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昂首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此诗创作于唐玄宗开元十四年(726年)玄月十五日的扬州旅舍。
在一个月明星稀的夜晚,墨客抬望天空一轮皓月,思乡之情油然而生,于是写下了这首传诵千古、中外皆知的名诗。

李白24首极简五绝诗措辞奇妙感想沾染诗仙极致的浪漫主义

诗中没有新颖奇特的想象,没有华美的辞藻,只是用阐述的语气,写远客思乡之情,内容虽纯挚,却不失落丰富;既随意马虎理解,又体味不尽,展现了墨客自然、鬼斧神工的精绝之笔。

独坐敬亭山

【唐】李白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上元二年(761年)时,李白已年逾花甲,长期流落的生活,让李白饱尝了人间的酸楚,识破了情面冷暖,安史之乱后的流落失落所,蒙冤被囚禁的监牢之灾,带罪流放的屈辱,这些更加深了对李白对现实的不满,增长了孤寂之感。
李白末了一次来到宣城时,再也没有昔日友朋如云、迎来送往的场面,再也没有北楼纵酒、敬亭论诗的洒脱。
他独自一人步履蹒跚地登上敬亭山,独坐许久,触景生情,十分伤感,孤独悲惨袭上心头,情不自禁地写下了这首千古绝唱。

夜宿山寺

【唐】李白

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

不敢年夜声语,胆怯天上人。

李白豪放喜游,生平险些游遍大江南北。
那一晚李白住宿在深山里的一个寺庙,创造寺院后面有一座很高的藏经楼,于是便登了上去。
李白登上藏经楼后,对面前的美景叹为不雅观止,于是诗性大发,便写下了这一首纪游写景的短诗。

诗中,墨客形象地将山寺耸立山巅、傲视天地的气势淋漓尽致地描摹出来,也借此表达了墨客身在高处的那种喜悦、豪放、率真的浪漫主义情怀。

渌水曲

【唐】李白

渌水明秋月,南湖采白蘋。

荷花娇欲语,愁杀荡舟人。

《渌水曲》本古曲名,王琦认为此诗为乐府古曲。
此诗写劳作之事,写作的年份难以考证。

这首小诗的风格确属乐府,并深得南朝乐府诗的神韵,措辞清新自然,构思新奇风雅,内容蕴藉深婉。
李白借其名而写渌水之景,描述出一幅迷人的胜似春光的秋天景色,颂扬了一种虽有思绪千结,热泪欲零还休,即便是心含愁怨却也不忘劳作的崇高品质,这正是墨客的内心写照。

劳劳亭

【唐】李白

天下伤心处,劳劳送客亭。

东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

此诗所作年代已难以考证,初步确定为唐玄宗天宝八年(749年)李白漫游金陵时所作。
当时李白游览到劳劳亭时,看到一些人在相互送别,于是有感而发,以亭为题,写下此诗,表达了天下伤心之地是离亭,也便是说,天下伤心之事莫过于离去的思想感情。

诗中虽有送别之意,却不见送别之人,托物言情,移情于景,以别亭为伤心之地,破题而入,把东风写得深知离去之苦,将送别之情推向高峰,抒发了自己对人间的离去满怀同情。

怨情

【唐】李白

美人卷珠帘,深坐颦蛾眉。

但见泪痕湿,不知心恨谁。

诗中利用简洁的措辞刻画了闺中人幽怨之情,着重于从“怨”字落笔,写女主人公“怨”而坐待,“怨”而皱眉,“怨”而落泪,“怨”而生恨的情态,这首诗刻画人物生动细致,层次分明,委婉蕴藉,余味无穷,给读者留下了无限的想象空间,并随之怨情而动。

夜下征虏亭

【唐】李白

船下广陵去,月明征虏亭。

山花如绣颊,江火似流萤。

李白于唐肃宗上元二年(761年)的暮春由此登舟,游向广陵,即兴写下此诗,借以抒发出游的喜悦以及对祖国大好山河的热爱。

诗风写景简洁明快,近乎速写。
李白长于从动的状态中捕捉形象,聚精积萃,捉住客不雅观景物在特定环境下所显示出的特有神态,以极简练的线条,迅速地勾勒出来,虽寥寥数笔却逼真真切,使一亭一泊,抑或是山花江火,都能在月光笼罩下凸显朦胧之美,唤起人们的共鸣。

夏日山中

【唐】李白

脱巾挂石壁,露顶洒松风。

本诗借夏天炎日的环境,在山林间豪放自若的消闲状态,来表达墨客旷达洒脱、不为礼法所拘的浪漫主义心怀。

墨客忘情沉醉于“夏日山中”,悠悠然一种自乐自足的逍遥,特殊是对个人情绪的放肆与宣泄,可以说达到了极点。
在鲜见行人的山中,羽扇可以不摇,衣履可以不穿,更表示出墨客悠然自得、亲近自然的心情,笔法贴切,情景真实。

赠内

【唐】李白

三百六旬日,日日醉如泥。

虽为李白妇,何异太常妻。

此诗约作于开元年间“酒隐安陆”期间,当时李白与许圉师的孙女结婚,两情面感笃厚。
李白的诗彷佛很少涉及儿女情长,乃至有人说李白是不屑于谈情说爱的。
实在不然,在唐代,“赠内诗”写得最多确当数李白和白居易。
李白写的这首诗看似是与妻子开玩笑的,却表达了自己不顾家事而冷落妻子的歉意。
李白说自己日日都玉山颓倒,没有完成斋戒之事。
而妻子还要忍受孤单寂寞无人理会的苦恼,这与那日日都在忙于斋戒的太常之妻没有什么差异。
虽是一首小诗,却写得生动活泼,诙谐诙谐。

田园言怀

【唐】李白

贾谊三年谪,班超万里侯。

何如牵白犊,饮水对清流。

此诗应是李白在白帝城遇赦东归后在湖南盘桓期间所作,约乾元二年(759年)。

诗通过用历史上的贾谊、班超、巢父三个名人为难刁难比,流露出李白晚年对仕途进退的悲观意见。
与其追求功名,还不如不入官场,远避谗毁,逍遥得意无牵无挂地做一个归隐田园的隐士。

紫藤树

【唐】李白

紫藤挂云木,花蔓宜阳春。

密叶隐歌鸟,喷鼻香风留美人。

此诗为李白被贬谪到夜郎(今贵州桐梓)的途中所作。
据记载,李白流放夜郎曾假道滕州,寓广惠寺,故此诗当作为758—759年。

咏物诗重在借物抒怀,诗中紧张通过吟咏紫藤树而抒产生发火者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朴质自然,意境清新。
墨客综合利用了白描、想象、对偶等手腕,短短的二十字之中,形象地突出了紫藤树的俏丽,歌颂了祖国壮美自然风光,且予以生动的描述,足见墨客高度的概括力和艺术表现力。

清溪半夜闻笛

【唐】李白

羌笛梅花引,吴溪陇水情。

寒山秋浦月,肠断玉关声。

此诗于为李白天宝十三年(754年)游秋浦(今安徽贵池)时所作。

在安禄山背叛之前,有人曾经约请李白入幕僚,李白去幽州往后,创造安禄山准备谋反,于是毅然回归江南,奔赴长安。
同年秋,李白南下安徽宣城。
此后李白连续三年都在安徽宣城,并来往各县游历,寄情于山水之间,向别传播宣传修道炼丹,暗则明哲保身。

诗中通过描写羌笛哀怨悲惨,流露出征夫征战之苦、思乡之痛,从而戳穿战乱给人们造成深重灾害,表达了墨客忧国思乡、报国无门的繁芜思想。

流夜郎题葵叶

【唐】李白

惭君能卫足,叹我远移根。

白日如分照,还归守故宅。

此诗写于乾元元年(758年),当时李白处于被流夜郎的途中。
因在流放途中见到葵叶,墨客触景生惰,遂写下此诗抒发自己愿望能获释返归故宅的心情。
李白自从被执于浔阳狱后,为了争取平反,得到宽宥,曾作了多方面的努力,宰相张镐宣慰大使崔涣等人都曾为之缓颊,亲戚朋友也多方奔忙营极都无济于事。
李白曾一度出狱并在宋若思幕府参谋军事和病退皖西,但朝廷末了作出长流夜郎的处罚,使他的心情更加忧郁,精神上所受的打击乃至比在缧绁中更严重。
正是在这种情形下,他借葵叶而自抒胸臆,写下此诗。

忆东山二首

【唐】李白

【其一】

不向东山久,蔷薇几度花。

白云还自散,明月落谁家。

【其二】

我今携谢妓,长啸绝人群。

欲报东山客,开关扫白云。

此诗作于天宝初年,李白在长安待诏翰林之时。
唐玄宗亲自下诏召李白入宫,原以为皇上的礼贤下士能够给予李鹤发挥报国之志的平台,然而事实并非如此,李白并没有得到曾隐居东山的东晋著名政治家谢安那样的境遇,空有谢安的吟啸自若、建立殊勋的才能,反而由于自己的正派与傲慢,时常受到奸佞权贵的忌恨与打压,在极度愤懑之时,写下此诗。

李白神往的东山之隐,与谢安式的从政是相结合的。
在陶醉自然、吟咏啸歌之际,并不忘情于政治;而当他身居朝廷的时候,又长怀东山之念,保持淡泊的襟怀,同时也表达了作者感叹光阴流逝、壮志未酬而生归隐之情的感慨。

陪侍郎叔游洞庭醉后三首

【唐】李白

【其一】

今日竹林宴,我家贤侍郎。

三杯容小阮,醉后发清狂。

【其二】

船上齐桡乐,湖心泛月归。

白鸥闲不去,争拂酒筵飞。

【其三】

铲却君山好,平铺湘水流。

巴陵无限酒,醉杀洞庭秋。

这组纪游诗作于唐肃宗乾元二年(759)秋。
这一年的春天,李白在被流放的途中,行至巫山,当时李白幸运地遇上了大赦,自然是大喜过望。
于是迫不及待地返至江夏,原以为朝廷还能任用他,可以连续实现爱国空想。
但是他在江夏期待了一段韶光,依旧未能得到皇上召见,抱负再次破灭。
李白只好离开江夏,出游湖南。
在岳州碰着与他同族的叔叔李晔,当时李晔由刑部侍郎被贬官到岭南。
他们一同游览洞庭湖,李白心中充满感慨,遂写下此作。

巴女词

【唐】李白

巴水急如箭,巴船去若飞。

十月三千里,郎行几岁归。

这首诗当作于开元十四年(726年)墨客去蜀途中,行至巴地,拟民歌之作。
自此之后,不断有拟作,表现了李白对民歌的爱慕和学习。
这首诗从题材到措辞与六朝民歌几无差异,形式朴素简洁,措辞明快自然。
墨客模拟巴女的口吻,用大略的几笔,勾勒出夫妻离去时难舍难分的情景,道出了夫妻两人不知何时才能团圆的悲哀之情,真切生动地表现了巴女那种朴拙淳厚的恋夫情结。
本诗就在对这种无限惆怅的情调描写中,隐伏了一个令人寻思的社会问题。

玄月旬日即事

【唐】李白

昨日登高罢,目前再举觞。

菊花何太苦,遭此两重阳?

这首诗是唐代宗宝应元年(762)秋重阳节后一日,李白在当涂龙山二次登高时所作。
前一日登高并作了《九日龙山饮》,此番再度登上龙山,作者感叹菊花连续两天遭到采摘,于是遐想到自己两入长安,都遭到政治上的重创。

墨客站在菊花的态度上,以其极为敏感的心创造了这一诗意的空间。
实际上,墨客是借感叹菊花而感慨自己被谗言所害,导致离京、被流放夜郎的各类坎坷与不幸,此诗语虽平淡,却有内涵,表现了作者生平屡遭挫败和打击,而在节日里不雅观看到面远景物所引发的忧伤感情。

铜官山醉后绝句

【唐】李白

我爱铜官乐,千年未拟还。

要须回舞袖,拂尽五松山。

此诗是李白于天宝十三年(754年)游铜陵时创作。

李白经由铜官山时,对这里的景物乐不思蜀,以至于酒醉往后,愉快得手舞足蹈,再也不想回长安去了。
诗中流露出李白不愿低头折腰事权贵的傲慢者的心态,同时也表达了自己壮志难酬,满腹才华无处施展的失落意情怀。

答朋侪赠乌纱帽

【唐】李白

领得乌纱帽,全胜白接蓠。

隐士不照镜,稚子道合适。

天宝元年(742年),在玉真公主和贺知章的推举下,唐玄宗看了李白的诗赋,看后对李白交口夸奖,便召李白进宫,李白进宫朝见那天,玄宗降辇步迎,“以七宝床赐食于前,亲手调羹”。
玄宗问到一些当世事务,李白凭半生饱学及长期对社会的不雅观察,对答如流。
玄宗大为讴歌,随即令李白供奉翰林,职务是草拟文告,陪侍天子旁边。
唐玄宗每次远足时,都会让李白侍从。
此诗就作于唐玄宗征诏李白入京前在兖州鲁门东的家中。

题情深树寄象公

【唐】李白

肠断枝上猿,泪添山下樽。

白云见我去,亦为我飞翻。

此诗疑作于乾元二年(759年)的秋日。
那年李白在被流放的途中遇上了大赦,于是返至江夏。
在江夏的途中见到一棵树,这棵树名为“情深树”。
他在树下饮酒时听见树上的猿猴叫声哀婉悲惨。
见树而伤情,听到这猿啼,他感到猿也在为他的不幸而哀鸣,于是内心更觉悲痛,便写下这首诗借以抒怀。

全诗满篇悲怨蕴含词句之中,意境悲惨,落笔沉痛。

送陆判官往琵琶峡

【唐】李白

水国秋风夜,殊非远别时。

长安如梦里,何日是归期?

在42岁的时候,李白得到唐玄宗的妹妹玉真公主的推举到了长安,唐玄宗对李白的才华很赏识,礼遇隆重。
唐玄宗让他供奉翰林,做自己的文学侍从,职务是草拟文告,陪侍天子旁边。
三年长安生活,使李白对朝中各类腐败、阴郁有了更多的认识。
被唐玄宗“赐金还山”,是李白政治生涯的分水岭。
此诗应写作于被“赐金还山”后,诗中流露出对朝廷深深的怀念。

重忆一首

【唐】李白

欲向江东去,定将谁举杯?

稽山无贺老,却棹酒船回。

据唐裴敬《翰林学士李公新墓碑》,原题应是《访贺监不遇》,以“重忆一首”为题,可能是后来编者所改。
唐玄宗天宝三载(744年)正月,贺知章返回家乡,李白作《送贺监归四明应制》及《送贺来宾归越》两首诗送别。
贺知章还乡不久后便去世。
当时李白或许还不知道贺知章去世的。
天宝五载(746年),李白思念故人,决定南下会稽,不远千里,前去拜访贺知章。
不料,在途中得知贺知章已经去世,只得乘船返回。
在这种失落去至谈心坎十分悲痛的情绪下,他写下了这首诗。

对雪献从兄虞城宰

【唐】李白

昨夜梁园里,弟寒兄不知。

庭前看玉树,肠断忆连枝。

这是李白在一个大雪天写给在虞城县担当县令的同族兄弟的一首诗。
当时李白的年事约在44-55岁,以东鲁和梁园为写作背景,触景生情,如纷飞的雪花一样漂浮不定之时,更是思念兄弟情意之际,凸显了墨客感情优柔的一壁。

哭宣城善酿纪叟

【唐】李白

纪叟黄泉里,还应酿老春。

夜台无晓日,沽酒与何人?

这首五绝作于唐肃宗上元二年(761年)。
李白生平广交朋友,是一个很重感情的人,此诗是李白为吊唁一位长于酿酒的朋友而写于宣城。
传世共两个版本,另一题为《题戴老酒店》。

沽酒与酿酒是李白与纪叟生前最平常的打仗,然而,这看似平常的小事,却最令墨客难忘,最易引起墨客伤感。
李白捉住了这一点,并授予浪漫主义的色彩加以渲染。
朴素的措辞,表达了朴拙动人的情绪,耐人寻味。

#夏日生活打卡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