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犊(dú),刚出生的小牛,初生之犊不怕虎。

2、牬(bèi),两岁大的小牛。

3、犙(sān),三岁大的小牛。

4、牭(sì),四岁大的牛。

前人对牛的36种不合称谓你知道若干

5、犕(bèi),八岁大的牛。

6、犝(tóng),不长角的小牛。

7、犃(pǒu),体格健壮的公牛

8、牸(zì),性情和顺的雌牛。

9、犅(gāng),脾气较为暴躁的公牛。

10、牤(māng),战斗性较强的公牛。

11、牯(gǔ),水牛,也可指勤勤恳恳的牛。

12、犆(zhí),被人阄割过的牛。

13、犗(jiè),被骟过、或阉割过的公牛。

14、牦(máo),牦牛,生活在高原地带的一种牛。

15、犣(liè),牦牛中的一种,脾气浮躁;

16、牞(jiū),力气很大的牛。

17、犌(jiā),力气相对较大的牛。

18、牨(gāng),水牛,喜好在水中生活的牛。

19、犡(lì),脊背呈白色的一种牛。

20、牷(quán),纯色的、不含其他稠浊颜色的牛。

21、犈(quán),黑脚牛、或指黑耳牛。

22、牻(máng),毛色中掺杂着黑白相间的牛。

23、犥(piāo),黄白色、或者苍白色的牛。

24、犉(chún),黄毛、黑唇的黄牛。

25、牰(yòu),黑眼眶的牛。

26、犤(pái),矮小且短足的牛。

27、牥(fāng),一种颈背部隆起的野牛,或指未经演习过的牛。

28、犎(fēng),一种颈上高起的野牛。

29、犦(bào),一种颈上有高起二尺多的峰,形似骆驼的野牛。

30、犐(kē),古布告录、一种类似神兽的牛。

31、犑(jú),古布告录、一种被民间看作是祥瑞的牛。

32、犜(dūn),古布告录、一种专门参与皇家敬拜大典仪式的一种牛。

33、犏(piān),公黄牛和母牦牛交配所生的第一代杂种牛。

34、牺(xī), 古代敬拜或祭拜用品,供敬拜用的纯色牛。

35、牲(shēng),古代供盟誓、宴享用的牛。

36、犪(kuí),兼有刻苦和易驯的特点的牛,公牛无生殖力。

牛在中国文化中,一贯都是勤恳、踏实和苦干的象征。

牛的图腾崇拜,最早可追溯到四千年前大禹治水期间。

相传大禹治水时,每当治好一处,就要铸铁牛投入水中,以此镇住水患。

中国古代,牛和马、羊、豕、犬、鸡一起,被民间称为“六畜”,并有“六畜茂盛”之说。

在农耕、交通乃至军事中,牛的功能,一贯都得到广泛利用。

战国时期的齐国,还利用“火牛阵”,终极降服燕国。

中国古代祭礼的“捐躯”,牛﹑羊﹑豕俱用,叫做“太牢”;只用羊﹑豕二牲,叫做“少牢”。

古人对牛的尊称有丑牛,土畜,乌犍,沈牛等。

乌犍常泛指耕牛,沈牛指水牛,不同年事段的牛的别称有犊、牬、犙、牭、犕等。

牛的雅称是“八百里”,这个雅称的出处是辛弃疾的《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中,对牛所表现出任劳任怨、勤恳的精良品质的喜好和赞颂之词十分常见。

鲁迅师长西席的经典诗句,“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童子牛”,是对牛至高无上的评价。

亲爱的条友们,中国古代文化中对牛的36种不同称谓,请一起过来涨知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