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万树对上述“词谱”提出严厉批评,并驳缪纠伪,发明补充,精研大量唐宋金元词作,排比声律,辑为《词律》,于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初刊。康熙朝的时候,由皇家机构主持,还编写了大型词谱类书《钦定词谱》,此书遂成为时人和后学依声填词的紧张依据。有人称,清词之以是能成为中国诗词史上的另一座高峰,对付诗词形式规范哀求严格是缘故原由之一。
由此可见,我们本日所用的词谱是由归纳法总结而成的,方法便是选取同一词牌的名家名作,结合音乐宫调和汉字平仄规律,排比推求,进而成约束笔墨格式的词谱。于是,原来可歌可唱的“歌词”成为一个独立的文学文体。
为什么会这样呢?险些所有的文学史中都明确指出,宋词又叫曲子词,原来是填写在固定曲谱中的唱词,这些曲子最初为燕乐,盛行于民间,歌词也多是些浅白易懂的俚词俚语。到了宋代,经天子提倡,雅乐成为曲子主流,文人士大夫莫不拿起笔墨大展手脚,成为曲词的创作主力军。
两宋期间,战火频仍,衣冠南渡,多少很多多少仓皇,那些人们耳熟能详的乐谱逐渐失落传了,后来的人们在作词的时候完备失落去了音乐法度,逐渐地也不再把曲子词当作歌词,而作为一种表情达意的文学样式,逐渐成熟,到明清时,有心人辑成“词谱”,这个期间的词谱与唐宋期间的词谱有实质差异。唐宋期间的“词谱”指的是音乐谱,而此时的“词谱”指的是格律谱。
格律谱是在剖析研究唐宋(以及后代)大量同调词作的根本上,从词的字声、句法、韵法等方面总结出的词体格律规范,虽然与唐宋期间的音乐谱不同,但是对付已经演化为案头文学的词来说,也是恰当的。事实上,我们也看到了它对清词创作的辅导意义。
到了顺治、康熙期间,在清理总结明代词谱的根本上,涌现了万树的《词律》和官方制作的《钦定词谱》。这两本词谱的涌现,标志着明清词谱学已经走向成熟,奠定了词的格律知识的规范体系。清代中后期包括民国的词谱,都是在《词律》和《钦定词谱》的影响下发生发展的。一方面人们着力于补遗拾缺、校订错讹,另一方面人们致力于词谱的钞选重编、制作规模适中较为实用的词谱。虽然期间也曾涌现了许宝善的《自怡轩词谱》和谢元淮的《碎金词谱》,试图将格律谱与音乐谱结合起来,但是对词的创作没有形成影响,很快就分解了、退出了。
当代学者也有人试图从音乐的角度规复词谱的本来面孔,由于乐谱失落传已久,且传统音乐样式被泰西音乐冲击得杂乱无章,终于没有太大的成效。事实上,本日再试图规复词谱的音乐样式,既无可能,也无必要,我们本日整理词谱、宣扬词谱,是想给有志于古典文学的人们一个较为清晰的创作规范,便于大家餍饫之余、雅兴大发时填上一两首“宋词”,不至太过有失落法度。
先容一下本文凡例。
一、以词牌字数排序
《词律》从《竹枝》(别号《巴蜀辞》)开篇。由于此调为七言齐句,与律诗相仿,仅第二字哀求“平”声外,其他无论,兼之地方地方特色浓郁,本编不取,而从《十六字令》起。
二、有限收录
唐宋以来,词调日繁。《词律》网络660个词调(词牌)、1800余词体(词谱),《钦定词谱》扩展到826调,《宋词全集》有1100多个词调,《词系》则达到1200调。
据有心人统计,常用词牌不过四五十种,加上二三十个由于名篇传世的词牌,大概我们节制八十个旁边词牌足敷利用。比较有名的《白喷鼻香词谱》收录100个词牌,因此,本文选录词牌将掌握200个以内,“名牌”、“名篇”兼收。
三、翻牌
在调名之下对该调形成发展情形进行概述,便是词牌溯源,对该词牌“扒老底”,名之曰“翻牌”,多取材于《词律》、《钦定词谱》和干系词话资料。
四、词谱
(一)每谱每调之下的第一首作品为词谱范例,其于格律最为严谨,可视为“标准词谱”。在范例词作的上方加相应符号标明每个字的平仄,该字为“平”的标注为“◯”,“仄”则标注为“◉”,可平可仄“应平可仄”者以“◑”表示、“应仄可平”者以“◐”表示。
(二)韵脚字加黑处理,以示强调。
(三)古诗文都没有标点,我们给词谱词作这样标注句读:韵脚处用句号“。”,一句停顿(句读之“句”)用逗号“,”,句间停顿(句读之“读”,即“逗”)用“、”。这种标号只表示节奏和押韵,虽然借用当代标点,但与标点符号的规范用法大不相同,须留神。
(四)一调之下,即便同为名家,作品也会涌现字数或句式不尽同等之处,这是由词最初为“唱词”的性子决定的,唱腔或许小有变动,字数就会相应增减,纵然唱腔不变,增减一两个字也完备不影响演唱效果,拿当代盛行歌曲试验 可知。其余,如果唱腔哀求停顿,唱词自应以句读形式表示,像一些七字句,可以写作“三四式”,也可以写作“二五式”,这大约是才子文人不甘心被乐谱束缚的产物。
但是,总有一个调式是合规的、正统的,本日,词之乐谱不可复原,我们应该选择那款“正统词谱”学习和写作,哪款靠谱就用哪款。
因此,选录的词牌以《词律》和《钦定词谱》所谓正体(正格,以“正谱”名之)为主,其它变革的谱调,如利用较多或有名作,酌情选录,名之曰“别谱一”、“别谱二”等等,仅以区分,并无利害批驳之意。
(五)在同一谱调之下,只管即便把此调的精良作品选录进来,以宋人为主体,上至唐五代、下及元明清,庶几成为别具一格的绝妙好词选本。
五、注释
(一)所选词作全部注音,有利于当代人理解词谱、依声填词。
(二)对付古今音差别较大的字,或者韵部归类与当代读音差别较大的字,从音韵学的角度略作讲授。
(三)对生僻字词酌加注释。
六、批驳
我国历来有批驳诗词的传统,如所选词作为名作,则就历代评介、欣赏笔墨择要选录,不作汇评。本人见地则以“透曰”标识。
对作品中遣词造句、音韵格律的奇妙之外,间或作些“融会言传”——高手与庸手的差异在于细节,涵咏默品名人名作,冀有所得。比如,同样利用平声的词语,高手在高下句或者高下阙之间,会有阳平、阴平的细微变革,以求声律抑扬抑扬、婉转和谐。这些细节有时是古人发见,有些是本民气得。须要解释,这些细节,见仁见智,您尽可以提出不同见地。
七、逸事
这一块算是“诗词周边”吧,副产品。但凡故意思的作者或者作品背后有故事,纵然与所选作品没有关系也无所谓,好看就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