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正名》一文里,荀子认为,制订名称是为了「指实」,这与诸侯国的治乱息息相关。还认为希望是生来就有的,和治乱没有什么关系。同时指出:那些得道之人,在富贵之时能险些完备知足希望,在贫贱之时会选择节制希望。
本文选取《正名》经典名言10句,附上译文和点评,以飨读者。
刑名从商,爵名从周,文名从《礼》。
刑法的名称来自于商朝,
爵位的名称来自于周朝,
礼制的名称来自《仪礼》。
点评:荀子认为,「后王」确定名称。所谓「后王」便是近时、现在之王。比如制订刑法名称的商朝的天子,确定爵位名称的周朝的天子。
生之以是然者谓之性。
生下来就那样叫做天性。
点评:荀子认为,人的天性是阴阳二气相和而产生的。精神与外物打仗就会有感应,而不经由人为加工的自然而然的便是天性。
情然而心为之择谓之虑,心虑而能为之动谓之伪。
存心之感情对它进行选择就叫做思考,
有思考而官能又依此去行动叫做人为。
点评:「伪」是人为的意思。荀子认为,人的天性有了好、恶、喜、怒、哀、乐就叫做有感情。而经由思考积累、官能练习而形成的叫做人为。
正利而为谓之事,正义而为谓之行。
为正当利益而去做叫干奇迹,
为了正义而去做,叫做德行。
点评:荀子认为,为了正当利益去做叫干奇迹,为了正义而去做叫做德行,人们认识外界事物与事实符合叫做聪慧。而这些名称都是由后王制订的。
知者为之分别,制名以指实,上以明贵贱,下以辨同异。
智者不仅把它们加以分别,
而且还制订名称指代实物。
向上用以表明贵贱,
向下用以辨别同异。
点评:荀子认为,后王制订名称的缘故原由是为了明贵贱、别同异。而且也能让思想表达清楚。
约定俗成谓之宜,异于约则谓之不宜。
约定后而成为习俗了,就叫做适宜。
与约定的名称不相同,叫做不适宜。
点评:荀子认为,名称本来是不存在的,是后来人为制订的。而名称一旦约定俗成,成为老例,就叫做适宜。而新名称与预定俗称的名称不同,就叫做不适宜。
名闻而实喻,名之用也。累而成文,名之丽也。
听到名称就能知道实物,是名称的功用。
名称连缀一起形成文章,是名称的合营。
点评:「丽」本义是成对的意思,引申为匹配、合营。荀子认为,名称是用来约定表示各种实物的,而文章是利用各种名称来同论一个意思。
有兼听之明而无奋矜之容,有兼覆之厚而无伐德之色。
有兼听各家的明智却没有傲慢自大的态度,
有兼容并包的宽宏却没有自夸美德的神采。
点评:荀子认为,用精确的道理来辨别邪恶,就像用绳墨来衡量曲直一样。邪说不能使人混乱,各派学说也无处躲藏。而贤人对各家学说能够做到有兼听之明又兼容并包。
永夜漫兮,永思骞兮。大古之不慢兮,礼义之不愆兮,何恤人之言兮!
永夜漫漫,
我常常思考我的差错。
对古人从来没怠慢过,
礼义上从没犯差错误。
何必担心别人议论呢!
点评:荀子认为,礼节得当了,忌讳的话就不讲了,怪论也不谈了。而且还会用仁慈的心去说,用公道的心去辨别,也不必担心别人议论。
道者,进则近尽,退则节求,天下莫之若也。
得道的人,
富贵了能险些完备知足自己的希望,
而在贫贱之时就会节制自己的追求,
天下已没有比这更好的了。
点评:荀子认为,希望虽不能去掉,但可以节制。而那些得道之人,在富贵的时候可以靠近于完备知足希望。不过,在贫贱之时却会节制自己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