彼采葛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彼采萧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
彼采艾兮!
一日不见,如三岁兮!
彼采艾兮!
一日不见,如三岁兮----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关照删除
这里面说到了三栽种物,除了“葛”与艾草关系不大,其他两种都是艾草的一种,“萧”,蒿的一种,即艾蒿。在古代农业还不发达的期间,女子卖力采集食品,因此,有“采葛”做食品;而“采萧”和“采艾”,很有可能在很早,中华民族就有把艾草作为中草药的历史。
很故意思的是,我们常用的针言,“一日不见,如隔三秋”,还跟艾草有这么紧密的关系。
2. 《浣溪沙·软草平莎过雨新》,苏轼宋代大文豪苏轼很喜好雨后天晴,艾草丰茂的景致。大雨过后,艾草更显得绿油油,一片活气盎然。他在《浣溪沙·软草平莎过雨新》中写到:
软草平莎过雨新,轻沙走马路无尘。
何时整顿耦耕身?
日暖桑麻光似泼,风来蒿艾气如薰。
使君元是此中人。
风来蒿艾气如薰
“软草平莎过雨新,轻沙走马路无尘”,优柔的青草和长得齐刷刷的莎草经由雨洗后,显得碧绿清新;在雨后薄薄的沙土路上骑马,路上没有一丝灰尘,空气特殊清新。在这种情形下,墨客不禁想到,“何时整顿耦耕身”,我什么时候才能抽身归田呢?
“风来蒿艾气如薰”,一阵暖风挟带着蒿草、艾草的熏喷鼻香扑鼻而来,沁民气肺。这是墨客熟习的味道,因此他“使君元是此中人”,我虽身为使君,但当年实在是农夫出身。
的确,在屯子生活过,对艾草的暗香再熟习不过!
该当是比较早,在端午节门口插艾条的风尚就已经开始了。五代墨客和凝的《宫词》就虔诚的记录了端午节这一习俗,不管是平民百姓家,还是王侯将相家,上至皇宫内院,都有在端午节门口插艾条的风尚:
绣额豪门插艾人,羞将角黍近喷鼻香唇。
平明朝下夸宣赐,五色喷鼻香丝系臂新。
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关照删除
“绣额豪门插艾人”,这里的“豪门”当然是指豪门贵族家的红漆大门,五月的艾草成条,虽然没有兰草鲜花的喷鼻香气,但是已经成为风尚,有如人高的艾草,喷鼻香气可以消灭空气中的湿气和蚊虫,又像人一样守护家园。
除此之外,门口插艾条还有辟邪的功能,这实在跟过年家家户户贴门神的道理一样,端午节插艾草和菖蒲,起到辟邪的效果。
4. 《阮郎归·门儿高挂艾人儿》,无名氏到了唐宋,在端午节,艾草干系物品则更加丰富了,除了门口插艾草人,还有艾草符,艾草喷鼻香囊等等。宋代无名氏的《阮郎归·门儿高挂艾人儿》就描写了一个在端午佳节,身上各种艾草物品和其他节日物品的女孩:
门儿高挂艾人儿。鹅儿粉扑儿。
结儿缀着小符儿。蛇儿百索儿。
纱帕子,玉环儿。孩儿画扇儿。
奴儿自是豆娘儿。目前正及时。
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关照删除
女孩站在门前,门上插着艾人儿;衣服上挂着各种艾符喷鼻香囊。其他的,有臂上缠着辟蛇的五彩丝,手里拿着夏天的纱手绢,带着通透的镯子,拿着扇子,充满了节日的气氛。
这里的艾草挂在门口,艾草喷鼻香囊挂在身上,清凉凉,美端端夏日小娘子。
多么浓重的节日气氛啊!
多么可爱的女孩啊!
艾草的一大主要功能是作为中草药,个中一味叫“艾炙”,古代也叫“灼艾”,看样子,很多墨客很喜好这种中医疗法。宋代墨客范成大就特殊喜好“艾炙”,还特意写诗惊叹其功效,他在《灼艾》一诗中写到:
血忌详涓日,尻神谨避方。
艾求真伏道,穴按古明堂。
谢去群巫祝,胜如几药汤。
起来成独笑,一病搅千忙。
艾求真伏道,穴按古明堂
他说,“艾求真伏道,穴按古明堂”,“艾炙”真的是一种治病的偏方,我们按照古代流传下来的方法,在干系穴位上“艾炙”,真的能药到病除。
“谢去群巫祝,胜如几药汤”,这“艾炙”真的神了,我再也不用巫祝给我跳大神,也比几副汤药管用得多。
“起来成独笑”,一次“艾炙”完成,我起身,立时神清气爽,放声大笑!
真的是中医中药神奇无比!
宋代墨客方岳的“艾炙”过程特殊有趣,由于墨客在“艾炙”的过程中欠妥心,导致“艾炙”火苗烧到了其他物品,乃至是书本,真是让人贻笑大方。方岳在《灼艾》一诗中诙谐的描述了这件事情:
人生不满百,忧患况中年。
藜苋工为崇,参苓那得钱。
不料波及晋,聊复火攻燕。
一笑遭秦厄,残书累腹便。
藜苋工为崇,参苓那得钱
“人生不满百,忧患况中年”,人生不过百年,但过了中年往后,身上的疾病就特殊多。“参苓那得钱”,想吃人参茯苓,可惜没那么多钱;利用“艾炙”,还是比较经济有效的一种疗法。 “不料波及晋,聊复火攻燕”,可笑的是,墨客在“艾炙”的时候,不慎烧到其他物品,以是墨客说到,“不料波及晋”,意想不到,殃及无辜;更想不到的是,居然“聊复火攻燕”。这里墨客把“艾炙”的时候烧到其他物品,说成“波及晋”,“火攻燕”,利用了战国期间的古诗来诙谐描述了这件事。
末了,墨客说,“一笑遭秦厄,残书累腹便”,是把书本给烧着了,非常诙谐!
事实上,灼艾的功效虽好,但过程却疼痛难忍,很多墨客都不堪其苦。宋代墨客郑清之在《臂疼医令灼艾戏成》就描述了这种痛楚:
幻体当如泡影不雅观,法身清净本坚完。
四千八万陀罗臂,艾炷教君何处安。
四千八万陀罗臂,艾炷教君何处安
墨客痛楚难忍,“幻体当如泡影不雅观”,身体到处伤痕累累,就像虚幻一样平常,到处是灼烧过的痕迹。虽然外表伤痕累累,如“幻体”一样平常,但“法身”,本身是好的。
“四千八万陀罗臂,艾炷教君何处安”,“灼艾”的过程便是,让胳膊疼痛难忍,就犹如有“四千八万”个手臂的陀罗一样,这些手臂都无处安顿,痛不欲生。
这个过程,真的不是一样平常人能承受的!
青团的涌现,要相对晚得多,大概到了明清期间,才逐渐成形。寒食节大约在清明前一两日,古时每年此时,都会有一个隆重的“改火”仪式,大略来讲,即在寒食节前,将“旧火”熄灭,清明时再点燃“新火”,新旧交替之间,有几天不能生火,只能吃冷食,青团就这样涌现了。清代小说家褚人获在《竹枝词》中这一描写青团:
髻少乌云步少莲,布衫浆簇靛痕鲜。
青团黄粽争相买,挖出荷包尽白钱。
青团黄粽争相买,挖出荷包尽白钱
“髻少乌云步少莲,布衫浆簇靛痕鲜”,是描述人们的服装打扮,这里不细说。“青团黄粽争相买”,市上卖青团和黄粽的买卖很好,被人们争相买,也花尽了人们钱包里所有的白银。
美食家袁枚在《随园食单》中记载了青团的做法,“捣青草为汁,和粉作粉团,色如碧玉”。“挖出荷包尽白钱”,可见人们对青团的喜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