箬岙人回味从前,常说“三多”。说着,语气里还带点自满。
那天听褚孟赞说着,看“植桂书舍”墙上挂着的“三多”,我就有点想探究的意思:秀才多、贩子多、富户多,箬岙古村落还真有点别样的意趣呢!
秀才多,好,贩子多、富户多就不好吗?彷佛在重农抑商的时期,确实不太好提“贩子”多的,虽然大家都知道“无商不活”。“富户多”呢?
箬岙古村落,有600多年历史。地处“台郡东方边陲”,三门湾西岸,宁海一市镇南隅,三面环山,一壁对海,“形如燕窝,又如凤巢”。因处山岙,箬竹丛生,故称箬岙。有竹枝词描述村落风光:“西矗双峰大小尖,蜿蜒龙下霭人烟。面南一带山屏列,中有萦回九曲泉。”“溪山九曲抱深村落”,箬岙村落山海资源丰富,自然条件得天独厚,“蜿蜒龙下霭人烟”,地肥人勤,向来富庶。主居褚姓,传说着承传“遂良文史”之风。遂良,即褚遂良,杭州钱塘人,唐朝政治家、书法家,曾官至尚书右仆射,知政事,执掌朝政大权。卒配享高宗庙庭。褚遂良博学多才,精通文史,工于书法,与欧阳询、虞世南、薛稷并称“初唐四大家”。箬岙村落“古村落渊源”里说,箬岙褚姓为褚遂良后裔,南宋理宗时,第一世祖褚世民任绍兴路嵊县学谕,后因时危世乱致仕隐居晒台。元至大年间(1308-1311)褚氏自晒台新丰里迁宁海木峰牛台。明永乐元年(1403),褚裕卿兄弟自牛台迁箬岙定居,褚氏族人继续“遂良文史”遗风,世以耕读渔樵传家。
耕读渔樵,真,也真说得好。这确是箬岙古村落书喷鼻香特色。耕就不说了,中华千年以农立国的古村落,自然以耕为主,箬岙村落自然也像普通中国江南屯子一样,以稻麦为紧张农作物,日常的菜蔬也多为瓜果蒲茄。读,也自然是中国屯子的优秀传统。但随着褚孟赞的讲说,随着他勾引在村落里游走,我觉得箬岙古村落的“读”有了点特殊的味道。看褚孟赞在“植桂书舍”先祖褚遂良画像前那份自满神色,想他手拿一本记满“箬岙历史文化研究”的条记本,我感慨,屯子确有真爱乡、爱先人的“神”人在。他念说着,我也神色专注投入:
褚河南上书言事,亹癖有经世远略。魏徵、王珪之后,骨鲠风彩,落落负王佐器者,殆难其人。名臣奇迹,河南有焉。昔齐人馈乐而仲尼去,戎王溺妓而由余奔,妇人之言,圣哲惧罹其祸,况二佞据衡轴之地,为君子之魑魅乎!
古之志士仁人,一言相期,去世不之悔,况于君臣之间,受托孤之寄,而以短长祸福,忘平生之言哉!
而韩、来诸公,可谓守去世善道,求福不回者焉。”赞曰:“褚公之言,和乐愔愔,钟石在虡,动成雅音。二猘双吠,三贤齐心专心。人皆不雅观望,我不浮沉。”(《旧唐书·列传三十》)“骨鲠风彩”,“名臣奇迹”,“托孤之寄”,“我不浮沉”,真不是凡人所为,而褚遂良为之!
耕是生活根本,读是文明昌盛之风,书喷鼻香可悠远啊。耕读文化是中国文化的优秀传统,这传统养成了中国人务实作风。“遂良文史遗风”先容说,褚氏后人“屈服”先祖文史遗风,世世代代耕读传家,形成“代代有鸿儒,举村落无白丁”的村落貌盛况。明永乐十三年褚氏宗谱一修就另立了警训:“遗子黄金满簏,不如教子一经”。明清两朝,村落里先后建起“植桂书舍”“暗香馆”“西园”“指南轩”“挹爽楼”等五处读书处,“其族童”皆可免费入学,以延续诗书传家的优秀传统。走进村落里,先见褚氏宗祠。宗祠大门西向,前有围墙护围,围墙西为一方池塘。祠堂除戏台外,村落人引为自满的有三宝:正堂大匾“引之堂”、“一门三节”匾与五副“金贵”板对。祠堂里还藏有“诏书”“百岁坊”石碑,古色古喷鼻香“徽烈兼劭”木匾与《“引之堂”碑记》《重修箬岙褚氏宗祠碑记》等碑石。村落人对文物、文风、文脉的重视,由此可见一斑。想起五副板对中的一联:“有性灵人胜读五经廿一史,没意趣汉只知九调十三腔”,一雅一俗中,也可见出村落人对性灵与意趣的看重与追求。村落有防御“金城”,水道绕村落,村落巷深曲,村落内有近仁堂、近智堂、近勇堂、师德堂、紫来堂等多座深宅大院,可惜近勇堂、紫来堂等只剩门楼或只留天井——天井铺弹满山岛鹅卵石,仍晶亮着,蛇蟠石条、石板仍铺设在各处。前面提到的暗香馆、西园,可惜也只存遗址。但从现存的建筑看,其设计、布局、取名与装饰等,仍可见出褚氏家族、族人对“仁义忠孝”空想的追求与对安然富余生活的祈望。那高大的门楼、浮雕栩栩的照壁,那丰富纹样的石花窗、文雅的木窗棂,那雕刻风雅的斗拱、龙凤呈祥的月梁牛腿,那特有心思的小姐楼设计,还有我们没见到的鎏金踏床、制作讲求的千工床、明清瓷缸、听说有宰相祝寿的诗,等等,等等。专家有称:箬岙古建筑,是“一本浙东民居精雕细刻的古书,一曲烟霞风雨代代相传的民歌,一篇用砖石泥木写成的文化古诗。”
没有富余充裕的经济根本,又哪来箬岙村落这般精细的建筑遗存供后人探寻与追思呢?想起来,富户多又有什么不好呢?追求富余的生活,哪个时期不鼓励?历史事实也证明,正是这些富起来的人家才让村落落走向更加的富余与安然。也正是因了富余与村落民的同心与协力,箬岙村落避免了一次次海盗的劫掠,保全了村落人的安全。游走着,思想着,我在想,箬岙古村落是不是也在向众人启迪着另一个“无商不富”“富而安定”的深刻道理呢?看来,我从箬岙村落耕读文化里“读”出来的“书喷鼻香”,也是浓郁而能传播久远的,箬岙村落的“文字春秋”也是有历史沉淀的,它们像音乐一样是凝固在建筑里的,当然也更凸现在那五处读书建筑里头,展现在代代读书明理箬岙人的心灵天下里。这根脉与理念实在是有迹有寻的,早就扎了根的:“人生世上,形骸不可留,而脾气可留”,“衣冠济济光先绪”,褚氏先人早就在宗谱里昭示着他们的后人:诗书可改进脾气,“衣冠济济”光宗耀祖,要过富余安定的生活。带着这样一脉相承的书喷鼻香传承,褚氏族人耕读之外,出外做生意成为富户,又有什么可以闲说的呢?更何况富户还带来一方的富余和安然呢?
耕读如此,那海韵山风的渔樵呢?有《石林叶氏宗谱》载三门湾周边大地的特色:“其土沃,其地饶,可耕可钓,而复可樵,舟航往来,通商阜货,诚云水之乡也。”箬岙村落,亦“云水之乡也”,多了秀才,又多了有文化的贩子,这是多好的事啊。他们有了文化的脑筋,依托着三门湾的海疆,从事渔业捕捞,开辟商路运输,发展振兴了村落的富余经济,形成独特的“三多”,难怪村落人提及来会有自满感!
据褚孟赞说,当年箬岙村落拥有船舶数百艘之多,商业运输活动频繁,富户多也就成了自然之事。想象一下,一个海边山村落,数百艘渔船来往的场面,那是多么壮不雅观的一景!
褚氏族人能凭着自己的聪慧,充分利用山海资源,拓展山海之利,山中果蔬,海里捕捞养殖,加上运输与外出做生意,造成富户成群,想想也美滋滋的。“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管子早有言,想到“植桂书舍”中列出的明清两朝的秀才,民国期间乡贤绅士,共和国期间读书成才的人才榜,以及当代的能人榜,箬岙“三多”真让人有“明心地处处藏真趣”之感慨。想起箬岙村落的金头饼,想起箬岙村落的蕃薯烧,想起箬岙村落的“四盆八”,想起箬岙村落的小海鲜,想起箬岙的糅(馏),味蕾是不是有了反应?箬岙是“百室金城”,箬岙是宁海的赤色乡愁教诲基地,箬岙进入了中国传统古村落名录。箬岙书喷鼻香,书喷鼻香幽清香啊。
秀才多,读书有成的暗香馆主褚轩,被褚孟赞多次提到,褚轩“于屋之左构轩数楹,藏修息游”之事,深印在褚孟赞脑海里。他说:“佛闻木樨喷鼻香而悟道,是非喷鼻香引之,而实清引之也。”他说,“暗香馆”的“清”意,让他大为叹服。翻读褚孟赞的条记本,上面记住这样一副对联:“茂林修竹真胜地,小桥流水即仙家”,这联还是刻在一座小庙上的。走着,听着,看着,想着,我倒是想到了古人“樵”处山乡的真趣来了。想到真趣,我记起了褚轩那篇《檀记》,箬岙村落南那棵既通农事又知妥协檀树的神奇,让褚轩“详记之,以俟夫博物君子能知是檀也”。至今仍成长发达的檀树,此时是不是也有了一份别样的意趣,让我们去寻思一二,感怀一番呢?书喷鼻香,幽幽书喷鼻香,是否也可通神?
□ 作者:袁伟望
□ 供稿:张春涛
来源:宁海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