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徐廷华
毛泽东生平热爱中国古典诗词,对许多诗词烂熟于心,特殊是唐诗宋词,于奇峰深谷间常出口而吟,信手拈来,以阐明不雅观点、论证道理、表达感情。
“人不通古今,马牛而襟裾”,原出自唐代文学家、墨客韩愈的《符读书城南》中的一句诗,被毛泽东信手拈来,利用在他的著作中。
韩愈这首诗写于唐元和十一年(816年),是一首劝学诗。符是韩愈的儿子,城南是韩愈的住处。诗中有这样的诗句:“木之就规矩,在梓匠轮舆。人之能为人,由腹有诗书。诗书勤乃有,不勤腹空虚。”而诗中“人不通古今,马牛而襟裾”一句所表达的是,人要知晓历史,否则就和禽兽牛马没什么两样了。诗句源于《孟子·滕文公上》的“人之有道也,餍饫暖衣,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意思便是说:人所以为人,与禽兽不同,吃饱、穿暖、住得舒适如不给予道德教养,就和禽兽附近了。韩愈取孟子的话,目的是从道德层面的角度来教诲他的儿子,他还在诗中利用了大量比喻来解释刻苦读书的必要性。毛泽东是1939年5月20日,在延安在职干部教诲动员大会上的讲话中引用这句诗的,他说:“古人讲过:‘人不通古今,马牛而襟裾’,便是说,人不知道古今,即是牛马穿了衣裳一样。什么叫‘古’?‘古’便是‘历史’,过去的都叫‘古’,自盘古开天地,直到如今,这个中间过程就叫‘古’。‘今’便是现在。我们单通现在是不足的,还须通过去。延安的人要通古今,全国的人要通古今,全天下的人也要通古今,尤其是我们共产党员,要知道更多的古今。通古今就要学习,不但我们要学习,后人也要学习。以是学习运动也有它的普遍性和永久性。”
当时全国抗战正在全面展开,而我们党的一些干部不能适应国际海内变化多端形势的情形却逐渐显现,特殊是在工农出身的干部身上尤为突出。只管他们熟习地方情形,理解民众疾苦,紧密联系民众,但他们大多数人文化水平不高,头脑中还有狭隘的小农思想、宗派思想。如何提高他们的政管理论素养和政策实行水平,是当时抗战中迫不及待的大事,直接关系到今后党的各项奇迹成败。毛泽东敏锐地洞察到这一问题的严重性,作了这次动员讲话。
讲话共分四个部分:即学习运动是必要的;学习运动是可能的;学习运动是会有成绩的;学习该当学到底。讲话的核心便是学习一定要坚持学到底。学习的最大仇敌是不到“底”,自己懂了一点,就以为知足了,不要再学习了,这知足便是我们学习运动的最大顽敌,本日开会后要把它战胜下去。
讲话中,毛泽东重点强调“学习一定要学到底”。他认为,“学到底”一要靠“挤”和“钻”的精神。毛泽东生动地指出,忙可以“挤”,这是个办法;看不懂也有一个办法,叫作“钻”,如木匠钻木头一样地“钻”进去。看不懂的东西不要怕,就用“钻”来对付。二要靠刻苦。毛泽东认为,在我们中国,本来读书就叫攻书,读马克思主义便是攻马克思的道理,你要读通马克思的道理,就非攻不可。以是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的理论,固然很难,如果我们以刻苦的态度研讨和学习,一定是无攻不破的。他还谈了刻苦学习的方法:正面的东西一时看不懂,就从旁的东西看起,先打下根本,就可以一点一点地搞通正面的东西。三要靠“活到老,学到老”。延安期间,常有领导干部以年纪大为由,认为学习没有希望。毛泽东认为这种想法严重不对,真正的学问是要在“长期大学”里点滴积累起来的,全党同道及非党的战士们,都可以进入这个大学校。
在毛泽东的辅导下,从1939年至1942年,中心在延安在职干部中开展了大规模的学习运动。建立了学习制度。中共中心专门成立干部教诲部,统一领导学习运动。在陕北,党创办的中心党校、抗日军政大学、陕北公学、鲁迅艺术学院等30多所学校承担起培养党政军各级领导干部的主要任务。毛泽东、刘少奇等中心领导亲自给学员上课。
这篇讲话后来收录在公民出版社1993年12月出版的《毛泽东文集》第2卷中。讲话距今整整过去了80多年,本日重读讲话,依然具有极其主要的现实辅导意义。毛泽东用典“人不通古今,马牛而襟裾”的深意仍旧须要我们深刻领会,我们依旧须要学习在“先”,调查在“先”,研究在“先”,实践在“先”,不断适应新情形,办理新问题。中国共产党人依赖学习走到本日,也一定要依赖学习走向更辉煌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