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部张艺谋执导
沈腾、雷佳音、易烊千玺等演员
携手出演的悬疑笑剧电影
目前已破16亿元,居票房首位
恐怕怎么也没想到
名将岳飞这首流传千古的名篇
《满江红·怒发冲冠》创作韶光地点
与靖江大有关联
©姜雨
满江红·怒发冲冠
宋·岳飞
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
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
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靖康耻,犹未雪。
臣子恨,何时灭。
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
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
待从头、整顿旧山河,朝天阙。
据考证,岳飞于建炎四年农历十一月初五,从泰州退兵至靖江(马驮沙),住了一段韶光,于1131年,南渡长江,屯兵江阴。这首词即作于这段韶光。
据《宋史》载:“诏飞还守通、泰,有旨可守即守,如不可,但于沙洲保护百姓,伺机掩击。飞以泰无险可恃,退保柴墟,战于南霸桥,金大败。渡百姓于沙上,飞以精骑二百殿,金兵不敢近。”通,即南通;泰,即泰州;沙洲、沙上,即马驮沙;百姓是指江淮难民。为收复旧山河,岳飞带领军士在靖江日日操练,夜夜防守,同时教导兵士开垦种地,自我保障,帮助当地老百姓开沟挖渠、兴修水利,一段韶光后奉召离靖,岳飞把一批随军家属和伤员安置在靖江,深情地祈祷彼苍:愿这里八百年无旱灾,八百年无水灾,八百年无虫灾。
这些难民,便是当今许多靖江人的先人。
思岳桥©戴红章
岳武穆可能也没想到,千载往后,马驮沙从一个江边小渚演化成陆,进而又成为扬子江畔一座充满活力的城市,以岳飞精神为传承,沿着英雄足迹雕琢前行。
不止是满江红
还有这些传世名篇
与靖江有关哦
惠崇春江晚景
宋·苏轼
竹外桃花三两枝,
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
正是河豚欲上时。
这首写入语文教科书中的苏东坡千古名作也与靖江大有关联。身为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轼,曾三次到过靖江,在逗留靖江期间,写下了老少皆知的《惠崇春江晚景》。大概大文豪苏轼没想到,千年之后的本日,诗词中的美食,已化为“中国四季美食名城”“中国河豚美食之乡”“中国汤包之乡”等靖江一系列国字号名誉,成为这座城市熠熠生辉的名片。
附:苏东坡三次到靖江的详细韶光
第一次:熙宁六年(1073)
第二次:元丰八年(1085)
第三次:建中靖国元年(1101)
我们可以看到
靖江从叫马驮沙开始
就有了描写它的诗作
而后代代有诗,连绵不绝
以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邑
而得到如此多的传世诗篇
堪称少见
如有雅兴
和
骥渚渔灯
元·朱经
渔舟荐宿傍清江,灯火荧煌月一窗。
素焰映沙光耿耿,余辉照水影双双。
这首诗是元代进士朱经所做,诗中“骥渚”一词是靖江的旧称。通过这首诗,可以看到靖江先民依江而存,靠水吃水的原始生活状态。据考证,三国赤乌年间这里才有长江之中的一片绿洲,成为当时吴大帝的牧马之地。靖江旧曾有“马驮沙”、“骥沙”、“骥江”、“牧城”、 “马洲”等称呼。也正因如此,靖江的许多地名与“马”字结下了不解之缘。
渡江
明·殷云霄
大江渺雪霁,波涛生远风。
帆带毗陵雨,棹辟冯夷宫。
清歌缘云上,奔没骇鱼龙。
冥漠无端倪,六幕烟霞空。
一鸟忽焱举,浩荡莫与同。
万流西南来,颓然遂徂东。
坐送千里目,海雾何空濛。
不见蓬莱山,焉知浮丘翁。
乘槎嗟孔圣,钓鳖想任公。
道全俗可遗,憧憬物匪丰。
终当遗凡蜕,无复悲飘蓬。
这首诗是明代进士殷云霄所作,他曾任靖江知县。本诗视野开阔,气势恢宏,以渡江为引,写出作者从江南到江北的所见所想。在描述惊涛骇浪的同时,作者一定不会想到,六百多年后的本日,诗中描述的两岸,已有一桥飞架南北,从此天堑变通途,更有江底蛟龙,横贯南北,呼之欲出。
抗倭诗
——新乐府东门行
清·何星榆
有贼薄东门,纵横乱杀人。
杀人如麻填以坑,上苍白日生搀枪。
席生儒家子,闻变发上指。
联络义勇百余名,持刀出御拼一去世。
有官戒曰:“省且避,今日往亡时不利;
徐馆贼衅善为图,轻犯贼锋恐非计。”
生言:“狂贼势且进,若再玩贼气益震。
我往杀贼贼必去,贼来杀我我必烬。”
豫探贼情望贼尘,竟取贼骑夺贼屯。
横杀贼众贼辟易,直杀贼目贼骇奔。
是时生身无铠甲,被创数十血流溃。
北风惨恶黄蒿枯,横刀桥上气年夜方。
须臾贼回贼逞凶,奋入贼群撄贼锋。
左格贼矛右贼戟,前遮贼突后贼冲。
一步一斗一当十,且战且走势更急。
刀折力尽弮空张,但见仆地还起立。
命危绝,身为壮士把贼杀,去世为厉鬼把贼灭。
把贼灭,贼灭到今父老言,秦家桥上尚有涔涔一片血。”
©阿宽
这是一首令人热血沸腾的抗倭诗,出自清代名医墨客何星榆之手,记录了明抗倭义士席上珍的故事。明代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大股倭寇反攻袭击靖江,所到之处烧杀劫掠,无恶不作。当倭寇逼近县城时,城内一片惶恐。在这紧急关头,一位名叫席上珍的秀才来到县衙,哀求主动出击。当时的靖江县丞孙京借故推诿。席上珍说:“寇逼门庭,何需为?!
”自己率领一百多名年夜胆的壮士从靖城东门喧哗而出,杀去世几十名倭寇。追击到秦家桥时,后援没有跟上。倭寇趁机还击,席上珍孤身以对,力敌不支,遂遇害捐躯。席上珍大胆抗倭的壮举,数百年来一贯被靖江公民传为佳话。这段诗词也成了后人研究靖江抗倭斗争的宝贵史料。
点点星火,汇聚成炬
这些风格迥异、题材多样的作品
共同造诣了靖江的历史精神与气质
回溯而上,展望未来
让我们一同汲取古诗词的丰硕文化滋养
推动城市发展进步、实现伟大梦想
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