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的七言律诗《长征》,入选了我们的语文教材,是我们最熟习的毛主席诗词之一。
不过,诗中的某些词句颇为生僻,比如“走泥丸”,“三军”,未必大家都知道是什么意思,因此,本日们就来详细解读这首诗。

七律·长征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详解毛主席长征诗走泥丸是何意三军指什么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这首诗大约写于1935年9月20日旁边。
1935年9月17日,中心红军占领天险腊子口,毛主席随一军团翻越大拉梁,于9月19日抵达岷山县旋窝村落,当晚,毛主席住在了村落民韩启明之家里,《长征》一诗,有可能便是写于此时。

据中共甘肃省委党史研究室编写的《中国共产党甘肃大事记》中记载:“1935年9月29日,陕甘支队主力进驻通渭县城,当晚,毛泽东在文庙街小学接见了第一纵队第一大队先锋连全体指战员,并举行了晚会。
毛泽东满怀豪情地朗诵诗作《七律·长征》。
”可知,毛主席创作《长征》的韶光,不会晚于1935年9月29日。

1936年6月,美国埃德加·斯诺,在宋庆龄的先容下,跋山涉水来到陕北苏区,成为第一个访问陕北苏区的外国。
毛主席跟斯诺进行了四次长谈,发言中,毛主席将《长征》一诗缮写给了斯诺。
斯诺回去后,将此行的所见所闻,写成了《红星照耀中国》一书,书中就刊载了毛主席所书的《长征》一诗的手迹照片,并将诗翻译成了英文。
因此,《长征》不仅是毛主席第一首公开拓表的诗,也是毛主席第一首被译成英文的诗。

1957年,毛主席将《长征》修正定稿,正式揭橥在《诗刊》1月号上,这便是我们现在读到的版本。

下面解读全诗。

首联“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大口语开篇,却有着非同一般的豪情。

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跋山涉水,穿风过雪,浴血奋战,出生入去世,这统统都化入了“只等闲”三个字之中,读起来,一种毫不服从的乐不雅观主义精神油然而生,一种大勇无畏的英雄气概迎面而来。

颔联“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承接首联的“千山”而写。

五岭:指江西、湖南、两广之间的都庞岭、越城岭、萌诸岭、骑田岭、大庾岭的总称。
长征初期,中心红军是沿着五岭山脉的北麓向西挺进。
逶迤:形容蜿蜒弯曲、绵延不断的样子。

乌蒙,即乌蒙山,在贵州西部,云南东北部。
1935年4月,中心红军长征经由此山。

走泥丸:《汉书·蒯通传》有云:“犹如阪上走丸也。
”意为事情像山坡上流动的弹丸那样顺势便易。
毛主席在这里,是将乌蒙山比喻成滚动的泥丸。
在古汉语中,“走”是跑的意思,我们现在的“走”,在古汉语中是“行”。

这一联是回顾红军长征的进程。
墨客毛主席,仿佛站在昆仑之巅的巨人,俯视着五岭和乌蒙山。
在豪情万丈的毛主席眼中,蜿蜒绵延的五岭,就像是大河中腾起的小小浪花,气势磅礴的乌蒙山,就像在红军脚下滚动的泥丸。

这一联在写法上化静为动,颇为精妙。
山本来是静止不动的,是红军在翻山越岭,但在毛主席的笔下,五岭在红军身边翻滚,乌蒙在红军脚下滚动,这一恢宏奇伟的情景,令民气潮澎湃。
墨客巨笔,挥运山河。

颈联“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承接首联的“万水”而写。

金沙:长江上游自青海玉树巴塘河口至四川宜宾一段的江名。
1935年5月,红军在云南皎平渡口,抢渡金沙江,将尾随之敌抛在了南岸,粉碎了蒋介石欲将红军围歼于川、滇、黔边疆的狂妄操持。

抢渡金沙江

水拍:原作“浪拍”。
1952年元旦,山西大学的罗元贞教授,在写毛主席写贺年信时,在信中谈到了学习毛主席诗词的心得体会,并提出建议,他认为诗中涌现了两个“浪”字,存在“犯复”的问题,建议将“浪拍”改为“水拍”。
毛主席接管了建议,并复书道:“元贞师长西席:一月一日来信收到,感谢你的美意。
此覆。
顺颂敬祺。
”1957年《长征》正式揭橥时,毛主席便将“浪拍”改为了“水拍”,并自注道:“改‘浪拍’为‘水拍’。
这是一位不相识的朋友建议如此改的。
他说不要一篇内有两个浪字,是可以的。

大渡桥:即大渡河上的泸定桥,在四川泸定城西门。
泸定桥是一座铁索桥,1935年5月29日,红一军团二师四团盘踞泸定桥西岸桥头,当时,铁索桥上的木板,都被仇敌拆去,该团一营二连22名勇士,冒着枪林弹雨,攀着悬空河上的铁索,冲到对岸,攫取东岸桥头堡,后续部队跟进,攻陷泸定城。

这一联以抢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两场战役,以点带面,概括了红军长征中的大胆战绩。

诗不是记叙文,不能干巴巴地阐述,必须要有形象思维。
毛主席就没有正面阐述战事,而是利用环境意象,将激烈的战事化用诗意的表达之中。

飞夺泸定桥

“水拍云崖”,写金沙江水急浪高、崖峻滩险的地理环境,暗示渡江情势之危急。
“暖”字既写了红军渡江时水石相击、水气蒸腾的场面,又传达了红军渡江成功后万众欢腾的喜悦心情。
“铁索寒”,以冰冷的铁索,暗示战斗之困难,同时又传达出红军不畏艰险的战斗精神。

尾联“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岷山:四川北部高山,高峰常年积雪。
1935年9月17日,红一方面军打破岷山高峰腊子口,翻越了雪峰林立的岷山,长征胜利在望。

三军:有人说指红一方面军、红二方面军和红四方面军,但毛主席写作此诗时,红二、六军团(也便是后来的红二方面军)还没有开始长征,红四方面军则被张国焘带到了川康边疆,这两支部队都要到1936年7月,才翻过岷山,因此,这里的三军,指的便是中心红军。
“三军”的说法,起源于春秋时,那时骑马打仗,分前、中、后三个兵种,后来“三军”蜕变成军队的统称。

尾联抒发了红军翻过雪后,长征胜利在望时的愉快喜悦之情,字里行间洋溢着一种革命乐不雅观主义精神。

毛主席的这首《长征》,境界阔大,气候雄浑,构思奇伟,情绪旷达,是一首气势磅礴的英雄史诗。
诗中最令人冲动的是红军战士大胆无畏的乐不雅观主义精神。

最动人的文学作品,都是用血泪写成的,毛主席的这首《长征》,每个字都涌动着红军战士的热血,故能震荡民气,永远流传。

附毛主席手迹大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