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辞产生的文化政治背景
1楚国芈姓贵族源于中原的祝融部落,在社会制度和政治思想方面,和中原有很大的同等性,中原礼乐文化在楚国具有相称高的地位。
2在习俗文化和审美意见意义上,楚国“信巫鬼,重淫祀”,艺术多与祭神有关,充满了奇异的浪漫色彩。
3楚国在战国后期由盛而衰,内部政治阴郁,贵族之间相互排斥,奸佞专权,排斥贤良。
楚辞本意是楚地的歌辞。这一词汇最早见于《史记·酷吏列传》。战国后期,以屈原为代表的楚国文人在《诗经》以及楚国民歌、巫歌的根本上,创造了一种具有楚国地方特色的乐调、措辞、名物的诗赋,在形式上与北方诗歌有较明显的差异,故后世称之为“楚辞”。西汉末,刘向把屈原、宋玉和汉人的仿照之作,编成《楚辞》一书,“楚辞”又成了一部诗歌总集的名称。其余,由于楚辞和汉代赋作之间的渊源关系,屈原作品又有“屈赋”之称。
屈原作品:《离骚》《天问》《九章》《九歌》《招魂》,凡23篇。
第二节 《离骚》
《离骚》 是屈原的代表作,是带有自传性子的一首长篇抒怀诗。全诗共三百七十多句,近二千五百字。“离骚”二字,司马迁认为是遭受忧患的意思(《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中说:“《离骚》者,犹离忧也。”)。其写作年代一样平常认为是在屈原离开郢都往汉北之时。《离骚》反响了屈原对楚国阴郁腐烂政治的愤慨,和他热爱宗国愿为之效力而不可得的悲痛心情,也抒发了自己遭到不公正报酬的哀怨。其主旨是爱国和忠君,和宗族感情连在一起,关怀楚国现实。
美政空想:1国君该当具有高尚的风致,才能享有国家。2该当选贤任能,罢黜奸佞。3重视制度法令,修明法度。
《离骚》的艺术造诣:
1塑造了一个刚毅高洁的抒怀主人公的光辉形象:对空想执着追求,器重有限的韶光,充满探求的激情亲切和功业未就的焦虑,表现动身奋自励、苏世独立的人格和不屈的斗争精神。
2喷鼻香草美人意象构成了一个繁芜而奥妙的象征比喻系统,使得诗歌蕴藉而且生动。美人意象或喻君王,或自喻。屈原通过自拟弃妇,在情绪上哀婉缠绵,如泣如诉。喷鼻香草作为装饰,支持并丰富了美人意象。它一方面指风致和人格的高洁;另一方面和恶草相对,象征着政治斗争的双方。
3全诗缠绵悱恻,感情十分强烈,墨客的苦闷、哀伤不可遏止地反复迸发,形成了回旋复沓的特点。
4创造出一种新鲜、生动、自由、长短不一的新诗体。
5接管大量楚地方言,带有浓郁的地方色彩和生活气息,增强了诗歌的形象性和生动性。
6对“兮”等语助词的多种办法的利用,匆匆成了句式的变革,适宜于各种不同感情和语气的表达。
第三节 屈原的其他作品
《九歌》紧张是南方巫祭文化的产物,共11篇。据闻一多不雅观点,首尾两章(《东皇太一》和《礼魂》)分别为迎、送神曲,中间九章为娱神曲。《东皇太一》为至尊之天神,《云中君》祭云神丰隆(别号屏翳),《湘君》《湘夫人》皆祭湘水之神,《大司命》祭主寿命之神,《少司命》祭主子嗣之神,《东君》祭太阳神,《河伯》祭河神,《山鬼》祭山神,《国殇》祭阵亡将士之魂。《九歌》以描写爱情为主,也表达了对神灵的赞颂和祭者的忠诚之情,以及阵亡将士的勇烈悲壮。《九歌》是屈原长期流放生活之心情的自然流露,表现出幽微绵缈的情致和缠绵哀婉的风格。
《九歌》具有明显的演出性。1歌、乐、舞三者合一,诗中有不少对舞乐的描述;2《九歌》中既有独唱,又有对唱和合唱,具有一定戏曲成分,是后世戏曲艺术的抽芽;3描写人物生理细腻深入,除了一往情深的倾诉外,还叙写了一些细节,并用景物衬托人物的生理状态。
《九歌》的措辞自然清丽,幽美而富有韵味,节奏舒缓深奥深厚。写情摹景曲尽其态,有极强的表现力。在传达悲剧性的意境中,尤能低徊婉转。
《天问》是楚辞中一首奇特的诗歌。所谓“天问”,便是列举出历史和自然界一系列不可理解的征象,对天发问,磋商宇宙万事万物变革发展的道理。诗中一共提出了172个问题,大致次序是先问天地之形成,次问人事之兴衰,末了归结到楚国的现实政治。在持续串的问号后面,诗中表现出屈原焦虑而迫切的情绪状态和勤学不辍的求索精神。
《天问》以一个“曰”字领起,全诗险些都由问句组成。简短而一问到底的句式,使得节奏明快而强烈,有效地宣泄积蓄已久的激情。全诗以四言句为主,间以少量的五言、六言、七言;四句为一组,每组一韵,也有极少数两句一韵。全诗显得整洁而不呆板,参差错落,奇崛生动。
《九章》是屈原所作的一组抒怀诗歌的总称,包括《橘颂》《惜诵》《涉江》《哀郢》《抽思》《怀沙》《思美人》《惜昔日》《悲回风》等9篇作品。“九章”之名大约是刘向编订屈原作品时所加上的,内容紧张阐述出生和遭遇。个中《橘颂》全篇比兴,四言体,借咏物述志,以砥励自己的品质和情操。《抽思》是屈原在汉北所作,别的各篇皆是流放江南时所作,抒写自己忧国伤时的情怀。《哀郢》记述了流亡江南的路线,亦情亦景,忧思绵绵,个中多有身世之感;后半段感情转为激烈,音调年夜方,尽情倾诉自己的悲愤。《涉江》突出抒写了自己义行高洁,而不为众人所理解的悲哀,并表达了终不变心从俗的决心。诗中以奇异的衣饰象征品质的清高脱俗,文气从容淡雅,惬意跌宕。此外,《怀沙》、《惜昔日》流露去世志,大约作于赴渊前不久,也很动听。总之,《九章》具有更多的纪实性,艺术上紧张采纳直接铺叙、反复抒写的手腕,情绪直接、旷达,浪漫色彩则略逊于《离骚》。
《招魂》是在怀王去世后,屈原为招怀王之魂而作。全诗由弁言、正文、乱辞三部分组成,内容紧张因此宏美的屋宇、奢华的衣饰、艳丽的姬妾、精细的饮食以及繁盛的舞乐,以招徕楚怀王的亡魂。诗中显示了丰富的想象力,采纳了铺陈的手腕,根据其地域方位特点,营造出或险恶阴森或富丽豪奢的意境,形成光鲜的比拟,再加之辞藻缤纷富丽,颇有汉代大赋的气候。
第四节 楚辞的流变与屈原的地位
宋玉作品:收入《楚辞》的《九辩》,收入《昭明文选》的《风赋》《高唐赋》《神女赋》《登徒子好色赋》《对楚王问》等。《九辩》是其代表作,紧张抒发了墨客因不同流俗而被谗见疏、流落失落所的悲哀,批驳了楚国阴郁的现实政治。作品委婉弯曲地表达了对君王的忠实和自己的怨苦,表现了对国家兴亡的忧虑。《九辩》显然继续了《离骚》的抒怀传统,把个人的出生之悲和对国家命运的关怀联系在一起,形成悲愤深奥深厚之风格特色。宋玉的辞赋是在屈原的直接影响下创作而成的,并在文辞等形式方面有所发展。它们是由楚辞而至汉大赋的一个过渡阶段。
屈原对后世的影响:
一屈原雕琢不懈、特立独行的节操,以及在困境中敢于坚持真理、反抗阴郁统治的精神。鼓舞并感召了后世无数的仁人志士,培养了中国士人主动承担历史任务的勇气,为中国文化增长了一股深奥深厚而刚烈之气。
二屈赋的艺术造诣“逸响伟辞,卓绝一世”。
1他创造了一种新的诗歌样式,更加有效地塑造艺术形象和抒发繁芜、激烈的感情。以杂言为主,打破了传统的四言句式;长于渲染、形容,词语繁富,重视外在形式的美感,为汉代赋体文学的产生创造了条件。
2楚辞突出地表现了浪漫的精神气质。感情的热烈旷达,想象奇幻,积极追求空想,凸显抒怀主人公形象;通过抱负、神话等创造了一幅幅雄伟壮丽的图景。
3楚辞的象征手腕对后世的文学创作有重大影响。以男女君臣比较况的喷鼻香草美人意象,成了中国文学史上常见的创作手腕。