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谓“漳州话”?“漳州话”是客家话分出来的一种方言。
这种措辞的发源地是福建省漳州市。
漳州市是一个地级市。
它是客家人迁徙的集散地之一。
陆河人称“漳州话”为“讲漳州”。

“漳州话”传入陆河是在明末清初的300多年前。
那时,河田镇圳口村落委果张姓、陈姓的先人开始从福建省漳州市迁到陆河河田居住。
在这一期间前后,又有陈姓、张姓和高姓各一人也从福建漳州市分别迁到河田镇布金埔上寨、大径村落委和上护镇麻溪居住。
他们都是风华正茂的青少年,在陆河建家立业。
现他们的后代有几千多人。
上述张姓都是上杭张姓开山祖师化孙公的后裔。
这几批移民也把“漳州话”带进了陆河。

“漳州话”虽然是客家话的一种,但是,它跟陆河多数人讲的客家话是有较大的差异。
有些字词音调不同,有些字词音节不同,乃至读音相差甚远。
有些字词保持了汉语音节和音调,有些则完备改变。
例如:陆河多数人讲“回家”是说:“转”。
“漳州话”则说:“归”。
(下面1.代表陆河多数人说的措辞,2.代表“漳州话”。
)1.说“下雨”是“落水”。
2 .说“落污”;1.说“水”字是“水”。
2.说“费”。
“漳州话”还读“摘”为“落”;“听”读“天”;“买”读“美”;“插田”说是“示坛”;“够”读“喇”;“棺材”读“棺柴”(用客家话读)。
“漳州话”跟陆河多数人讲的客家话估计有几百个音节不同。
在陆河县“漳州话”方言区中,各个地方或各个姓氏之间,有些音节和音调也有所不同,“讲漳州”的程度深浅也不尽相同。
“讲漳州”程度最深的是布金村落委果埔上寨村落的陈姓。

其他地方的客家人若初次与“讲漳州”的人打仗,有很多话听不懂,乃至闹出笑话。
据传说,良久以前,陆河某地有一对客家妇女是“两姊”“畲勉”(称未生养的女儿的家婆或儿媳的母亲)。
一个“讲漳州”,另一个不是“讲漳州”。
有一天,“讲漳州”的那位到另一位家里做客。
晚饭后,她们谈天良久了,“讲漳州”的那位感到很疲倦想睡觉。
她就对“畲勉”说:“‘畲勉’来fuei(睡的意思。
非“漳州”客是“斜”的意思”)。
听者以为自己坐不端正,就立时坐端正一点。
过了一下子,“讲漳州”的那位妇女又说:“‘畲勉’来fuei”。
她的“畲勉”又坐端正一点。
“讲漳州”的那位妇女看到对方听不懂,就用对方的措辞说:“来睡”。
对方才恍然大悟,引起了哄堂大笑。

陆河文化|陆河漳州话方言趣谈

陆河县现讲“漳州话”措辞的地区及姓氏有河田镇圳口村落委果张姓和陈姓、共联村落委果大部分陈姓和张姓、布金村落委埔上寨的陈姓、大径村落委果高姓和张姓、上护镇麻溪的张姓和高姓。
从圳口村落委下园仔迁到内洞村落委坑尾头村落的的陈姓已被当地其他客家措辞同化,现在不讲“漳州话”。
布金村落委山口自然村落的陈姓、共联村落委石下村落的陈姓和上述地区的罗姓、黎姓、叶姓和沈姓都不讲“漳州话”。
在陆河讲“漳州话”只有张、陈、高三个姓氏,总人口近万人。

“漳州话”是客家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

几百年来,陆河县“讲漳州”的人能和其他讲客的人和蔼相处,志同志合,相互帮助,为国家培植,推动社会发展和进步作出了贡献。

(笔墨/罗新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