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律・长征
作者:毛泽东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作者简介
毛泽东(1893 -1976),字润之,湖南湘潭人。他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计策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公民解放军和中华公民共和国的紧张缔造者和领导人。
创作背景
《七律·长征》是毛主席在1935年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1934年10月,第五次反“围剿”失落败后,中心主力红军为摆脱国民党军队的包围追击,被迫实施计策性转移,他们从中心革命根据地江西、福建出发,经由广东、湖南、广西、贵州、四川、云南、西康、甘肃、陕西等省区,一起上击溃了仇敌多次的围追堵截,行军二万五千里,历时一整年,终于在1935年10月到达陕北革命根据地,取得了长征的决定性胜利。《七律•长征》一诗,不仅是毛主席对长征一年来所降服的无数困难险阻的回顾,也寄托着他满怀喜悦的战斗豪情。
首联“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总领全篇,阐明了本诗的主旨。“远征难”是指长征路上碰着各种军事上、政治上和自然界的困难险阻。而面对着重重困难,“不怕”二字,则表现了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工农红军大无畏的气概。“万水千山只等闲”是对前一句的深化,“万水千山”是对行军路上困难险阻的诗意表达,“等闲”是不大介意、不予重视的意思,白居易的《琵琶行》中就写有:“秋月东风等闲度”。“等闲”与“不怕”呼应,进一步表现了红军唾弃统统困难的英雄志气。
颔联和颈联由两组对仗构成,既工致谨严,又气势磅礴。颔联之中,“五岭”和“乌蒙”是红军长征路上崇山峻岭的缩影。在红军的眼中,由大庾岭,骑田岭,都庞岭,萌渚岭,越城岭组成的群山蜿蜒起伏,回望就像掀起的小波浪一样平常。乌蒙山虽威严高耸,却也仅仅像滚动的泥丸。这因此俯瞰的视角进行的书写。
与颔联写法相似,“金沙”和“大渡”是长征路上红军战士渡过的最为困难的河流。“金沙”,即金沙江,是长江上游自青海省玉树县至四川省宜宾市的一段,河道宽阔,水流湍急。“水拍云崖”便是指水急浪高,拍击着岸边高耸入云的山崖。但末了的“暖”则暗示了红军奥妙渡过金沙江后内心轻松喜悦的心情。“飞夺泸定桥”的故事大家耳熟能详,“大渡桥”即为四川省西部泸定县大渡河上的泸定桥。这座桥由13条碗口粗细的铁索组成,上铺木板。但是当红军到达的时候,木板已被仇敌拆掉,在急流之上高高悬挂着的铁索难免令人感到寒意,但这没有难倒红军战士,先头部队的英雄们冒着枪林弹雨,在敌军密集炮火的封锁中,攀缘着桥的铁索冲了过去,消灭了仇敌,打开了通道,使后续红军部队顺利通过,这是长征途中最为触目惊心的战役,它的成功彻底粉碎了蒋介石的阴谋。
尾联的两句是对首联的呼应。以明快的笔法描述了红军战士走完末了进程时的喜悦心情。“岷山”位于青藏高原东部边缘,横跨甘肃、四川两省,其北支有十余座山峰终年积雪、鸟兽不栖,人迹罕至,是红军长征途中最艰巨的险恶环境。当超越“千里雪”的岷山之后,红军终于迎来了新的局势,他们到达了中心红军的落脚地——陕北苏区。于是“三军过后尽开颜”,即“红军第一方面军、二方面军、四方面军”长途跋涉后都笑逐颜开。
这首诗是革命浪漫主义与革命现实主义结合的精彩典范,是革命乐不雅观主义的不朽之作,仅用了八句五十六个字就高度概括而艺术地反响长征这一伟大的历史壮举。颔联和颈联采纳以少胜多、以小见大的艺术手腕,把长征途中的“万水千山”详细化。颔联语句雄壮,颈联则多了一种温和、淡然。谢榛《四溟诗话》中有云:“律诗虽宜颜色,两联贵乎一浓一淡”,这里显然就利用了这种“浓”“淡”比拟的高超艺术技巧。
毛泽东以如椽巨笔写下的这首《七律·长征》,波澜壮阔,掌上河山,既有高度的艺术性,又涵括了广阔的历史空间,授予了长征如史诗般的文学品质。
来源: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
作者:毛泽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