴后雨》中“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合适。”
《水龙吟》中“萦损柔肠,困酣娇眼,欲开还闭。”
而且,比喻在写景时,险些便是唐诗的标配。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怎么样,是不是这些诗句都很熟习?
好了,以上的六步做法便是写风景的全部逻辑。末了,让我们再来感想熏染一下书中小朋友的作品,看看各种技巧的组合利用。
记住,个中的逻辑是细致分解 ➔动静结合 ➔不同视角 ➔多种感官 ➔展开遐想。
走在乡间的小路上,到处都能感想熏染到丰收的气息。一块块稻田连成一片,望不到边际,在阳光的照射下,金灿灿的稻子仿佛给大地铺上了一层金黄的地毯。微风一吹,稻子随风起伏,犹如漾起了金色的波浪。沉甸甸的稻穗被吹得摇头晃脑,发出“哗啦哗啦”的声音,彷佛在一边愉快地交谈,一边跳着欢畅的舞蹈。稻田阁下是一片片玉米地,玉米们像一个个卫兵,穿着翠绿的制服,挺着笔直的身躯,排着齐刷刷的军队,腰里别着玉米机关枪,保卫着这丰收美景。
《作文基本功:精彩描写是这样练成的》结合了统编版教材的习作哀求,细致讲授了写人、写事、写景、写物的方法,还辅以大量精良范文,精彩好读。
这几天有空,我会陆续分享它的读书心得,确实是本不错的作文辅导书,值得反复阅读几遍,想看原文的点下面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